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清华学霸给我讲题

2024-08-14 00:00:00纪佳文
青年文摘 2024年15期

“没想到有一天能有清华学霸给我讲课!”在抖音账号“清年阁”的评论区里,许多粉丝发出这样的感叹。

这可能是高考状元最多的“网络课堂”——2024 年3 月,几位来自清华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的学生在抖音平台上共创了一个名叫“清年阁”的账号。在这里,学霸们通过视频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大到“大学专业选热门还是冷门”“语法题怎么快速提升”,小到“强基计划面试小妙招”“理综答题顺序推荐”……只要是考生关注的问题,在这里都能找到答案。

学习的“捷径”

对于金泽涵来说,考高分,其实是有技巧的。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物理中比较‘耍赖’的方法……”镜头中,金泽涵侃侃而谈,他在讲解如何巧用量纲法做题——常见的力学中只用到了千克、米、秒三个物理量,也就是说,遇到的所有物理量都可以把单位表示成千克、米和秒,凭借单位,就可以排除掉部分错误的选项。

这是金泽涵在“ 清年阁”录的第一期视频。“清年阁”的主创刘紫绵、张博宇、张楚建分别来自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清华大学行健学院、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主创之一张楚建说,建立账号最初的愿景,是通过网络平台聚集当代青年,分享各自的爱好和认知,打破信息差,让全国各地的年轻学子能够接触到更多新的知识和资源。

2023 年, 金泽涵凭借714分的高考成绩成为黑龙江省理科状元,目前就读于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接到“清年阁”团队的邀请后,他就成了“清年阁”主要的授课老师之一。

金泽涵认为,比起基础知识的讲解,分享学习方法、考试策略和解题技巧对学生来说更实用。因此在题材选取上,他会结合高考出题的趋势和政策变化,由易到难,同时结合网上最新的资料和案例,确保内容的新颖性。

打破“信息差”

创立“清年阁”最初是张楚建的想法。升入大三后,张楚建创业的想法越来越强烈:“想做点事,给自己的大学生活留下一笔。”张楚建将想法告诉了发小张博宇,两人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同校。张博宇想起,之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听同学刘紫绵提起过自己想做教育、公益方面的内容,便向好友提出,可以把刘紫绵拉进来。彼时,刘紫绵已经是个拥有150 万粉丝的抖音创作者。

刘紫绵从2021 年起参加社会实践,在多地支教过。他发现,这些地区的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有强烈的热情,但除了课本,他们能接触到的拓展内容并不多。他想,如果能通过网络将知识分享出去,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教育资源不均给各地学生带来的认知差距。

第一次会面是在清华,三人坐在刘紫绵宿舍楼下的板凳上交换了各自的想法,十几分钟后,项目雏形就出炉了。

张楚建说,因为是公益项目,没有经费,一开始找人时,他很不好意思。有的同学因为各种顾虑拒绝了他们的邀请。最终,2023 年黑龙江省理科状元金泽涵、2023 年河南省文科状元郑媛元、2023 年湖南省文科状元李祎程等成为“清年阁”的主讲老师。

账号的成长比想象中更顺利,创立两个多月来,他们积累了近50 万粉丝,还陆续发展了13 位清华学霸加入讲解团队。

做硬核的“学习达人”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 学习达人”也是一条很卷的赛道,有人直播复习,有人擅长画重点。如何在同类型账号中脱颖而出?他们的想法是,一定要发挥出顶尖高校的优势,内容要足够稀缺、硬核。

每当主讲老师确定好视频主题后,团队就会一起讨论,这些内容该如何用视频呈现,老师要怎么讲才更吸引人?

在其中一期视频中,李祎程向大家分享了历史选择题结构化解题方法。面对复杂冗长的题干,很多学生容易读不懂、找不到主旨。李祎程在视频中手把手教大家拆解题干,把结构分为并列型、条件型、比较型、递进型、转折型五种类型。用这种方式读懂题干后,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一条讲解地理解题思路的视频中,郑媛元将人文地理大题的答题要点概括为“黄金13字”,并逐一解释了每个要点的含义。这期视频获得了3.2 万点赞、2.3 万收藏。

内容必须硬核,但场景主打一个“随心所欲”。视频拍摄的场景大多在宿舍或者教室里,甚至有一期,刘紫绵和金泽涵蹲在卫生间的空地上,讲完了“拉密定理”。

把握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是这群学霸最大的难题,“讲得太难,担心大家听不懂;太简单的话门槛又过低”。最终,他们决定以讲解技巧为主,无论什么层次的学生,都需要这些技巧。

刘紫绵说,他们很注重粉丝的反馈,经常有同学在评论区提出想听的知识点,三个人就会一起商量,如何将这些知识点排进课程。

点亮青年眼中的光

4 月中旬,“清年阁”在抖音平台发布了“清年梦想计划”:邀请粉丝到清华大学,主创们结合学校的资源,面对面解决粉丝的困惑。

视频发布的第二天,账号收到了一条特殊的私信。发私信的是一名县城的高中生家长,她说,孩子三岁时被确诊儿童糖尿病,她经常看“清年阁”的视频,看到主创发布的计划后,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机会和主创们见个面,“让他知道只要不断努力,总有能实现的梦想、能到达的未来”。

看到私信,张博宇的第一反应是意外,“原来真的有学生和家长这么相信我们,对我们敞开心扉”。

主创们联系了校内的患者救助组织,几周之后,这对母子和主创们在清华校园内见了面。张博宇还记得,那孩子有点腼腆,在讲述了自己的烦恼和学习方面的困惑后,学长学姐们给了他一些学习建议。几天后,三人收到了十二个大西瓜——家长用最淳朴的方式,表达着对他们的感谢。

这样的倾诉、求助和感谢,“清年阁”每天都会收到很多条。在张楚建看来,这就是让他们能继续燃烧激情的“精神支柱”。

他们下一步希望能将共创的范围扩展到更多高校。等到他们毕业时,就把账号留在学校,希望有学弟学妹可以接过这根接力棒,把内容继续做下去。

“希望这个平台以清华为起点,但不止于清华。”张楚建说。

(摘自“北青深一度”微信公众号,本刊有删节,姜敏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