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名师于晓冰,字水寒,初中语文一线教师,原创公众号“水寒说语文”主理人,减法教育践行者。著有《减法教育》《用减法教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评测》等。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2024 年全国新高考Ⅰ卷)
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一“网”打尽、万物赋“能”的AI 时代。于这个时代,有人不禁好奇:很多问题马上就有了答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因此减少?乍一听,好像会,毕竟未知不断在消除嘛。细一思,又好像不是这么回事,AI 能迅速提供答案与人们问题变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AI 再强大,也不能强大到一AI 解千问的地步。人,始终是问题的孵化者——生无所息,问无所止。
AI,不管是文心一言、通义千问还是ChatGPT、sora 等,它们对答案的“上穷碧落下黄泉”,都是建立在人类已知基础上的一种驱遣与运用,都只是以海量数据和精密算法来提升人类面对问题、寻求答案的效率而已。形象地说,它们都Xm0+GfsOUmNdakua9Kz4TA==只是将人类智慧结晶的一泓海水倾泻到我们杯中而已,能给你解决的也只是一些知识性、浅表性,甚至是“因循守旧”的问题,面对动态的、生成性的问题,AI只好表示无能为力。
AI 能够制造,却不能创造。AI 能够提供“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的知识,却不能解决天然雄性不育株的所在,更不能解决人工杂交水稻的难题,这一切,得去田间地头探寻,去实验室里求索。黑水摄影师张帆可以在画册、纪录片里看到各种生物影像,但要发现新的深海物种,捕捉它们瞬间的美,必须在一次次深潜中找寻答案。AI 于创造上,永远只能像小狗咬住自己的尾巴打转转一样无奈。
AI 精通物理,却不谙人理。AI 是硅基,是程序;人是碳基,是生命。AI 在物理世界里可以游刃有余、有问必答,在人文序列里,它却捉襟见肘、左支右绌。比如,AI 能照见现实让逝去的亲友言笑晏晏,稍解两隔之苦,却不能解决由此带来的伦理、道德抑或二次伤害的问题。AI 可让万物联通,让医疗智慧化、教育数字化、服务智能化,却不能解决“给失望者做光,给失味者做盐”的问题。“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我们仍需要医生的暖言、教师的爱心、职员的善行来给这世界以温度。
退一步说,AI 纵然能解答现今所有的问题,但,答案的尽头只会是“不定项,未完成”,永无止境的探究,简直就是人类的宿命!从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到如今的信息时代、人工智能时代,后一个时代都当之无愧的是前一个时代的答案,同时又无可救药地成为下一个时代的问题。何也?芝诺的知识圆圈论早就道破了:已知的圆圈越大,触及的未知领域也会越大。笛卡尔只好感叹:愈有知,愈发现自己无知!这也就意味着,问,是无穷匮的! AI 时代为我们解决的问题越多,相应地让站在AI 肩膀上的我们的困惑也越多。何以解问,唯有探究!
所以,我们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勇立潮头,与AI 携手并进,让“问”之蓝海,常常腾跃出奇想的浪花,这样,人类必将会在“问”之神的引领下,抵达越来越光辉灿烂的知识王国!
我围绕“AI 能不能使人们问题变少”来构思立意,先破后立,层层递进:AI 确实能为人们解决很多问题,但AI 只能解决知识性、浅表性问题,不能解决创造性、人文性问题;纵然AI 能解决当下所有问题,但答案的尽头永远是问题。如此层层分析下来,最终落实到我们要与AI 携手,在答疑解问的过程中抵近知识王国。在素材与语言的运用上,我借鉴了本期杂志上的一些篇章。比如,《黑水摄影师,向无尽的深海引入一道光》中张帆的故事就非常符合“创造”的观点,画册、纪录片可类比AI,而他则在一次次深潜中,“创造”着深海艺术的答案。我还将《不定项未完成》化用为“未来式,不定项”,将其观点和本文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