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确保各项纾困措施直达基层、直接惠及市场主体。淮安市聚焦抢抓用好惠企政策红利,在全国率先探索启动“全市域、全事项、全流程”财政奖补集成服务改革,制度化推进奖补政策快速精准直达基层、直抵企业,有力解决政策分散、流程繁琐、办理过程慢、足额兑付难等堵点问题,有效放大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乘数效应。三年来,全市累计上线财政奖补业务672项,发放奖补资金50.4亿元,惠及经营主体3万多户。经验做法获国务院职转办向全国推介,入选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政府信息化管理创新奖、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为全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改革提供了“淮安方案”。
在政策“三集成”中凝聚合力
淮安市全面梳理中央和省市财政奖补涉及的部门、资金、平台,率先推动各类财政奖补事项线下线上全部集中进驻政务服务中心和政务服务网,填补行政奖励、行政给付类事项纳入政务服务管理的空白,为经营主体提供更加透明、优质、便利的集成服务。
集成牵头部门。从企业群众需求出发,制定《淮安市深化财政奖补资金直达机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市行政审批部门牵头,将分散在各个部门的奖补政策整合形成目录清单和办事指南,实行市县两级财政奖补集成服务专窗统一受理企业申请,从多头多次申报改为集中统一申报、多部门协同并联审核,“在哪办”“怎么办”“如何办”一目了然。
集成奖补资金。坚持以规模企业培育、上市企业培育、高科技企业培育、绿色制造培育、智改数转推进、创新平台载体培育“六项工程”为抓手,统筹发改、科技、工信、金融等条线各类涉企奖补资金,更大力度推进企业创新驱动、数字赋能、绿色转型、质效提升。同时,扩大扶持资金规模,统筹集约使用,2023年集成设立总规模2.8亿元的“工业强市”奖补资金,更好发挥财政奖补资金的引导作用。
集成奖补平台。运用“智慧淮安”城市建设成果,采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开发全市域财政奖补集成服务系统平台,以“用户导向”量身定制系统功能,实现办事指南标准化、政策推送精准化、部门审核协同化、审批过程透明化、系统申办便利化,变企业“多头跑”为平台“一次找”。经营主体通过财政奖补集成服务系统平台进行业务项申报,只需扫描收件单二维码或平台个人中心即可实时查阅审核进度,实现全事项、全流程透明化管理。
在服务“三个一”中减负提效
时间成本、人力成本都是企业运营需要考虑的关键成本,特别是对于一些中小企业,负责项目申报的人往往因为财政奖补过程中繁琐的审批流程、难以确定的时限金额等因素而受到影响。淮安市坚持用户思维,注重从企业实际出发,通过优化再造流程、精简事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减少申报材料、证照免于提交,将原来众多奖补审批事项集成为财政奖补“一件事”,实现“申报材料减少77%、审批环节精简51%、办理时限压缩72%”,从“能办”向“好办、快办、易办”转变。
实行“一表申请”。按照“实时响应、限时反馈、分级支付、保障到位”工作要求,将每个财政奖补事项涉及的要素信息整合为一张申报表,对政策兑现过程中的证照信息实行“两个免提交”。企业申报财政奖补资金,只需填写一张表单在线申报,相关部门通过信息共享、数据核验等流程同时获取企业信息,在线审核反馈,在“一张表单”上签署审核意见并加盖电子印章,极大提升申报、审核效率,实现申报审核双便利。
实行“一窗受理”。在全市各级政务服务中心设立财政奖补集成服务专窗,规范设置窗口标识,公示窗口服务事项、服务规范、人员信息及职责等内容,全面优化服务流程,实现市县区全覆盖。企业既可以在市县区两级政务服务中心财政奖补专窗办理,也可以通过PC、移动APP线上申请,实现全市域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切实提升经营主体办事体验。2023年以来,移动端申报占比超过30%,移动端的简洁流程和快速指引正逐步成为经营主体申报的主要方式。
实行“一网通办”。通过财政奖补集成服务平台,建立一体化审批管理系统。根据业务类别,及时将经营主体提交的财政奖补申请分转至各有关部门。各审核部门由“串联”变“并联”,同步审核、限时出具审核意见,财政部门依据支付意见统一支付奖补资金,大幅压缩办理时间。改革前,财政奖补资金从申报到兑付平均需要80个工作日,改革后当年即实现平均40个工作日内完成,目前绝大部分奖补事项实现当月申请、当月到账,大大增强了企业的获得感。
在资金“三到位”中放大成效
对于广大企业特别是初创期企业来说,复杂经济形势下,资金能否及时到位是影响经营发展的一道坎。淮安市想企业之所想、解企业之所难,通过优化奖补资金拨付程序、推行预拨机制、统筹调度国库,切实提升财政奖补资金及时拨付到位率,有效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充分激发经营主体创新创业活力。
资金兑付到位。研发奖补政策计算器,经营主体只需将相关企业数据填入即可预估测算奖补结果。在全省率先实行财政奖补集成服务平台与财政一体化支付系统实时对接,优化程序性审议环节,简化资金申请流程,对于财政奖补政策明确、金额固定的事项,以财政奖补专窗汇总意见作为拨付资金依据。探索资金预拨机制,开展资金预拨,原则上资金拨付时限不超过5个工作日。2023年,市“工业强市”财政奖补资金通过审核项目760个,拨付资金2.8亿元,及时到位率达100%。
资金直补到位。梳理“补助范围明确、奖补标准清晰”事项,明确“免申直补”办理模式,无须经营主体提交材料,由主管部门直接调用电子证照在线核验发起审批,奖补资金直接发放至经营主体。比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培育类奖励等“免申直补”事项,由主管部门依据政策文件在平台发起奖补业务申报,奖补专窗汇总意见提交至市财政局直接兑付企业账户。截至目前,全市“免申直补”事项已拓展至412项,为经营主体共计兑付“免申直补”奖补资金28.2亿元,占总兑付资金的55.95%。
资金问效到位。建立健全财政奖补电子监管系统,形成预警提醒、短信告知、督查督办的在线一体监察模式,从申报到支付凭证归档的各个环节都能做到可查可看可监督。三年来,累计发布预警信息3303条、异常信息841条,整改到位率100%。突出绩效目标导向,将直达资金绩效管理情况作为负向指标,纳入预算绩效管理年度工作考核,全过程跟踪问效,最大限度发挥好直达资金惠企效能。同时,通过经营主体对政策效能、平台功能、便利程度、办理质效等方面的反映,进行数据衍生分析,为党委政府掌握产业动态、调整奖补政策、更好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提供决策参考。
(作者单位:中共淮安市委改革办)
责任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