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常觉得在谈论历史时要客观,但这不可能做到,因为人类的自然语言是有局限性的。
有次和朋友去国博逛展览,在给朋友讲文物时,我听旁边一位导游对自己的客人说:“我讲的这些都绝对客观,书上都写着呢。”听到这话,我就想起很多文博单位在考核讲解员时,也要求讲解员在岗位上应客观地介绍历史知识。但以我之见,这很难做到。
具体来说,我们在自然语言中使用的词汇可大体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而人们在选取词汇表达时,都会有意无意地涉及自己的主观好恶和价值取向。
比如名词。清朝末年,进步人士认为孙先生的行为是“革命”,而顽固人士则认为孙先生的行为是“造反”,对同一个行为选用不同的名词,代表不同的好恶和立场。
比如形容词。一片20 千克的杠铃片,林黛玉觉得“重”,奥尼尔觉得“轻”,无论用轻还是重,都意味着表达者掺入了以自己力量为参考的主观感受。
比如副词。玩翻滚过山车,一般游客觉得“非常刺激”,战斗机飞行员只觉得“有点刺激”,在程度上选择不同副词,也是从个人主观感受出发的。
所以,当一个人在表达时,会自觉不自觉地掺入自己的倾向和偏好,说到底还是主观,而非客观。
有人说了,你举的都是极端例子,就不能选取一些不偏不倚的中性词吗?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所谓的中性词,任何一个词都能被解读出本意之外的倾向和深意。
比如“苹果”,有人会觉得这个词带有科技范儿;但有人觉得这是堕落迷失的象征,亚当、夏娃就因为吃了这个而被轰出伊甸园。
比如“三角”,有人会认为这个名词代表稳定可靠,例如三个防守队员配合默契,被称为“铁三角”;而有人则认为这个词象征着纠缠不清的复杂情况,比如,三角恋或三角债。
在多年的讲解实践中,我发现, 只要一个人张口说话,就不可能剔除自己的主观偏好和价值取向,就算明面上没有,字词之间的缝隙里也有,所以要求讲解员在介绍历史文物时做到客观,那是不容易做到的,这是由人类自然语言的本质决定的。
别误会,我说讲解员做不到客观,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随口胡编乱讲,我在想,与其要求大家去做到不可能的事,不如设定三个基本原则:
1. 讲解内容不能背离基本事实,比如,你不能说“二战”是轴心国赢了,不能说南宋的首都在北京。
2. 不能宣扬邪恶的价值观,比如,你不能说法西斯主义是好的,不能煽动仇恨和歧视。
3. 讲解中涉及的观点和事实,都应有严肃可靠的信源。
在我看来,一个人在介绍历史时能做到这三点,就可以了。至于是否客观,其实不重要,一是因为不可能做到,二是因为人们判断别人的观点是否客观时,也是很主观的。
(海城楼摘自2024 年5 月22 日《北京青年报》,西米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