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公益诉讼助力社会治理新路径

2024-08-15 00:00:00余红
群众 2024年14期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完善公益诉讼制度”。近年来,检察公益诉讼从维护有形公益向维护特殊群体合法权益拓展,从抓末端、治已病向抓前端、治未病拓展,从解决传统公益侵害向新领域新业态拓展,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玄武区人民检察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高质量发展”和“高质效办案”为主基调,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1起案件入选最高检“千案展示”公益诉讼典型案例,13起案件入选省、市级典型案例。

一、主动融入发展大局,在护航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扛起公益代表担当

守护城市安全稳定。坚持依法办案和溯源治理并重,立足检察职能,常态化开展公共安全领域公益诉讼活动,推动整治各类安全隐患问题。落实最高检“八号检察建议”,聚焦建设项目彩钢板房火灾隐患问题,精准建议行政机关对在建的建设工程开展执法检查,落实落细预防措施。保障群众身边的安全,针对居民小区堵塞消防车通道、占用公共绿地等问题,排查问题线索34处,督促落实属地监管责任。

提升城市生态品质。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紧盯重点领域和群众关切,践行恢复性司法理念,推动生态环境修复。守护南京“绿肺”,对5A级紫金山景区内一起盗伐林木案件立案调查,依法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追缴公益损害赔偿金120万元,用于修复受损的景区环境。守护南京“明珠”,针对4A级玄武湖景区内非法捕捞破坏生态问题,制发诉前检察建议,督促主管部门加强日常巡查,依法惩治非法捕捞行为,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稳定。守护城市安宁,开展城市噪声污染、光污染等新型污染专项监督,办理铁路沿线噪声污染公益诉讼案,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列车司机教育管理,保障安全前提下,减少非安全需要鸣笛,有效纾解困扰居民多年的噪声治理难题。

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公益诉讼在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公益诉讼+政法网格”工作路径,对政法网格员下沉社区发现的公益损害线索制发检察建议,实现案件办理与社会治理有效贯通融合。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针对婚纱摄影行业违法收集个人信息进行广告营销问题,加强行业督改,10余家婚纱摄影店走上合法经营“快车道”。开展公益诉讼企业合规探索,与某民营企业达成公益损害赔偿替代履行协议,取得保护公益和企业减负双重效果。

二、践行司法为民宗旨,在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中履行公益诉讼职责

以检察之策破解治理难题。贯彻落实“六长出题”工作部署,围绕党委政府关注、代表委员关心的问题,做好检察答题,提升履职精准性、规范性。稳妥办理涉军案件,针对企业、商户违法使用含有涉军字样的商业标牌,军地检察机关联动配合,共同制发检察建议,督促经营者依法整改、撤换标牌,切实维护军队形象。凝聚文物保护合力,召集人民监督员、公益观察员、文物保护专家辅助办案,参与提供线索、公开听证、专业咨询。依托辖区文物资源优势,摸排走访110处不可移动文物,建立公益保护档案,办理“六朝砖井”、民国建筑群、神烈山碑等案件,涉案文物得到长效保护。其中,人民监督员监督“六朝砖井”文物保护案获评省级典型案例。

以检察之力守护弱势群体。聚焦保护特殊群体权益,传递法治人文关怀。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针对非法占用人行道、阻断盲道等线索,加强公益调查和专家论证,提起行政公益诉讼,以“诉”的确认督促行政机关及属地街道依法履职,保障视障人士、老年人便利出行。维护母婴群体合法权益,针对非法收集和出售孕妇、婴幼儿个人信息非法牟利行为,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违法者被判处刑罚并承担公益损害赔偿、公开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围绕儿童食品安全、未成年人网络安全及网约房监管等领域开展公益诉讼,推动有关部门加强校园内外行政执法检查,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以检察之为回应群众关切。把为民宗旨融入检察履职全过程各环节,确保司法权为人民行使、让人民满意。开展“检护民生”专项监督,通过12345政务服务平台、“益心为公”志愿者平台广泛收集线索,办理群众反映强烈的高空坠物、“白色污染”、违规养犬等公益诉讼案件。落实食品药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线上线下同步监督,全力守护人民群众“菜篮子”“药箱子”。会同市场监管部门对68家自动售卖商、515台食品自动售卖机全面排查整治,消除食品安全隐患,相关做法在全市推广。针对药店在售“消”字号产品非法添加问题,督促主管部门依法履职,加强抗(抑)菌制剂类消毒产品规范管理,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

三、提升法律监督质效,在促进协同共治中彰显公益保护价值

实施更有效的普法宣传。把加强检察宣传作为提升公益诉讼工作质效的有力抓手,让公益保护深入人心。利用各类媒体平台传播公益诉讼“好声音”,发布案件信息42篇,“六朝砖井”公益诉讼办案故事被《检察日报》、“江苏检察在线”转发推广,阅读量达10W+。《党建融合检察业务筑牢文物保护“防护墙”》案例获评省检察院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十佳案例。办理的侵犯50万条公民个人信息公益诉讼案被江苏卫视等媒体宣传报道。围绕重要节点开展宣传活动,联合应急管理部门共同举办安全生产月法治宣讲,在全国烈士纪念日组织开展主题宣传,政法网格员进社区常态化开展公益普法活动,增强群众公益保护意识。

加强更紧密的工作协作。准确把握公益诉讼“协同之诉、督促之诉”的定位,加强与行政机关的协作配合。会同生态环境、市场监督、应急管理等部门建立工作机制,形成线索移送、调查核实、专业咨询等履职合力。共同办理的督促某建筑公司处置危废案获评南京市环境保护十大案例。牵头成立玄武区文物和文化遗产公益保护联盟,搭建公益协作、两法衔接、专家智库、公众参与平台,助推文物保护领域公益诉讼工作纵深推进。持续拓展“检察+”工作模式,建立钟山风景名胜区环境资源公益保护协作机制,成立“检护林”生态修复保护基地。

推进更广泛的社会协同。打造公益诉讼专业化办案团队,邀请行政机关人员担任特邀检察助理,吸收高校专家、专业人员参与办案,充分借助“外脑”促进高质效办案,选聘81名南京文物保护协会志愿者担任“益心为公”志愿者,拓展升级公益保护“朋友圈”,为公益保护赋能增效。推动代表建议、政协提案与检察建议衔接转化,发挥代表委员在案件办理、调研论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公益诉讼办案公信力。跟进的国家级文保单位南京明城墙贴建房屋问题转化为全国人大代表建议,获省政府批示。举办检察开放日,邀请各界人士深入办案现场、公益保护基地,零距离了解公益履职全过程,提升对检察公益诉讼认同感。

(作者系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 责任编辑: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