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凭对F1 车手们采访的只言片语,很难想象他们是如何成为这个星球最为强健的一群运动员的。但赛车手们粗壮的脖子,让我们得以从侧面仔细观察,这项顶尖赛事给予参赛选手的身体负荷究竟有多大。
有经过精密测算的数据指出,在F1 赛车上每多加10 千克燃料,每一圈就要多花0.3 秒的时间;F1 赛车没有空调,这当然也是出于减重的考虑,但要知道,在刹车系统都被烧得通红的竞速过程中,车内驾驶舱的温度一般都会轻松突破60 摄氏度。就连赛车手本人也要遵循严格限制,运动员每超重一千克,就会导致最终的比赛成绩可能多损失2 秒。F1 赛场上,永远不可能出现体形庞大的车手,稍显笨重的人也会被远远拒之门外。
从这个角度看,F1 赛车手的体重无比重要。在比赛的一小时四十五分钟里,包括脂肪消耗和大量脱水,车手可能最多减掉4 千克的体重,特别是在亚热带地区比赛时,“感觉像要了命”。
过弯时不可避免的巨大离心力,是运动员参赛时遭遇的最大体感考验。等车速到达每小时240 甚至290 公里时,每一个过弯,身体都会出现朝车辆疾驰的反方向飞出的可怖倾向。周冠宇曾经这样细致描述过,驾驶F1赛车在高速奔驰的状态下极限受压的感觉:“F1 比赛转弯时施加给脖子的力量非常大,头上的压迫感就像在上面加了20 千克铁片,人很容易出现失重的情况,如果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基本在过一号弯的时候就会直接失去意识。”
拼尽全力的车手们,要与座下的高性能猛兽对抗,要与同样亿中选一的精英同行对抗,要与现实世界里难以违背的强大物理法则对抗,除了勇气,一根粗脖子是他们最为珍惜的本钱。
而判断一位职业赛车手“强不强”就看他的脖子粗不粗,这是许多车迷观赛时,评价运动员竞技表现简单粗暴的参照系。把脖子练粗一点,再粗一点,在不断拉扯受损的“超量恢复”过程中,强化自己的颈椎和颈肌,这是周冠宇朝着自己儿时憧憬的梦想进发道路上,具象化的努力方向。
作为对比,在F1 赛事里夺得7 座冠军奖杯的英国车手刘易斯·汉密尔顿,从来不愿意透露自己的颈围数字,但英媒却敏锐地发现了他衣领尺寸的变化:刚入行时,这个数字是35.5 厘米,到他拿下自己的第六个F1 世界冠军时,汉密尔顿只能套得下衣领宽至45.7 厘米的衣服了。诸多前辈为了适应F1 赛事的残酷,主动作出的“进化”摆在眼前,在自己的个人网页上,周冠宇曾这样写下自己未来的奋斗目标:“脸和脖子融为一体。”
(摘自《看世界》2024 年第10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