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以人民为中心,全会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强调增强政策制度的针对性、协调性、系统性,要求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收入分配是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直接的方式,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石。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做大“蛋糕”的同时,必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分好“蛋糕”,进一步打通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的堵点。
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支付保障机制,健全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推动形成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的社会风尚。完善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机制。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合理调节过高收入的制度体系,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完善就业优先政策
就业是民生的头等大事,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高质量就业是民生福祉与社会稳定的关键。要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
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加强财税、金融等政策对稳就业的支持,加大促就业专项政策力度。完善稳岗返还、专项贷款、就业和社保补贴等政策,加强对就业容量大的行业企业支持。民营企业对就业具有重要作用,制定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
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推进户籍、用人、档案等服务改革,完善促进机会公平制度机制,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弊端,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保障。
养老保险。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健全全国统一的社保公共服务平台,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监管体系。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合理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扩大年金制度覆盖范围,推行个人养老金制度,发挥各类商业保险补充保障作用。
医疗保险。推进基本医保省级统筹,地方按规定落实分类资助参加基本医保的政策,推动做到应保尽保。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或按病种分值(DIP)付费改革,合理确定支付标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
住房保障。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的新机制,完善房屋从开发建设到维护使用的全生命周期基础性制度。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满足工薪群体刚性住房需求。支持城乡居民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充分赋予各城市政府房地产市场调控自主权,因城施策、一城一策、精准施策。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促进社会共治、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在医疗领域,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加强县乡村医疗服务协同联动。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以患者为中心改善医疗服务,坚持公益性,扩大普惠性,提高可及性,完善薪酬制度,建立编制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各级各类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深化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加快创新药、罕见病治疗药品、临床急需药品等以及创新医疗器械、疫情防控药械审评审批,健全中药审评证据体系,加快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审评审批,促进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向新药转化。完善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建设现代药品流通体系,完善短缺药品保供稳价报告机制和分级应对管理措施。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
“一老一小”问题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以应对老龄化、少子化为重点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对于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健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度体系。中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高龄和失能失智老人数量不断增多,对人口老龄化应对能力提出更高挑战。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发展银发经济,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岗位。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培育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健全公办养老机构运营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针对生育支持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在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方面出台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在经济支持方面,加大个人所得税抵扣力度,建立生育补贴制度,完善生育保险等相关社会保险制度,精准实施购房租房倾斜政策。在服务支持方面,改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完善托育服务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用人单位办托、社区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点等多种模式发展。在照护支持方面,完善生育休假制度,鼓励实行灵活的工作方式,完善经营主体用工成本合理共担机制。在社会支持方面,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破除婚嫁大操大办、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作者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何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