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帆一放学就赶往校门口收发室拿包裹,寄件人一栏赫然写着周瑜的大名。打开包裹,里面是一个做成扭蛋机样式的糖果罐子,还有周瑜写的卡片:“即使人生充满不确定,也希望每一个不确定都是有趣的。”周瑜刚刚结束高考,这会儿不知道正在哪里玩。这令每一个高中生羡慕。
周末, 海帆在宿舍走神,目光落到化学竞赛题上。对了答案,还是不定项选择题的错误最多。海帆无奈地叹了口气,她其实不是一个喜欢受限的人,希望未来有无限可能,但对于选择题,海帆认为它们应该专一一点,有唯一解,再不济也可以出多项选择,明确告诉学生必定有两个以上答案。
海帆随手扭开周瑜送的糖果罐,毫无防备地把一颗粉色糖果塞进嘴里,结果被酸得面目狰狞。她在心里暗暗骂道:“好一个周瑜!自己考完了却还要捉弄我!”但她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意料之外”给枯燥乏味的刷题生活带来了些许乐趣。
记得刚刚考入龙华实验中学的时候,海帆在班里就是个透明人。好在学习成绩给她带来点自信,教化学的朱老师尤其欣赏她。选科的时候,朱老师也极力留她,并让她到自己带的化学竞赛班旁听,尽快培养竞赛思维。
竞赛班上课用的是周四下午最后一节的活动课时间,朱老师在讲台上写写画画,海帆不认识其他人,选择在角落默默坐下,翻看一本小说,她猜测大部分学生应该是高二年级的。
那天,朱老师课中清点人数:“ 周瑜呢? 周瑜又去哪儿了?”有人回答周瑜可能在社团活动教室。朱老师望向角落里的海帆,说道:“海帆,你去社团活动教室找一下周瑜!”海帆吓了一跳,赶紧合上书去社团活动教室,但问题是她不认识周瑜,找了同学打听,才知道周瑜在学校的融媒体中心工作,还是学生负责人。
社团活动教室里,他们讨论激烈,在谈今年学校还有几个活动要报道,要不要更换报道形式……海帆从后门溜进去,一时没有插嘴的机会。十分钟后讨论结束,负责人问众人有没有意见,没人吭声。海帆不知哪来的勇气,举起手大喊:“周瑜,朱老师问你怎么不去上课!”
霎时, 空气仿佛凝固了,大家都看着这个有些愣头愣脑的女生。周瑜率先反应过来,“哦”了一声,抄起桌上的化学竞赛资料,简单交代几句就离开了社团活动教室。海帆也赶紧跟了出去。
“你是谁?”周瑜疑惑地问。
“高一(6)班的海帆。”海帆故作镇定。
“高一就去上朱老师的竞赛班?天赋异禀啊!”周瑜笑着,带着些调侃的语气。
到了教室,朱老师数落了周瑜几句,倒也没有生气,周瑜插科打诨逃过一劫,落座的时候看了眼角落里的海帆,笑了一下。
“你看看,其他题都挺好的,怎么不定项错这么多?”朱老师把海帆叫到办公室讲评习题。海帆试着解释,但怎么都说不清,很多时候她都不敢选,就选了一个答案,有些倒是壮着胆子多选了,答案反而只有一个。
有阵风闯进来,把几张试卷拍在朱老师办公桌上:“朱老师,我来交作业了。”朱老师答应了一声,没理他,好像这事习以为常。海帆抬头,周瑜已经离开办公室,只能短暂地瞥见他那飘飞的衣角。
朱老师看着那几张试卷,露出满意而骄傲的笑,招呼海帆过来看。海帆仔细对照答案和周瑜的答题卡,不定项选择题全对,甚至没有修改痕迹。海帆不禁感慨周瑜这种人的前途必定光明。
往后的日子没有太大变化,海帆每周四下午都会去化学竞赛班。她发现, 周瑜很幽默,总能调节课堂气氛,由于化学极其拿手,他在班里威信很高。海帆很想问他怎么能做好不定项选择题,可又不想开口——基于之前的唐突,基于实力差距过大,基于两人不算太熟。
没想到周瑜来找她了,说是为校庆给融媒体中心约稿。“有稿费,你写不写?”
“不要稿费,你告诉我怎么提高不定项选择的正确率我就写。”海帆倒是找了个好机会。
“稿费照给,校庆前一周交稿,你的问题我想好再答复。”
海帆的文章在融媒体中心负责的公众号上成功发表,效果还可以。海帆去领了稿费,顺便向周瑜讨要答复。周瑜倒是爽快,说这会儿忙,答应了肯定会给。
校庆当晚,操场屏幕播放了融媒体中心制作的宣传视频,超高的完成度不像是几个高中生的作品。宣传视频播完,无缝衔接到知名校友采访,出镜记者是周瑜,他表现得干练从容,给人感觉很舒服又不乏专业性。海帆看得正入迷,有人拍了拍她的肩膀,是周瑜,他递来一本书就匆匆走了。
书名叫《高中化学选择千问》,书里夹着一个信封,上面煞有介事地题了“秘籍”二字。海帆兴致勃勃地拆开,里面是一张卡片:“打好基础!量变引起质变!”海帆脸上还挂着笑,早该预料到周瑜的“惊喜”便是让人白开心一场。
五一小长假,海帆跟着爸妈回外婆家,舅舅回村里翻新了老宅,算是乔迁之喜。
一进小院,里面已经坐了不少人。海帆先发制人和长辈们寒暄起来,然后找个借口上了楼,靠在外婆的摇椅上悠悠地摇。突然,她被一个声音吓了一激灵:“和大家聊得很好嘛,谁能想到你每次上课都坐在角落里,恨不得与世隔绝。”
竟然是周瑜?海帆一个鲤鱼打挺坐起来,一脸难以置信。
“别惊讶,这是我姑姑家。”周瑜笑笑,递来几枚点心。
吃饭的时候,海帆暗暗观察, 周瑜和其他人接触不多,有些长辈会和他搭话,周瑜也只是礼貌性地简短回答,很快,没有人再自讨没趣了。这打破了周瑜此前给海帆的印象:他是不会冷场的。奇怪,或许也没那么奇怪。
海帆吃完饭,又瘫在外婆的摇椅上了。人会有很多面,只暴露一面或同时暴露多面都没有什么问题,都是各自的选择。她本身喜静内敛,回来变得“热情活泼”,也只是为了迎合大家而已,同时不想让父母难堪。
周瑜带着两瓶汽水上楼,递给海帆一瓶。
“周瑜大神,你听没听到长辈们的不满?”虽有调侃,但海帆也是真想知道周瑜怎么对待这些评价。
“言论自由,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海帆语塞,她当然也清楚这一点,但为了顾及大家的感受而妥协了。
“你以后想做什么?”
“啊?”海帆还沉浸在上一个话题,冷不防被周瑜问蒙了。她不是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只是这一年多来都没想明白。“走一步看一步吧,科目已经选了,到时候还得看高考分数……”海帆越说越心虚,便把问题抛回去,“你呢?化学这样好,会不会选相关专业?医学?药学?”
“学新闻。”周瑜给出了答案,就像回答今天吃了什么一样轻松。海帆知道又一次做错题了,不过倒是不意外。他把融媒体中心办得有声有色,学新闻显然不是一时冲动。
仔细回想,无论是小升初、中考,还是将要面对的高考,海帆都没有体会过为一个目标执着努力而义无反顾的感觉。她只是学,最后分数能去哪个学校就去哪个。未来要做什么?或许是有得选的。只不过海帆习惯把选择权让渡出去,她也不知道这样做是好是坏,只是偶尔也会想象为唯一目标拼搏奋斗的感觉,向往那种一步步实现人生规划的成就感。
周瑜见到海帆沉思的样子,有些小心翼翼地问:“怎么,你也要劝我好好走‘化学之路’?”海帆摇了摇头:“没有啊,为什么要劝你?许多人终其一生都不清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况且学新闻将来也可以有很好的发展。”
“哦。”周瑜的语气有些意外,嘴角却隐隐带着笑意。
周瑜下午就随众宾客离开了。“周瑜那孩子理科成绩很好,我们都以为他要读理科,结果有天他说想读新闻。他妈妈为这事没少发愁。”晚饭时,舅母边给海帆舀汤边说。
基于学业和人生规划产生的家庭矛盾,这是让每一个高中生风声鹤唳的话题。海帆接过汤,眼神快速往父母身上扫了一下,装作没听见一样,安静地喝汤。
后来她才知道周瑜的选择面临着多大的阻力,家人始终不理解,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周瑜没有像电视剧里一般与家人置气,消沉了极短的时间就调整好心态,把更多精力倾注在学习上。
高三的四月份,周瑜去参加了化学竞赛,对他来说算是对自己化学竞赛的学习做个了断,这样的了断,也许是诀别式的。出发之前,周瑜整理了自己的竞赛学习资料送给海帆。海帆问他,耗费时间和精力参加竞赛是不是代表他有所动摇了。
周瑜回答:“不曾。”周瑜最终说服了长辈们,报考了中国传媒大学的新闻专业。九月,他就要前往北京,用他的相机和妙笔去记录壮丽河山、市井民生。海帆也将踏入化学竞赛的考场,成为继周瑜之后的又一个夺奖热门。竞赛前一天,海帆翻阅做过的各类习题,意外地发现自己不定项选择题的正确率稳步上升,她决定吃顿好的奖励自己。是选鸭血粉丝汤还是牛肉锅贴?海帆瞟到糖果罐,有了一个好主意:如果掉出来的是普通的糖果,就选前者;如果是怪味糖果,就选后者。她转动旋钮,却掉出两颗糖果,一颗葡萄味,一颗香菜味,又是意料之外的答案。
好吧,那就两个都要!海帆随手抓起两颗糖揣在口袋里,哼着歌儿出了门。堆满习题册的桌子上,一张便笺上醒目地写着:“下个九月,南京见!”
“人生还有更多样、更困难的选择题要做。”海帆这样想。虽然无法定下精确的目标,但她开始学着规划一个大方向。某天看了一部纪录片,了解了六朝古都波澜壮阔的历史,被它的自然和人文所吸引,她计划到南京这座城市看看,去生活,去体验。谋事终归在人,周瑜为自己争取了,海帆也想为自己努力一次。
未来不知道还有什么需要海帆去面对,不知道还有多少猝不及防和不知所措,但认真做好每件事,体会每一个瞬间,也许就能得到指引。现在,无论是化学的不定项选择题,还是人生中未完成的不定项选择,她都相信自己能够给出不辜负自己的答案。
(摘自《少年文艺》2024 年第6 期,本刊有删节,八方留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