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之梦》:那些痛苦也在促进我们成长

2024-08-14 00:00:00陈婉婉
青年文摘 2024年15期

在第96 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片角逐名单中,最有着打动人心的朴素力量的,是一部成本极低的西班牙动画——《机器人之梦》。这部电影虽然宣传寥寥,但却引发无数人的情感共鸣。

《机器人之梦》将我们带回了20 世纪80 年代的纽约。影片开头,小狗住在纽约东村的某个单身公寓中,他独自在微光中注视着电视屏幕。窗外,是那永不停歇、灯火通明的纽约。小狗无疑是独自在大都会中生活的年轻人的缩影。他的生活简单而孤独,架子上堆满了拼图,冰箱里则是为单身生活准备的速食。他在电视频道间切换,试图避开对面窗户中的恩爱情侣所带来的寂寞感。正当这时,他看到了“Amica 2000”机器人的广告,灵感一闪,决定订购一个属于自己的忠实朋友。

这个蓝色机器人的到来,为他的生活注入了活力与色彩。天性好奇的机器人,总能在生活中寻找到那些微不足道却又令人愉悦的小乐趣。他们的感情宛如纽约的节奏,快速而热烈地升温。他们漫步于城市之中,品尝街头小贩的热狗,在地铁上观看章鱼街头艺人敲鼓,在中央公园学会了滑旱冰,从喧嚣的白日到平静的黄昏,体味着城市里每一个细节。

但美好的时光总有尽头,这份充实与快乐在一个夏日海滩边画上了休止符。他们乘坐地铁一路来到海边,在海浪中嬉戏,玩得不亦乐乎。但当他们在沙滩上睡着,日落之后醒来时,机器人却因为海水浸泡和电力耗尽而无法动弹。小狗尽力想要帮助,但却无法挪动这位金属机身的朋友。在机器人安抚的微笑中,他只得独自回到市区的家,希望第二天带着工具回来救援。不料,当他返回海滩时,那里已经关闭,直到来年六月才会重新开放。

就在此时,电影巧妙地分为两条叙事线。小狗在冰箱门上留下便条,提醒自己要在来年六月海滩开放时去接回机器人,随后他继续在都市的生活,经历新的相遇与离别。他与一只骑着摩托车的酷母鸭成了朋友,在母鸭突然离去前留下了短暂的快乐回忆。与此同时,被埋在沙中的机器人只能在梦中幻想着逃离沙滩与他亲爱的朋友重逢,但每次醒来,都是痛苦的,因为现实依旧,沙子不断堆积,渐渐淹没了他的身体,但他仍与一家在他腋下筑巢的鸟儿建立了新的情感联结。

通过蒙太奇的剪辑技巧,两者的深情依恋和共同的遗弃恐惧被并置展现。《机器人之梦》对观众具有普遍的吸引力,是因为它触及了每个人的内心都曾感受过的孤独,以及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渴望。

与迪士尼那种永远的幸福结局不同,《机器人之梦》展现了另一种哲学:人生旅途中,可能会遇到不止一个灵魂伴侣,而短暂的关系并不意味着失败。小狗努力寻找他的机器人,却屡屡错过。当他们再会的可能性越来越小,那份对旧日情感的渴望愈发显得深情而触动人心。这种错过反映了生活的本质,无论曾经多么重要的关系,都有可能不知所终。当小狗与机器人终于再次相见,他们身边都有了新的同伴。比起离开现在的爱人,机器人选择与小狗隔窗共舞一曲,然后挥手告别,奔向那个从废墟堆里拯救了自己的浣熊。

机器人和狗最终都必须接受,他们需要从共同的经历中走出来,继续前行,这不完全是选择,更像是一种生活的需要。他们的分别,并非任何一方的责任,因为都尽力过,都有所成长。当他们各自找到新的伙伴,曾经的快乐时光在各自的生命中留下了痕迹,小狗这次知道了要阻止机器人下水,而机器人懂得了紧握的手这次要握得更轻一点。也许,生命中那些曾让人感到痛苦的关系,都在无形中促使我们成长,这正是《机器人之梦》所触及的主题。

影片讲述机器人和狗在一年四季中发生的故事,探讨记忆如何帮助我们克服失去或者与所爱之人产生距离的痛苦。而无论是一年还是一生,当再次问他们“你还记得吗”,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机器人之梦》对现实世界的价值,它唤醒了那些我们曾珍视的情感记忆。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