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奥运会历史上,1984 年的洛杉矶奥运会,称得上一座里程碑。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届奥运会挽救了奥林匹克运动也不为过。而这一切,都归功于一个人。
在洛杉矶奥运会之前,有个观点曾得到不少人的认同:在20 世纪结束之前,“奥运会”这个东西,肯定就消亡了。
这个说法并非危言耸听。从政治意义上说,1972 年慕尼黑奥运会,发生了以色列人质被劫持杀害的血腥事件;1976 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大批非洲国家抵制;1980 年莫斯科奥运会,全世界差不多五分之二的国家没有参加。
从经济意义上说,1972 年慕尼黑奥运会,亏空6 亿美元;1976 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亏空10 亿美元以上,并贡献了专有名词“蒙特利尔陷阱”;1980 年莫斯科奥运会,没有公布盈亏数据,但投入为史无前例的90亿美元,肯定是巨额亏空。
一场运动会,办了既有政治风险,又要赔大钱,谁还愿意办?在此背景下,提出申办1984 年奥运会的城市,只有美国的洛杉矶,没有任何竞争对手。
而洛杉矶奥组委接下这个“烫手山芋”后,傻眼了。为什么?因为不知道拿什么来办。
获得奥运会主办权之后,洛杉矶爆发了大规模市民游行,诉求只有一个:不允许动用纳税人一分钱,来填奥运会这个“无底洞”。洛杉矶位于加利福尼亚州,于是,加州政府在1978 年通过一项法律:不允许动用公共资金来举办奥运会。
按照惯例,举办奥运会的资金主要来自四个方面:政府财政支持、发行彩票、慈善募捐,以及商业赞助。
政府财政这条路已经堵死了。彩票呢?加州法律不允许发行彩票。捐款呢?美国慈善机构不允许奥组委和慈善机构来争抢捐款。那么,就只剩下商业赞助了。但从历届奥运会来看,商业赞助只是杯水车薪。
这下,国际奥委会也傻眼了:难道这届奥运会要夭折?无奈之下,国际奥委会被迫同意:洛杉矶奥运会可以和私营企业结合举办。
美国奥委会最终决定面向全社会,招聘一位洛杉矶奥组委主席,来带领组织完成这届奥运会。招聘条件:年龄在40 岁至50 岁之间,在洛杉矶地区生活过,爱好体育,具有从经济管理到国际事务等多方面的经验。
经过层层筛选,美国奥委会最终选出了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彼得·尤伯罗斯。
1979 年,尤伯罗斯成为洛杉矶奥组委主席。他出生于伊利诺伊州,曾经参加过奥运会水球比赛的预赛。大学毕业后,尤伯罗斯一直在运输和旅游服务业发展。
作为商人,他在研究了历届奥运会后得出一个观点:除了政治利益,奥运会如果不能获得经济利益,那简直是荒谬的。
但刚一上任,尤伯罗斯就遭遇当头一棒。一天早上他去他“承包”了一届奥运会□文/ 张 玮上班——组委会在洛杉矶一幢写字楼租了一间小办公室——却和同事们一起被锁在了门外。原来,房东听说房间租给的是奥组委,立刻就反悔了。因为前几届奥运会都是赔本买卖,这届奥运会又得不到美国政府的财政支持,房东认为肯定是巨亏,到时候肯定收不到房租。
历经艰辛,依靠朋友的帮忙,尤伯罗斯和他那个近10 人的“洛杉矶奥组委”最终找到了另一间小办公室。接下来,尤伯罗斯自己花100 美元,在银行开了一个户头,作为奥组委的账户—— 一届奥组委的启动资金,只有100 美元。
尤伯罗斯第一个想到的筹钱办法,是向赞助商“动刀”。以往奥运会的商业赞助,很多都只是“意思意思”。比如,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有几百家赞助商,每家只需要付区区几万美元。
尤伯罗斯决定用“饥饿营销”改变这一历史。他规定,这届奥运会只允许拥有30 家赞助商,一个行业只有一家可以入选,门槛价是400 万美元——上不封顶,价高者得。
这是一个让很多公司都无法拒绝的诱惑,因为这意味着成为奥运会的赞助商,就暗示了自己的品牌是相关行业的“NO.1”。
尤伯罗斯先找到可口可乐公司,并放出“百事可乐也在和奥组委谈判”的消息。为避免竞争对手取代自己出现在奥运会上,可口可乐居然拍出了1260 万美元的天价——光这一家赞助的资金,就超过了莫斯科奥运会所有赞助商付出的总额(可口可乐公司还花费4000万美元在奥运节目上做广告)。
当然也有不买账的,比如,奥运会的老资格赞助商柯达只肯出100 万美元,于是尤伯罗斯转身就找了柯达的竞争对手富士胶卷。结果,富士胶卷以700 万美元的代价取代柯达,成为洛杉矶奥运会的赞助商。也正是那届奥运会,富士胶卷一战成名,柯达后来为此后悔不已。
在“机不可失”的恐慌情绪影响下,赞助商们开始为“奥运会”这个标识挤破脑袋。不仅如此,尤伯罗斯还以发放商品专卖许可证的集资手段,允许43 家公司的产品可以标上奥林匹克五环旗标志销售。这又带来了一笔巨大的收入。
另外,尤伯罗斯也对电视转播权“下手”了。
1956 年,墨尔本奥运会就开了出售电视转播权的先河,但收入并不多。到尤伯罗斯手里,“独家转播权”再次成了一个筹码,让美国三大电视网陷入不惜成本的竞价中。最终,美国广播公司(ABC)以令人咋舌的2.25 亿美元中标。
尤伯罗斯还出售了海外独家转播权。最终,洛杉矶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共卖了2.8 亿美元,是蒙特利尔奥运会电视版权收入的10 倍。
除了开源,还要节流。
尤伯罗斯提出,奥运会不需要兴建大量的全新建筑,而要尽可能地利用原有的建筑和场馆。后来,这个方式也成了奥运会的一项传统。比如,原本每届奥运会都要花大价钱兴建的奥运村,尤伯罗斯直接用加州两个大学的学生宿舍替代了。
不过,并不是尤伯罗斯每一个决断都毫无阻力。比如,他对被视为“神圣传统”的“奥运会火炬接力”也动起了脑筋。
首先,他要求火炬传递的路线要大大加长,从欧洲的希腊传到美国东海岸的纽约,然后再横穿1500 个城镇,跨越1万多公里,最后到达西海岸的洛杉矶。而且,在美国境内的火炬传递,向公众开放报名。
你想成为一名光荣的奥运会火炬手吗?没问题!只要交钱就行。
这个决定引起了巨大争议,但尤伯罗斯凭借他的口才,说服了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这笔钱我全部用于投资奥运场馆的建设。
洛杉矶奥运会的火炬传递,最终居然筹集到了几千万美元。
1984 年7 月28 日,洛杉矶奥运会如期开幕。
这届奥运会非常成功,也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回忆,比如,中国第一次组团参加奥运会,许海峰为中国代表团获得首金;卡尔·刘易斯获得4 枚金牌,追平欧文斯的纪录;女子马拉松首次进入奥运会,等等。
但对尤伯罗斯而言,大家考核他的是“经济账”。他完成得如何?
那个启动时只有100 美元的奥组委账户,在奥运会结束后,变成了2.15 亿美元——也就是说,尤伯罗斯办了一届奥运会,不仅没给洛杉矶纳税人带来任何经济负担,还创造了2.15亿美元的利润(一说是2.5 亿美元)。而间接盈利远不止这些。据统计,洛杉矶因奥运会获得了96 亿美元的旅游收入,其中约有1.4 亿美元收归政府。
关键是,在洛杉矶奥运会后,“奥运会申办权”再度成为一个“香饽饽”。
1988 年的奥运会,申办城市恢复到了4 家,从此开始被各个国家抢破头申办——1988年汉城奥运会盈利4.97 亿美元;1992 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盈利4000 万美元,创造了260 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所以,在洛杉矶奥运会后,国际奥委会向尤伯罗斯个人颁发了金质勋章。还留下了这样一句话:顾拜旦开创了现代奥运会,而尤伯罗斯挽救了奥运会。
最后再加一个后续。尤伯罗斯在洛杉矶奥运会的成功,是不是因为运气特别好?
卸任洛杉矶奥组委主席之后,美国的职业棒球大联盟(MLB)直接就把尤伯罗斯请去做总管。在五年的任期里,尤伯罗斯又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五年后,职业棒球大联盟的22 支球队,全部扭亏为盈。
你看,牛人在哪里,都是牛气冲天。
(摘自《历史的温度》,中信出版集团,本刊有删节,知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