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宛如黄河之水,无声无息中流转而去。在那绵延不绝的黄河波涛声中,我轻轻掀开了《黄河 黄土 黄种人》杂志,一页接着一页,仿佛我正在追溯那流淌千年的黄河历史。《大河笔汇》开栏至今,它已历经一年的岁月洗礼,如同一位久别重逢的亲人,静静地陪伴在我们身旁,见证江河的沧桑变迁,记录黄土地上的悲喜交织。
今天的《黄河 黄土 黄种人》杂志,如同凤凰涅槃,重新焕发出璀璨的光芒。它以鲜明的时代感、激昂的主旋律牢牢吸引着我。每一期,都有一条红线贯穿其中,那便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它们如颗颗明珠,串联起璀璨的江河文化。更令我瞩目的,是它对江河文化尤其是黄河文化的深入挖掘与传承的那份执着、坚定和自信,杂志以其独特的视角,淋漓尽致地展现出黄河文化的厚重历史与现代价值的交融。
我特别被杂志中关于河流文化、河流伦理的深度报道所吸引。在“水长流,文化兴”的主题下,杂志深入剖析了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与广阔外延,引领读者更加贴近地感受这份独特文化的深厚底蕴。无论是对黄河水资源的珍稀与保护的探讨,还是对黄河流域众多珍贵文化遗产的守护与传承的关注,杂志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这些精心策划和撰写的文章不仅全面展示了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在读者心中播下了保护黄河、传承文化的种子。
我沉醉于杂志中那份广阔的视野和全新的视角。它跳出了黄河的局限,以更宏大的格局来审视这片土地与河流。将山水田林湖草沙的一体化描绘得如诗如画,仿佛一幅壮美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那些关于黄河、长江的深挖深耕之作,更是让我感受到了河流的伦理与生命力。它们不仅是自然的恩赐,更是文化的载体、历史的见证者。
作为一个作者、一个诗人,我更喜欢这本刊物的文学性,它如大江大河囊括各方面的精品力作,为我们展示了广阔的文学舞台和广博的文学情怀与力量。著名作家、诗人都在这个舞台展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曹宇翔、吴克敬、车延高……著名诗人、《诗刊》主编李少君,水利作家协会主席李训喜等都在此发表过大作。水利系统自己的作家自不多说,一些无名的文学爱好者也有了自己的舞台。难能可贵的是,刊物自始至终围绕水利作协的意图,自觉找到位置,参与大活动,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在品味这本杂志的过程中,我感受到编辑团队在每一个细节上的匠心独运和对品质的极致追求。从选题的独具匠心到内容的真实感人至深,从图片的视觉冲击到版面的精致设计……每一处都凝聚着团队的专业智慧和精湛技艺。这种对品质的严苛要求和不懈追求,不仅提升了杂志的整体质感,更为读者带来了一种纯净、高雅的阅读体验,仿佛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
在过去的一年里,《黄河 黄土 黄种人》杂志在内容创作上持续推陈出新,在表现形式上勇于突破常规束缚,通过巧妙地融合多媒体元素和设计别出心裁的线上、线下活动等方式,团队始终在探索如何为读者带来更加立体、多元的阅读体验,页面表情丰富,厚重感十足。这种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得杂志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独树一帜,赢得了广大读者的由衷喜爱与高度赞誉,也让人们看到了媒体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回首这一年的精彩历程,《黄河 黄土 黄种人》杂志不仅深入挖掘了江河文化,更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视角为我们展现出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全新媒体形象,它已不再只是一本杂志,更是一个文化的传播者、一个时代的记录者。
展望未来,我满怀期待地希望《黄河 黄土 黄种人》杂志能够继续秉承这种探索与创新的精神,为我们带来更多关于江河文化的精彩故事和深刻见解,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让世界看到更加丰富多彩的江河文化。
此刻,我手中的《黄河 黄土 黄种人》杂志仿佛已成为我心灵的挚友,它引领我穿越千年的文化时空隧道,让我深切感受到黄河、长江的磅礴气势与深沉内涵,领略到江河文化的厚重底蕴与博大精深。这本杂志不仅是我了解黄河文化的重要窗口和桥梁,更是我心灵的港湾和栖息地,在这里我找到了归属感和认同感。衷心祝愿它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绽放耀眼的光芒,为江河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谱写更多辉煌的篇章。同时,我也热切期待这本杂志能够进一步拓展其影响力和传播范围,让更多人有机会领略到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价值所在,共同守护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作者系水利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