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挞陷阱等2则

2024-08-14 00:00:00欧阳晨煜等
青年文摘 2024年15期

蛋挞陷阱

文/欧阳晨煜

蛋挞是一种内外反差极大、软硬兼有的甜点。一口咬下去,千层松脆的酥皮外壳托着柔嫩的蛋心,如此口感悬殊的组合搭配在一起竟然格外和谐。这使得蛋挞俨然成为甜蜜和温暖的具象化表达。然而,在经济学里,蛋挞远远没有这么甜蜜。

1989 年,一位旅居的英国人和华人太太在澳门共同创立了一家糕点店,通过不断创新,推出了澳门版的葡式蛋挞。没想到,顾客反响热烈。在看到这家店因为售卖蛋挞生意火爆后,周围许多糕点店开始模仿。一夜间,街上开满了售卖蛋挞的店铺。可是,这场热潮并没有持续多久,几个月后“蛋挞热”迅速衰退,许多店铺纷纷倒闭。

经济学家看到这种现象后,给了它一个专业术语“蛋挞效应”,指在一段特定的时期内,由于某个行业忽然爆火或兴起,很多同类型的公司纷纷跟风入场,然而由于他们只是简单复制、模仿,产品缺乏特色和竞争力,不久就迅速地迎来“倒闭潮”或“衰退潮”。

这就是蛋挞设下的甜蜜陷阱。人人都以为可以追上浪头,轻松地学习某个产业或技术,并从中获利,却忽略了市场实际的需求。

在生活里,蛋挞就好像人人趋之若鹜的流量,它拥有诱人的金黄色外表和浓郁的香气,可以轻而易举地吸引许多人。然而,当你仅凭一知半解的冲动敲开它坚硬酥脆的外壳时,就会发现里面的蛋液如此柔嫩,一旦缺乏了强有力的保护和支撑,就会破碎、流淌,无法成形。

(摘自《知识窗》2024 年第6 期,桃& 桃图)

猎场

文/ 草 予

看动物世界里的猎捕,很难只做一个弱肉强食的看客。纪录片的价值在于真实的力量,它提供一种自然的原始的真实,让人去感受。

在这样的真实里,渐渐若有所思:

其一,猎物从不唾手可得,几乎所有猎手,皆是千锤百炼的经验习得者。惯性以为,鹰捕鼠,豹猎鹿,狼捉兔,只需依靠本能,乖乖继承就好。事实是,每个猎手都是白手起家,所谓的本能,是履历、是实践。有了一技之长,才算功成一半,在猎物到手之前,可能还要忍受苦寒或者炎热,长途奔袭或者命悬一线。而且,善勇还需善谋,猎场如战场。

其二,猎手和猎物之间,是一场胜负难料的较量。据动物学家观测,大多数猎捕,成功率只有一半,甚至输家往往是捕食者。所以碰上强大的对手,哪怕是天敌,也别害怕。能逃就逃,该反抗就反抗,总之,先别低人一等。

其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有的动物都处于一个无形的无边无沿的恢恢之场。在猎场中,每个动物都是猎手、猎物、旁观者多重角色。它们并非时时在追,也非时时在逃,有时,它们也对另一场猎捕作壁上观。

在猎与被猎的猎场之外,更多的时候,它们都处在一个更大的生活场中。

(摘自“草予”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