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螺蛳粉要用汉语拼音当译名

2024-08-14 00:00:00敏敏杜雨芯
青年文摘 2024年15期

你知道螺蛳粉的英文怎么说吗?近日,螺蛳粉之乡柳州出台了《预包装柳州螺蛳粉外包装英文译写规范》,“官宣”螺蛳粉的英文名为“Liuzhou Luosifen”。

是的,你没看错,螺蛳粉的英文名和拼音一模一样,中式风味拉满。网友们对此也是纷纷表示支持。毕竟,这可能是最容易记住的英语单词之一了。不过,为什么螺蛳粉会选择直接用汉语拼音当译名呢?

其实,“Luosifen”并不是螺蛳粉的第一个官方英文名。2015 年,《柳州螺蛳粉地方标准》等官方文件就曾规定螺蛳粉的官方英文名为“River snail rice noodle”,直译过来就是“田螺米粉”。但在实际使用中,人们发现这个名字在传播中相当局限:“river snail”这个词在国际上并不常见。英语里的蜗牛和螺类一般都被叫作“snail”,只有汉语才会从文字上把陆生的蜗牛与水生的螺分开,“river snail”这个名字,外国人可能会把它简单理解为“河里的蜗牛”。

既然没被广泛承认,这一阶段国内外对螺蛳粉名称的翻译也呈现出“野蛮生长”的状态:snail noodles(蜗牛面)、snail ricenoodles(蜗牛米粉)luosi rice noodles(螺蛳米粉)…… 更有甚者提出了“Russianfan without e” 的译法。Russian 是俄罗斯;fan 是粉丝,也和“粉”的读音相似;without(去掉)的e 则是俄罗斯里“俄”的汉语拼音e,整合成中文就是“罗斯粉”。

总体看下来,“Luosifen”这个翻译可谓是螺蛳粉一众翻译里最“信、达、雅”的了。

除了避免螺蛳粉走向国际后与“蜗牛”挂钩外,直译为“Luosifen”也是为了更好地推广螺蛳粉美食文化。在翻译领域,对外来语的翻译一直秉持着归化、异化两种策略。19世纪初,德国著名翻译家施莱尔马赫提出了“译者要么尽量不打扰原作者,让读者靠近原作者,要么尽量不打扰读者,让原作者靠近读者”的翻译观点。按照这个标准,“Luosifen”就是典型的异化翻译,“snail noodles”则是归化翻译。

归化翻译的优势在于译文通俗易懂,但会造成原文语言和文化要素的丢失。相应地,虽然异化翻译可能会不够地道,但它却能使目的语读者充分欣赏和领略异域风味。

比如饺子,它最开始的英文翻译一般是“dumpling”,看似完美融入国外菜单,但根据《牛津英语词典》来看,这个单词最精确的解释是“与肉类菜肴搭配的烹制熟的小面团”。也就是说,所有“面皮裹馅”的食物都算“dumpling”。为了表意精确,近年来饺子的翻译逐渐演变成了“jiaozi”,最新的《牛津英语词典》里也收录了这一单词。除此之外,wonton(馄饨)、malatang(麻辣烫)等单词也是异化翻译,充满了中国特色。

不过,要是说归化翻译就一定会让这个词“泯然众人”,“夫妻肺片”第一个不同意。2017 年,休斯敦一家川菜馆的招牌凉菜“夫妻肺片”被美国GQ 杂志评选为了“年度开胃菜”,这道菜被翻译成了“Mr and Mrs Smith”,虽然与电影《史密斯夫妇》“撞脸”,但翻译得还挺形象。

同样翻译得很形象的,还有“中式无糖小蛋糕”——馒头。前段时间,馒头出战法国面包节,虽然人家的正经法国译名叫“mantao”,但国内网友依然怀抱“入乡随俗”的美好祝愿为它起了个外国风味浓厚的新名字“中式无糖小蛋糕”。

而且,不仅我国食物传到国外时多用异化翻译,外来食物的中文翻译也多遵循异化策略。像是能夹万物的“bagel”就被音译为“贝果”,来自美国的“肥宅快乐水”“coca cola”则用了“可口可乐”这个中文名。

这么看下来,螺蛳粉翻译成Luosifen,真是正正合适。

(摘自“壹读”微信公众号,子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