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之江山胜迹

2024-08-14 00:00:00陈松平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4年13期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长江逶迤万里,一路欢歌,一路塑造,构筑了锦绣河山。两岸山水相连,自上而下,分布着雪岭冰川、草地沼泽、高山湖泊、峡谷急流、悬崖瀑布、奇峰溶洞、天坑地缝、七彩泉华、平原河网,各展风姿,各具风采。

长江幅员广阔,历史悠久,流域内自然风光叠加人文景观,神奇美丽,如诗如画,名山荟聚竞雄奇,江南水乡入梦来,古典园林甲天下,楼台亭阁多临观,使得长江既有一泻千里的豪迈气势,也有江山无限的万千气象。

美丽长江,浩瀚磅礴,大气多元。

徜徉其间,恰是春有黄花,秋有红枫,夏听涛声,冬观雪落,真可谓人间胜境,令人流连忘返。

名山荟聚

或以雄取胜,或以奇博名,或以秀争爱,或以美邀宠。

长江浩荡奔流,自西向东,横截中国地貌高、中、低三级台阶,沿途分布有许多高山。这些山,有的以断块山崛起,有的因褶皱隆出,有的以花岗岩铸成,有的是变质岩塑就……雄奇秀美,千姿百态。

长江流域风景名山数量之多,为全国之冠,可谓名山荟聚。以这些山脉所处的长江的支流为序,从上游往下游,主要有贡嘎山、玉龙雪山、峨眉山、缙云山、金佛山、青城山、武陵山、衡山、武当山、大洪山、天柱山、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九华山、黄山、琅琊山、云台山、八公山、雁荡山、普陀山、天台山、钟山、北固山等。这些风景名山融自然景观和人文遗迹于一体,令人向往。

峨眉山位于四川乐山市西30多千米的峨眉县境内,包括大峨、二峨、三峨、四峨4座大山,通常所说的峨眉山是大峨。

“峨眉”之名,最早见于西汉扬雄《蜀都赋》,“南则有犍䍧、潜夷、昆明、峨眉”。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峨眉山名称的记载逐渐增多。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所言“去成都千里,秋日澄清,望见两山相对如峨眉焉”,就是说的大峨、二峨两山相对,犹如美女的一对修长而美丽的眉毛,山因此得名。峨,赞其高;眉,喻其秀。

“蜀国多仙山,峨眉貌难匹。”峨眉山雄踞四川盆地西南缘,是邛崃山的一大余脉,纵横200余千米,呈南北走向。大峨山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高出山下的地面2500米,平地一山耸峙,气势十分雄伟。从山麓至峰顶,曲径盘旋,直上云霄。山上有各种植物3000多种,其中有世界上稀有的珙桐、冷杉、桢楠等珍贵树种,各种各样的杜鹃花多达60余种,所以被称为“植物王国”。林中还栖息着苏门羚、小熊猫、岩鸽、白腹锦鸡等1000多种动物,被称为“天然动物园”。峨眉山的猴子就更逗人喜爱了,被称为“山居士”,常常成群结队、大模大样地出没在山道上,向行人拦路乞食,游人们也总不忘记给它们准备“点心”。

峨眉山景色清幽秀雅,山脉峰峦起伏,重峦叠嶂,气势磅礴。南宋诗人范成大赞曰“峨眉秀色甲天下”。沿山路漫行,清溪绿树,瀑布流云,气象万千。尤其是金顶的舍身崖(亦称摄身崖),笔直如削,一落千丈,高差竟达600多米。登高四望,一道道身披林莽的山脊,犹如绿色巨龙,蜿蜒于烟波云海之中。在峨眉山巅看日出也是一绝,当东方微白时,天空橙红,红日喷薄而出,大千世界一派瑰丽。

峨眉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唐宋时期,佛教大兴。明清时期,香火更盛,大大小小寺庙多达150余座,现在尚有二三十处。人们向往峨眉山金顶,不仅因为它地处高峰,还因为这里有时是一个宁静、奇妙、梦幻的世界,可以看到“佛光”。

庐山位于江西九江市南,相传商周时,有匡氏七兄弟,结伴在此隐居修道,以草庐为舍,故称此山为匡庐、匡山。据《禹贡》和《山海经》记载,庐山曾有过天子都、南鄣山等名称。庐山一名最早见于《史记》。

山之骨在石,山之趣在水,山之态在树,山之精神在峭、在秀、在高。一座山,倘有其中一项即可著称。而庐山则无一不有,且无一不佳。庐山耸峙长江边,濒临鄱阳湖,江湖环抱间绵延着奇峰峻岭90余座,峰顶海拔多在千米以上,以海拔1474米的大汉阳峰为最高。这些峰峦千姿百态,形状各异,犹如九叠水墨屏风。五老绝峰,高可参天,云蒸雾绕香炉瀑布,银河倒挂,奔雷轰鸣。龙首崖峭壁危岩,山南秀峰玲珑俊俏,大汉阳峰高华壮美,仙人洞纵览飞云,含鄱口吞尽湖光山色……无不淋漓尽致地展示着“匡庐奇秀甲天下”的风光。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庐山的雄奇险秀,真乃千古绝唱。

长江自出三峡后,两岸基本上就是平原了,庐山是这辽阔平原上的第一座大山,且风光秀美,故历朝历代登临者众,以司马迁、陶渊明、谢灵运、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朱熹、康有为等为代表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书画家,先后游历或隐居庐山,并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以及大量的碑刻、书画等文化遗迹,成就了庐山中国文化名山的至尊地位。特别是,宋代理学宗师周敦颐、朱熹先后在此创办书院聚徒讲学后,庐山一度成为江南的文教中心。

黄山是中国东南第一名山,位于长江下游安徽皖南地区,地跨歙县、太平、休宁、黟县4县,现置黄山市。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峭壁、怪石多呈苍黛色、黟色而得名。相传黄帝曾在此山炼丹修道,于唐代天宝年间改名为黄山。

黄山上峰峦奇秀,怪石峥嵘,云海苍茫,泉瀑悬空。泰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峨眉之秀丽,衡岳之云烟,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黄山无不兼而有之。也难怪背包客的“天花板”,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登临黄山后,赞叹道:“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据此,后人常言“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怪石、奇松、云海、泉瀑,是黄山景观的“四绝”。

黄山的峰石,在高高低低的峰峦中争相崛起,以奇取胜,以多著称,似人似物,似鸟似兽,情态各异,形象逼真。“金鸡叫天都”“仙人指路”“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已被命名的怪石有120多处。

黄山的苍松,扎根于绝壁石罅之间,可谓无石不松,远看漫山遍野、葱葱茏茏,近观铁干虬枝、坚忍刚毅,显示出万古长青的生命力。最著名的当数山南的那株迎客松了,寿逾千年,形态酷似好客的主人迎接四面八方的来客。

黄山的云海,从山之巅俯瞰,如临漫无边际的云雾之海,酷似蓬莱仙境。每当天气适宜,云海涌起时,被浓雾笼罩的山峰突然显露出来,层层叠叠、隐隐约约,山之秀之奇在这里完美地呈现出来。云雾如一层面纱在山峦中飘动,景色千变万化,稍纵即逝,每一分每一秒都不一样。

黄山的泉瀑,奇特壮观。黄山有16泉、24溪、2湖。特别是温泉,无色无臭,可饮可浴,且具医疗价值,有“灵泉”之称。瀑布数九龙瀑、人字瀑最有名,前者如9条白龙从两峰间腾空曲折下泻,后者则呈“人”字形从石壁飞挂而下,蔚为壮观。

黄山还是一座瑰丽的艺术名山,以遗迹、书画、文学、传说、名人“五胜”名扬天下,宛如一座户外文化博物馆。黄山现有楼台、亭阁、桥梁等古代建筑100 多处,多数呈徽派风格,翘角飞檐、古朴典雅;黄山现存历代摩崖石刻近300处,篆、隶、行、楷、草诸体俱全,颜、柳、欧、赵各派尽有;历代文人雅士咏赞黄山的诗文达2万多首(篇),皆为文采风流之作。

集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于一身,黄山风景区已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三顶桂冠的国家级公园。

过了黄山、九华山,长江再往下游去,已没有什么大山高山了。不过有几座山,虽不高大,却也颇有声名。

琅琊山,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负有盛名。

钟山,又名紫金山,因紫金山天文台而闻名遐迩。

还有镇江三山:金山因白娘子水漫金山的民间传说和“以寺裹山”的金山寺而为人熟知;北固山因关联着刘备、欧阳修、苏轼、米芾、辛弃疾、陆游等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而出名;焦山则因矗立江中,是“中流砥柱”,而成为江防要地。

梦里水乡

田野星罗棋布,有时碧绿,有时金黄。

河流细软绵长,迂回曲折,纵横交错。

小桥流水,游船画舫,青砖黛瓦,烟雨楼台。

这或许就是人们印象中,或者美梦里,江南水乡的样子吧。

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梦里水乡,一个充满诗情画意、让人心旌摇曳的美丽之所在,数不完的桥、划不完的船、听不完的歌、逛不完的景,几乎就是人间天堂的代名词。

长江流域水网纵横,从上游到下游,遍布着古城小镇,处处流淌着水乡的旖旎风光,处处散发着水乡的灵动韵味,有如一幅幅舒展在江畔的极美水墨画,其中丽江古城、皖南古村落、周庄古镇,可谓从上游到下游各具特色的水乡景致的典型代表。

“历象眠山之西南垂,居庐骈集,萦坡带谷……”数百年前,徐霞客抵达丽江,用了16天的时间游历观访,并以诗意的笔触描绘了古城的风貌景象。在他眼中,丽江景致婉美、物阜民丰,是一个风俗淳厚、重礼尚仪的好地方。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丽江市古城区,地处滇川藏交会的核心地区,历史上是滇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汉唐时代通往印度、尼泊尔等地的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重要中转站,于宋末元初建城。

以玉龙雪山为屏,古城的身姿,因山而峭拔;伴长江涛声而居,古城的血脉,因水而流动。离丽江古城约15千米的玉龙雪山,山顶终年积雪,可以说是一座固体水库,山上的雪水融化后汇集到了黑龙潭,然后穿过古城,进入古城之水又分为中、西、东3条溪流,把水送到了每一条街巷,使其成为一座建造在水上的古城。古城的布局“以水为脉,顺其自然”,依山势、顺水流而建的街道,均以五彩花石铺就,湿润却不泥泞。四方街是丽江古城的中心,聚集着众多的商铺和街摊。连接古城纵横交错街道的,便是那些架在流水之上的各式各样古桥——拱桥、石板桥、双孔桥、多孔桥等。

潺潺的流水,幽深的里巷,厚重的石桥……进入古城,便能感受到一种“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舒适感,丽江因此被人们称为“高原姑苏”,即有苏州的风雅、江南的景致。当每天最后一抹落日的余晖消失在玉龙雪山后面的时候,游人可在夜色下沿着街道一路走过,大红灯笼点缀着一间间店铺。脚踏在湿润而古老的石板路上,眼看着沿街小河里漂浮着各色的河灯,仿佛置身于虚幻世界。在古城的一条小街上,飘来了悠扬动听的古乐,纳西古乐表演开始了。演奏者一律是鹤发白须的老人,他们身着长衫马褂,古风古韵,使人好似进入古时的梨园,一种恍若隔世的回归和闲适之情油然而生。

久居钢筋水泥建筑丛林的人们,大都有回归田园的憧憬。去到皖南,那里静卧在山间河畔的一个个古老村落,散发着温馨的、古朴的气息,应该能帮人们找回些许乡愁。

皖南古村落主要集中在古徽州的一府六县:黄山、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那一带群山连绵,交通不便,挡住了战争的劫难,使这些古民居能保存下来,与好山好水一起营造了这个世外桃源。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西递村、宏村就是其代表。

西递村地处黄山南麓,现为安徽黟县西递镇下辖行政村,始建于北宋皇祐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代初期。和众多古村落一样,西递牌楼是西递村的门户与标志。村子四面环山,有3条溪流穿村而过,民居大多临水而建,精雕细刻的入口门楼、突出高耸的马头墙、粉墙黛瓦的房屋,尽显历史韵味。无论是街旁的石凳,还是巷里的水井、跨溪的石板桥,以及小型广场,都保留了明清原貌。村中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布局好像船身,村口高大的乔木和原有的13座牌坊好似船上的桅杆,大片良田簇拥着整个村庄,从高处远远望去,整个村子好似一艘大船停泊在宁静的蓝色河湾里。“山墙仿船,水之西递”,船形的古村,也是极好的画家写生对象,整个村落如同一幅铺在皖南大地上的水墨画。

宏村距西递村10千米,现为安徽黟县宏村镇下辖行政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宏村民居开创了徽派建筑里别具特色的水榭民居模式,村内清渠绕户,清流潺潺,宛若轻柔的银带蜿蜒村中。村上人家大多将水引入宅内。入宅的水流约一尺宽,清澈见底的水带弯弯曲曲地穿堂过户,静静地流淌,这就形成宏村特有的“水院”。徽商在江浙一带经商多年,十分欣赏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色。于是,在修建自己家园的时候,便吸收了江南建筑和庭园的风格。最能体现宏村水景观的是南湖和月沼。南湖素有“黄山脚下小西湖”的美誉。湖面,波光潋滟;湖中,碧荷飘香;堤岸,杨柳随风轻舞。沿着南湖堤岸就可来到宏村。月沼周围是住宅和祠堂,内聚性很强。无论是南湖还是月沼,衬托着古朴的建筑,又始终洋溢着鲜活的气息。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白居易忆江南时,印象最深的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他最念念不忘的还是江南的水乡。

周庄,就是江南水乡的典型代表。位于苏州城东南的周庄,地处江南水乡腹地,古代称“摇城”“贞丰里”。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因周姓迪功郎捐200亩地建全福寺,老百姓感其恩德,遂改称“周庄”。历经千年历史沧桑,浩瀚的太湖水和浓郁的吴文化,把周庄滋养得美丽又灵动,使得周庄从众多水乡中脱颖而出。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走遍南方写生后盛赞“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海外媒体也称周庄为“中国第一水乡”,无怪乎坊间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有个周庄”之说。真可谓,无周庄,不江南!

水是周庄的灵魂。周庄是一个“岛中之镇”,四面环水,被太湖流域的河港湖汊簇拥着,犹如一朵浮在水面上的睡莲。自古以来,因水成街,因水成路,南北市河、后港河、油车漾河、中市河,形成“井”字形的水道骨架,河道密织,贯穿古镇,曲折而生动的古民居、古街沿河布置,形成一派临河而居、傍河而市的水乡特色;水上的14座古桥凌于水面,如若干道静谧的彩虹,构成一幅典雅、质朴的水乡立体画卷。在这里,全镇依河成街,桥街相连,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一派古朴幽静,“小桥、流水、人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既为周庄的水上贸易提供便利,促使其富足发展,又使周庄免于兵火战乱的侵扰,从而保存了较为完整的格局形态。位于古镇中心位置的双桥最能体现周庄的神韵。双桥始建于明代,由一座石拱桥——世德桥和一座石梁桥——永安桥组成,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圆一方,样子很像古代的钥匙,又称钥匙桥。1984年,一艘小船载来了向往江南水乡的旅美画家陈逸飞,他把周庄的双桥搬进了油画《故乡的回忆》里,随后作品在美国展出引起不小的轰动,翌年被联合国遴选为首日封,把周庄的水乡美景带到了世界各地。

江南园林

江南美,美在山水,美在田园,美在古镇,还美在一处处微型景观——古典园林。苏州、杭州、南京、扬州等城里那一个个“虽有人作、宛如天工”的园林,实在是江南献给世界的又一张制作精巧的中国名片。

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这8个字形象生动地概括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性。运用建筑、流水、土石、花木构成的幽雅精巧园林,布局以小空间、短距离而包容大天地,既可望、可行、可游,又可居住,能达到足不出户而获山水之乐,身居闹市而获林泉之趣的效果,尤其能满足中国古代士绅追求清高出世,又不放弃享受的精神境界。所以,历代的达官贵人多愿出巨资建造园林。根据建造风格,中国园林可以分为江南、北方、巴蜀、岭南四大体系。六朝以来,江南经济发达,成为官僚地主、士大夫和巨富豪强的消遣享乐之地,他们纷纷斥资兴建园林,从而使长江流域成为园林荟萃之地,主要集中于苏州、南京、无锡、扬州、杭州、绍兴、嘉兴等地。

江南园林号称“甲天下”,而苏州园林则直接“甲江南”。苏州古典园林溯源于春秋,发展于晋唐,繁荣于两宋,全盛于明清。据记载,苏州在明代有园林271处,清代有130处,较具代表性的有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等,都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

拙政园是一座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代时为大弘寺。明正德四年(1509年),御史王献臣归隐苏州时买下大弘寺地块拓建为园,聘吴门画派代表人物文徵明参与设计,历时16年建成,借用西晋著名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境,命名为“拙政园”。园林建成后不久,王献臣去世,其子在一夜豪赌中,将整个园子输掉。500年来,拙政园屡屡换主,一度曾一分为三,有的成私园,有的为官府,有的做民居。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合三为一,恢复拙政园旧名,1954年对外开放。全园占地面积78亩,是苏州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分为东、中、西3部分。总体布局特点为东疏西密、绿水环绕,水面面积约占全园面积的1/3,水是全园的纽带和灵魂。东部地势空旷,平岗草地,竹坞曲水,天泉亭等亭阁点缀其间。中部以远香堂为主体,山水明秀,亭榭典雅,花木繁茂,是全园的精华所在。西部水廊逶迤,楼台倒影,清幽恬静,三十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馆等体现出江南建筑的精巧。

留园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整个园林采用不规则布局形式,大致可分为中、东、西、北4个区间,中部以水景见长,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东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胜,有著名的佳晴喜雨快雪之亭、林泉耆硕之馆、还我读书处、冠云台、冠云楼等十数处斋、轩,院内池后立有3座石峰,居中者为名石冠云峰,两旁为瑞云、岫云两峰;北部则为乡村田园风光,并辟有盆景园;西区是全园最高处,有野趣,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树林、庭院4种不同景色,使留园成为江南园林艺术的杰出典范。

沧浪亭是苏州现存众多园林中历史最悠久,且是唯一基本保持了旧有规模和风貌的宋代园林。全园布局自然和谐,构思巧妙,有“写意山水园”之誉。据史料记载,沧浪亭始建于五代,后因连年兵燹荒废。北宋庆历年间,名士苏舜钦拓展修葺,营造亭园,命名为沧浪亭,并写了一篇有名的《沧浪亭记》。南宋绍兴年间,此园一度为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府邸。园内亭台楼阁,池石花木,参差各处,别有一番天地。

狮子林以假山著称,有道是“苏州园林甲江南,狮子林假山甲园林”。园中的假山,多用历经千万年浪激波涤的太湖石垒叠而成,状似形态各异的狮子,故名“狮子林”,为元代园林的代表,至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狮子林虽缀山不高,但洞壑盘旋,嵌空奇绝;虽凿池不深,但回环曲折,层次深奥,飞瀑流泉隐没于扶疏花木之中,古树名木令人叫绝,厅堂楼阁更是精巧细致,无愧为吴中名园。

“苏州好,城里半园亭”,作为大名鼎鼎的“园林之城”,苏州网师园、可园、西园、艺圃、环秀山庄、怡园、耦园等园林,各有情趣。

古典园林的经典之作,也不全在苏州。清代学者李斗在其笔记集《扬州画舫录》中评价江南名城时曾涉及各地园林:“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林胜,三者鼎峙,难分轩轾。”这样看来,至少在清代有人更推崇扬州的园林。这也难怪,园林盛,首先要地区盛。清代中期,乾隆皇帝6次下江南。江南诸省为了讨皇帝的欢心,杭州、苏州、扬州等地官员大张旗鼓地打造园林,期盼成为御驾的驻跸之所,是故仅扬州一地颇具规模的园林就数以百计。

扬州的瘦西湖,原是一段自然河道,经过疏浚治理,巨贾富商在此大肆建造园林,形成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胜境。不仅在瘦西湖,在与市井相连的“春风十里扬州路”上,园林也占很大的比重。有一说法是扬州“园林多是宅”,可以想象当时扬州园林之盛。园林的住宅化,那就是不论财力大小,只要稍微富裕之家,都可大可小、或简或繁地营造自己的园林之家。扬州到了清代已进入鼎盛期,园林盛也是地区盛的一个具体体现。扬州现存主要园林还有个园、何园、西园、小盘谷,其中尤以个园最负盛名。

其实,不管是苏州、杭州,还是扬州,都地处山清水秀、烟波万顷、风光旖旎的江南水乡。园林产生在江南,首先是秀丽的自然风光为建造园林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除此之外,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后,百姓安居乐业,也为富商建造园林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外部环境。随着由北向南的移民,江南成了“人文荟萃之邦”,也集中了大量造园的能工巧匠,这才使得建造艺术园林成为可能。

一方园林,别有洞天,曲径通幽,叠山理水。聚会、宴客、游乐、读书、吟诗、作画、对弈、品茗等,无一不可,用途极广,不仅是一种物质环境,也是一种精神氛围,是中国古典文化活色生香的一例样本。

临观之美

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御史中丞王仲舒重修滕王阁,十月,韩愈应王仲舒之请,作《新修滕王阁记》,首句便言“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韩愈作此记时年已50多岁,他少时的耳闻已然如此,可见早在中唐以前,“江南多临观之美”的说法已经有了。

在中国古代,楼阁被看作是神圣、尊贵和威严的地方。历朝历代,无论是皇帝还是州府县官,都喜欢修建楼阁,或用来纪念大事,或用来宣传政绩,或用来镇妖伏魔,或用来求神拜佛,不一而足。这些楼阁多在临水之地兴建,取凭高远眺、极尽无穷之妙。或于楼中际会四方宾客,壮志激昂;或有迁客骚人登楼一游,低吟浅唱……皆可尽享临观之美。

唐代以后,这种趋势进一步强化,名山上、大川畔的楼台亭阁越建越多,仅长江两岸的“临观之美”就比比皆是,自西向东,顺长江而下,粗略数数便有:“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的大观楼、“秀甲天下”的甲秀楼、“浩瀚烟波寄怅惆”的望江楼、“留它为砥镇忠州”的石宝寨寨楼、“江亭依旧傍东风”的秋风亭、“水至此而夷”的至喜亭、“筑台而望”的昭君台、“屈子问天声犹在”的天问台、“万家忧乐到心头”的岳阳楼、“四面云山皆入眼”的天心阁、“看不尽鄂渚烟光”的晴川阁、“犹闻高山流水”的古琴台、“黄鹤一去不复返”的黄鹤楼、“一樽还酹江月”的酹江亭、“山头水色薄笼烟”的烟水亭、“一楼楚尾吴头”的浔阳楼、“襟三江而带五湖”的滕王阁、“问尔许英雄豪杰那个醒来”的醉翁亭、“醉来天子不能呼”的太白楼、“往事忆孙刘”的多景楼、“满眼风光”的北固楼、“万里长江一望收”的阅江楼……不胜枚举,各呈风采。

2007年10月,中国文物古迹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官方认证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为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大观楼、蓬莱阁、鹳雀楼、天心阁、阅江楼、钟鼓楼、天一阁,长江流域占七席。历来公认的中国古代四大名楼,长江流域占其三: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只有蓬莱阁是北方的。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古称“江南三大名楼”,仅仅是这名闻天下、光耀古今的“江南三楼”,就足以证明韩愈“江南多临观之美”的论断非虚了。

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市武昌区,矗立于长江之滨、蛇山之巅,为武汉市地标建筑。登楼远眺,极目楚天,俯瞰江流,自古有“天下绝景”之称。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东吴黄武二年(223年),最初是用于瞭望守戍的军事目的,其后因战乱多次毁坏,但屡毁屡建。到了唐代,黄鹤楼发展成为登临观赏的风景楼,特别是崔颢题诗《黄鹤楼》,融传说和写景于一体,令人油然而生发“思古之幽情”。后来李白游历长江,多次登临黄鹤楼,虽然他谦虚“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却多次在“黄鹤楼中吹玉笛”,看“江城五月落梅花”,还在这里送别友人孟浩然,遥望“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自崔颢、李白题诗歌咏后,黄鹤楼更是名扬四海。白居易、贾岛、岳飞、陆游、杨慎、张居正……均先后登楼游赏,行吟作诗,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

这座千古名楼,恍若被历代不朽诗文赋予了强大的生命力,在漫长的历史中,一次又一次在损毁后被重建,以致“楼之兴废,史莫能纪”。到明清时期,武昌城已是“岿然一大都会”,而号称“全楚胜览”的黄鹤楼也“毁而愈新”,建造得更加雄伟壮观了。但清光绪十年(1884年)的一场大火,黄鹤楼再次被毁,直到101年之后的1985年,一座新的黄鹤楼才重建落成。由于故址上建了长江大桥,新楼选址在蛇山“中峰倚红日”之处。它拔地而起,高耸入云,飞檐凌空,气势非凡。它的色彩古朴凝重,最为醒目的是层层飞檐,遍用黄色琉璃瓦,高楼晴空,俨然是一幅“白云黄鹤”的图画。

雄踞湖南岳阳市西门城头的岳阳楼,所处地理位置极好,俯瞰洞庭湖,遥对君山岛,北依长江,南通湘江。登楼远眺,一碧无垠,白帆点点,云影波光,气象万千。

一座楼阁,若没有名篇记述它,只是徒然的巍峨耸立,就如同一个人,虚有其表而不见精神,难保长存不变。岳阳楼名闻天下,还是在北宋滕子京重修并请范仲淹“作文以记之”以后。范仲淹有过青少年时代的艰苦经历,也有过仕途上的无奈,故而能以乐观和客观的心情看景观人,借楼而慨,一篇《岳阳楼记》名动四方,传诵天下。如果说,李白、杜甫、孟浩然等人有关楼阁的诗歌杰作还只是一种艺术渲染的话,那么,《岳阳楼记》则直接使岳阳楼美名永存。借助范仲淹的生花妙笔,岳阳楼的名声也上了一个台阶。

千百年来,岳阳楼成为文人墨客心中不朽的“情结”,而登斯楼在相当大的成分上,是为了“览斯文”,即使在价值日益多元化、价值取向日益世俗化的当今,人们也还有神游的逸趣和乌托邦的梦想。登斯楼也,纵览浩瀚洞庭湖,蜿蜒山峦如黛,万顷银波中风帆点点,若沉若浮,神秘缥缈,神交古人,可谓得之极矣!

滕王阁,位于江西南昌市东湖区,地处赣江东岸,为南昌市地标性建筑。这座千古名阁,耸立在碧水缭绕的江心洲上,碧瓦丹柱,画栋雕梁,飞檐翘脊,高耸云天,巍峨壮观,一派大唐建筑风貌。

滕王阁的兴建,源自达官贵人游宴所需。唐永徽四年(653年),滕王李元婴任江南道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都督,为了既可览山川之秀,又可观歌舞之乐,建了滕王阁。22年后,英姿勃发的名士王勃南下省亲路过洪州,受都督阎伯屿之邀,登阁赴宴,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秋日登洪州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文中“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名句广为传播,滕王阁从此名扬四海。此后,又有王绪作《滕王阁赋》、王仲舒作《滕王阁记》,与王勃的《滕王阁序》一起形成“三王记滕阁”的佳话。

1000年来,滕王阁兴废重建达29次之多。1985年再次重建,新址距唐阁旧址仅百余米,在赣江、抚河交汇处,负城临江,遥对西山。暮秋之后,鄱阳湖区有成千上万只候鸟飞临,构成一幅活生生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图,成为滕王阁的一大胜景。

“江南三大名楼”之所以能够历经千载而一直盛誉不衰,主要是三楼都有与其声名相称的诗文在。从三楼本身来看,它们倒是挺有缘分的,既各具特色,又相互映衬,不可分割。三楼同属长江水系,水脉相通,风光相近,滔滔不尽的万里长江赋予它们一样的壮阔奇伟、一样的风光气韵。

清风遗韵、翰墨流芳,天下临观之美无过于长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