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嫂是我永远的身份

2024-08-14 00:00:00关立蓉
莫愁·家教与成才 2024年8期
关键词:军嫂文友月饼

下班路上,手机“叮咚”一声,打开,是一则短信: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向所有军嫂表示崇高的敬意,祝你们生活愉快!心里涌过一阵暖流,这样的问候,从20世纪的书信,到如今的短信或鲜花的问候,已是第27次抵达。

上个月,几位文友雅集于莫愁湖畔的一栋小楼,主办老师介绍了文友们的创作经历,又特意介绍我是一位军嫂。文友们目光转向我,报以热烈的掌声,我在那些充满敬意的目光中,读懂了他们对军队、对军嫂,发自内心的炽热真情。是的,军嫂——这个有特定意义的词汇,它的内涵,代表着奉献、艰辛、付出,更代表着光荣。回去的路上,回忆走过的27年风雨军嫂路,酸甜苦辣,各种滋味,弥漫于胸间。然而,在体味战友情谊、子女教育、个人心态等方面,自己则收获更多。

2008年冬的那场大雪,时至今日,依然铭刻在记忆深处。当时整个南方地区,天寒地冻,交通阻塞。

那年冬天,我带着年幼的女儿,计划从家乡南通赴河南许昌,开启第一次探亲之旅。费尽心思托人买到从南京到郑州的火车票,但大雪封路,火车停运。六合的战友小芮得知后,约定在六合汇合,他驾驶私家小车,护送我们前往河南。开往六合的大巴,一路走走停停,透过车窗向外望去,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狂风夹杂着雪花,纷飞飘扬,壮丽的雪景成了按压在心头的焦虑。蜗行的大巴凌晨时分才到六合。下了大巴,寒风凛冽,呵气成霜。我紧紧握着女儿冰凉的小手,她懂事地扬起冻得通红的小脸蛋说:“妈妈,我不冷。”昏黄的路灯下,我看见在风雪中等候的小芮,绿军装上已覆满雪花。之后近10个小时,辗转颠簸,舟车劳顿,抵达部队时已近正午。长时间的紧张驾驶,一到目的地,小芮已经累趴在方向盘上。在一篇书写战友之情的文章中,我写道:军人之间的感情,豪迈而纯净。在那个冰天雪地的冬夜,600多公里的迢迢之路,一路艰辛,险象丛生,小芮无怨无悔,只为了战友的妻儿平安到达目的地,为了一年里数得过来的15天的团聚日子;只为同在中原的军营里,共同听过12年嘹亮的军号……

部队在许昌郊区,四周是大片的农田,空旷而辽阔。清晨,天还蒙蒙亮,隐约可见远处田地里覆盖着一层浓霜,营区内就响起嘹亮的军号声,战士们开始跑步做操,口令声铿锵有力,响彻云霄。家属区没有电脑,电视的信号也是断断续续,但是那儿有一个军人图书馆,女儿便找到了乐趣。当年才读四年级的女儿,捧起厚厚的《战争与和平》《三个火枪手》,还有麦卡洛的《荆棘鸟》,在北方明亮的灯光下,她神游在广阔无垠的德罗海达土地。火热的军营里,孩子感受着充满朝气的拼搏精神,而远离电脑电视的日子,培养了她安静读书这一受益终身的习惯。

暑假里,我和女儿再赴许昌,在济源工作的战友邀请我们游览小浪底黄河枢纽工程。40摄氏度的高温下,脚踏炙热的大地,孩子汗流浃背,没有叫过一声“苦”,她仔细观察每一处景点,回来后写成近5000字的游记。当年10岁的她,如此描绘祖国壮丽的河山:黄河排沙的情景十分壮观,黄河水向猛虎出山一样浊浪排空,一泻千里,而在上方,清澈的黄河水喷涌而出……小浪底水利枢纽创下三项世界之最,祖国,我为你骄傲!

2011年夏,我们一家在南京团圆,终于结束了“团圆清影好,偏照别离愁”的日子。六朝古都深邃的文化底蕴,勾起女儿对金陵历史的浓厚兴趣。休息日,我们一家三口骑着车,游览各处风景名胜、人文古迹。晚上,女儿在家里认真做功课,我阅读从南京图书馆借来的图书,先生看他的医学专业书籍,各自专心,一屋书香。

军人家庭,往往带有家国情怀的底色。女儿喜欢历史,她考大学时选择了南京大学历史专业。她说自己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历史老师,成为十五六岁孩子的领路人,带领他们进入庄严的历史殿堂,了解过去的悠悠岁月,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历史文化底蕴,厚植家国情怀。今年她从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终于梦想成真。

如果要说做一名军嫂的遗憾,那就是对双方父母的亏欠。今年春节前,我们奔赴故乡,去探望先生的父母。婆婆有肾病,身体一直虚弱,87岁的公公还在田间忙碌着。当我走进厨房,突然感到很意外,这儿一切井然有序。公公是个不识一字的农民,只擅长农活,并不擅长家务,甚至不会做饭。然而在生命进入垂暮之时,当他的妻子重病后,他成了里里外外都能操持的一把好手。给我们的电话里,他永远都是一句:都好着呢,你们放心吧。我望向田野,田野里匍匐生长着一大片黛青色的塌科菜,那一瞬间,我觉得公公就是一棵了不起的塌科菜,历经磨砺,由内而外散发出风华玉润般的魅力,在大地上传递着生命的光彩。

记得前年中秋节,回南通看望我的父母。进门时,86岁高龄的老父亲坐在桌边,用放大镜看一张报纸。桌上摆着我们中秋节寄过来的苏式月饼,八只月饼只吃了一只。我知道,这样甜到齁的月饼,并不适合老年人过多食用,而母亲有糖尿病。人到中年,到了给父母买月饼的年龄,才发现人生有那么多月饼之外的苍凉、无奈。去年父亲节那天,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从此阴阳两隔,他在里面,我在外面。再也看不见的背影,像一块黑色的幕布挂在夜空中。能得到有限安慰的是,2021年冬,女儿曾对外公外婆做过五个小时的电话采访,整理成近三万字的文字,记录下外公外婆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生活,采访录获得全国大学生家事史大赛二等奖。父母们一直以军人家属而骄傲,他们对我们的支持,让我生出新的力量,我携着新我努力前行,认真过好每一日,让沉淀在生命中的亲人,像云层中隐隐的群星,闪亮一次又一次。

感谢军嫂这个称呼,27年,我记住了曾经的青春的热情、生命飞扬的追求、爱的梦想和对亲人的生命之爱。军嫂,永远是我引以为豪的身份。

编辑"东篱"623358414@qq.com

猜你喜欢
军嫂文友月饼
军嫂颂
中秋节里吃月饼
月饼
今日农业(2020年18期)2020-12-14 19:08:44
平南采风暨平南文友会大安分会成立
西江月(2020年1期)2020-01-19 01:17:54
一起来做月饼吧!
小小艺术家(2018年9期)2018-11-23 00:28:24
“文学群”里乐夕阳
养生月刊(2018年12期)2018-01-27 11:15:51
军嫂和她的甜蜜事业
海峡姐妹(2016年6期)2016-02-27 15:20:39
月饼你喜欢啥馅的
情系国防 争当好军嫂
海峡姐妹(2015年5期)2015-02-27 15:10:48
喜迎军嫂到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