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2024-08-15 00:00:00刘兴远
群众 2024年14期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以为全国发展探路的自觉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必须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通过全面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体系,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破除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不断释放制度红利和拓展发展空间,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率先取得更大突破。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科技治理体系现代化,让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更为强劲。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现代化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保障。针对目前科技创新组织化协同化程度不高、科技创新统筹协调能力有待提升、科技资源分散重复等问题,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统筹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强化市场的自主性、资源的系统性、链条的完整性、政府的组织性,完善区域科技创新布局,强化科技统筹与多部门协同,凝聚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合力。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建立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构建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牵引的基础研究体系,完善基础研究项目组织、申报、评审和决策机制,推动基础研究的科研组织模式革新,夯实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根基,有效破解目前重大原创性成果不够多、体系化基础研究能力不够强等瓶颈难题。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相结合,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完善科技奖励、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让更多优秀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创新活力。

完善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让产业这个“重要载体”更具韧性。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两者深度融合是生产力跃迁的必然选择。要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省之要,完善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针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科研仪器、核心种源等瓶颈制约,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为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提供科技支撑。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科学设计链条各环节要素自由流动、合理配置的机制体制,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持续推进传统产业焕新蝶变、优势产业做强争先、新兴产业聚链成群、未来产业抢滩竞进,锻造新的增长引擎。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制度,建立科技成果市场化价值发现、价格形成和定价机制,推动形成科技成果常态化汇聚、市场化配置、精准化对接、体系化服务的创新生态,构建“从0到1再到100”的科技创新生态链,促进更多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科技发明从“书架”走上“货架”。

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营造一流营商环境,让市场主体这个“关键因子”更加活跃。市场主体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必须把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基点放在以企业为代表的经营主体上,从制度上落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通过持续深化改革拆除“篱笆”、厚培“土壤”,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更大力度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进一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有效实现形式,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推动各类所有制企业协同发展、竞相发展。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出台有效的政策举措,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在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创新资源统筹协同、财税金融支持等领域率先形成一批标志性、引领性改革成果,促进市场体系高效运行。围绕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极推进国际化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推动国家级新区与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不断增强对全球优质资源的吸引力、集聚力。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让绿色这个“发展底色”更显亮丽。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要健全全面绿色转型体制机制,强化绿色低碳制度供给,健全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相关市场化机制,为绿色转型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积极培育绿色低碳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城乡建设发展的绿色化转型,用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化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碳普惠等建设,引导企业深入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加快布局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促进绿色转型的公众参与机制,加快消费转型,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护航美丽江苏建设。

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让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更多集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强国必须拥有强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设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和继续教育体系,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才融合发展,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着力解决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聚力构建“塔基更实、塔身更强、塔尖更高”的金字塔式人才体系,同时积极探索构建人才早期发现、科学选拔、贯通培养的全链条、长周期机制。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构筑人才聚集“强磁场”。持续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不断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

(作者系江苏省统计学会会长,南京邮电大学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责任编辑:苏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