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需要准确把握三者一体化发展的科学内涵,多维度构建畅通三者良性循环的统筹路径,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基赋能。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内在机制
建设教育强国,以教育创造人才红利、领跑科技创新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先导。中国教育体系正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提升转变,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促使创新型、技能型、知识型、复合型人才持续涌现,加速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化。同时,作为科技进步的基础性要素,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促进科学知识生产、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建设重大科技平台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有力支撑了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培养,服务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占了科技发展先机。
建设科技强国,以科技激发人才活力、赋能教育现代化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支撑。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科技成果的涌现为人才创造性活动提供有利条件,保障了科技发展与人才供给匹配。同时,科技环境变化推动了教育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尤其在高等教育领域,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了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建设,科技成果应用融合促进了教育资源开放共享,从而推动了教育现代化发展。
建设人才强国,以人才反哺教育发展、助力科技自立自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源泉。高层次人才涌现能够优化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反哺教育供给体系,进一步形成“以才育才”的正循环,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同时,人才流动与集聚能够壮大科创主体规模,提升科技研发要素的供求匹配度,推动知识共享与再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驱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深度融合,进而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现实困境
教育、科技、人才跨部门协同存在障碍壁垒。在中央和地方管理体制中,教育、科技、人才隶属不同的国家部委和地方职能部门,有着各自的目标任务、组织体系、行动纲领和政策措施。教育、科技、人才跨部门协同可能存在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政策不共融现象,制约了创新要素的良性循环,使得高校人才较难满足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需求,人才政策等资源也配置不到高校。
教育、科技、人才跨系统协同存在延缓滞后。现行教育体系下,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的时间周期较长,但科技发展是瞬息万变的,导致教育较难及时响应快速变化的科技环境。同时,区域间、企业间的引才政策不断推陈出新,“抢人大战”愈演愈烈,使得人才与教育、科技协同的不稳定性增加。
教育、科技、人才跨区域协同存在区域失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需要坚持全国一盘棋,但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等因素影响,各区域的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水平不一,区域间的梯度落差比较明显,形成了不同形态、不同程度的“木桶效应”,进一步制约了各区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统筹路径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跨部门协同机制,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是一项涉及多部门的系统工程,需加强顶层设计,从结构、程序和评价三方面构建跨部门协同机制。首先,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战略规划为导向,构建纵向联动、横向贯通、分工明确的组织架构,为三者一体化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其次,建立目标、措施、政策等多维协同的跨部门协同协议与规程,并依托数字技术畅通跨部门协同的信息共享渠道,形成程序性运行机制,为三者一体化发展提供运行保障。最后,从信息互联、组织互动、联动支撑等方面,建立健全跨部门协同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并对关键环节进行针对性分析、诊断和优化,预防协同失灵,为三者一体化发展提供管理保障。
强化教育支撑,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促进跨系统多链融合。高等教育是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关键,是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重要支撑。研究型大学应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牵引,积极开展基础研究,优化学科建设,加强关键领域战略科技人才储备。应用型大学应以孵化应用型科技成果为牵引,通过技术推介、项目共研、平台共建等方式,实现产学研用深度协同,培养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技能型大学应加强培养技术应用和服务人才,为运行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不断输送一线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而保障科技成果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到推广应用的“三级跳”,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产业的高效聚合。
突出产业导向,驱动各类资源有效聚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立足优势产业,联合龙头企业、领军企业、高水平大学和海外院校等主体,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面向国际前沿的教育模式、人才结构和创新体系,有效聚合高层次教育体系、高素质人才队伍和高水平科技成果。改造传统产业,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为导向,将传统产业的技术需求、基础设施、平台资源,与高校、职业院校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高技能人才关联,有效聚合新科技和新人才。面向新兴产业,聚焦“卡脖子”技术难题,通过重大项目共研、科研平台共建、实训基地共创等举措,匹配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所需的教育、科技、人才资源,有效聚合关键基础知识、急需紧缺人才和重大科技成果。
促进区域联动,提高教育、科技、人才区域适配度,凝聚区域协同合力。加强跨区域协同合作,构建区域间教育、科技、人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新格局,凝聚区域协同合力。首先,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的跨区域联动性。建立统一领导、协同联动、资源共享的区域联动体系,加强分工协作,进行全域通盘谋划、一体部署,使得各项政策相互配套、相互耦合。其次,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的跨区域流动性。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推动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打破区域间多维壁垒,优化人才交流合作机制,强化产业互补协同,促进技术转移,实现教育、科技、人才资源的跨区域流动。最后,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的跨区域适配性。从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统筹配置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促进各类创新资源在更大范围优势互补,降低各区域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梯度落差,实现教育、科技、人才资源的跨区域适配。
(作者单位: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河海大学基地;河海大学商学院)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