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集聚区域协同发展动能

2024-08-15 00:00:00刘西忠
群众 2024年14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强调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丰富内涵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概念演进。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2020年5月,中央制定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提出要“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制”,“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治理能力”。国家“十四五”规划首次提出“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突出位置,对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作出全面部署。

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境界升华。从“宏观经济调控”到“宏观经济治理”,重心从“调控”转移到“治理”上。如果说传统的“宏观调控”更多侧重于宏观政策工具的使用,那么“宏观经济治理”更加强调宏观经济政策框架的制度特征,更加强调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更加强调深化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改革,更加强调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在多重治理目标中实现动态平衡和整体最优。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意义。宏观经济治理,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成果。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有利于顺应新发展阶段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实践要求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注重改革的系统性和集成性。“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从前期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中期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现阶段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全面深化改革愈加强调把握各项改革的相互关系和耦合作用。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举措配套组合和整体效能,特别是同一领域改革举措要注意前后呼应、相互配合、形成整体,使各项改革举措不断向中心目标靠拢。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协同,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朝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聚焦发力。

注重战略的前瞻性和稳定性。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大势,科学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所强调的,要增强战略的前瞻性,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敏锐洞悉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机遇和挑战,以科学的战略预见未来、引领未来。要增强战略的全局性,谋划战略目标、制定战略举措、作出战略部署,都要着眼于解决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问题。要增强战略的稳定性,战略一经形成,就要长期坚持、一抓到底、善作善成,不要随意改变。要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临机决断,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

注重宏观政策的耦合性与取向一致性。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这就要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强化政策统筹,避免政策合成谬误,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要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整体效能。要统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系改革,健全专家参与公共决策制度,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都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

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空间集成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

创新区域政府治理方式。在我国,由于传统行政区界往往又与自然条件相连,江河也往往是行政区的界线,因而在行政区之间可能存在行政与自然条件双重壁垒。随着信息技术和交通的发展,具备了更多克服自然条件壁垒的手段,目前需要我们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消除行政壁垒上。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必须坚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建立一种由市场、政府共同推动的模式,强调市场的决定性力量,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即在尊重市场规律前提下政府要积极作为,以此消解区域保护主义,减少行政壁垒,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完善区域规划政策协同体系。构建国家战略制定和实施机制,加强国家重大战略深度融合,增强国家战略宏观引导、统筹协调功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完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突出规划的引领作用,增强各相关行政区域规划的协同性和耦合性,促进人口、土地、资金、技术等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推进区域政策统一规范、衔接协调,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发展效能。健全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制度和政策体系,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优化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制,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构建跨区域合作发展新机制。要加大制度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和协同配合,在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场,尽快实现养老保险统筹、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全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方面持续发力,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改变单一的和整齐划一的考核指标和方式,建立与跨区域协调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统计监测考核体系,构建协调互动、相互促进的发展共同体。坚持在发展规划、政策制度、法律法规、文化认同等各个层面共同推动,探索区域协同立法,把自上而下的推动与自下而上的探索结合起来,增强区域协调一体发展粘合力,集聚区域协同发展新动能。

(作者系江苏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江苏省区域发展研究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贾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