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服务型消费的巨大潜能

2024-08-14 00:00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课题组
中国经济报告 2024年3期

提 要: 2023年,我国消费释放有两个主要特点:受疫情抑制的城乡居民消费呈现一定的增长态势;但是,消费扩大幅度不及预期,消费面临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凸显。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稳消费、释放消费潜力,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

本报告回顾2023年消费结构转型的进展,分析消费结构升级面临的结构性矛盾,提出以深化结构性改革释放服务型消费巨大潜能的相关建议。

一、服务型消费仍有巨大增长空间

2023年经济社会生活逐步回归常态,线下消费、接触式消费较快反弹,服务型消费比重止跌回升,消费结构呈现一定升级态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2.5%,消费复苏成为拉动2023年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未来5-10年,我国14亿人的消费结构仍处于升级之中,仍有相当大的转型空间,仍蕴藏着巨大的增长潜力。

(一)服务型消费转型升级是一个中长期趋势

1.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仍处于稳步升级进程。从国际经验看,服务型消费占居民消费的比重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而不断上升。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时,居民服务型消费需求将大幅增加;当人均GDP达到1.5万美元时,服务型消费将成为主导性消费。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服务型消费正处于稳步升级阶段。2021年,摩根士丹利推出《中国消费2030展望》报告,预测未来10年中国的服务型消费将超过商品消费,占比提升至52%,其年化增长率为9.2%,远高于同期商品消费的4.5%。

2.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服务型消费仍有相当大的升级空间。从不同国家发展阶段比较看,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服务型消费占比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提升。与发达国家(如美国)同一发展水平的消费结构相比,我国服务型消费至少还有10个百分点提升空间。

3.满足新需求的服务型消费潜力巨大。

——人口老龄化带来养老服务需求。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一方面,人口总量出现绝对下降;另一方面,老年人规模不断提升。由此带来了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见表1)。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预测显示,到205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消费市场规模将增加至106万亿元左右,与同期GDP的比值将增长至33%,成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

——“以旧换新”带来服务型消费的增量空间。国务院近期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这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的重要举措。有研究指出,在不同情形下,本轮“以旧换新”政策有望激发新增汽车、家电需求2109亿元-6293亿元,将拉动GDP增长0.16-0.5个百分点。如果本轮“以旧换新”政策配合新能源汽车、新型家电下乡等优惠政策,则有望释放更大消费潜力。

——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催生服务型消费新业态。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3.26亿人。到2023年底,有13亿人(占总人口的88%)使用移动服务,自2015年以来增加了2.9亿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已连续11年显著高于同期GDP增速。2023年突破55万亿元,总量居世界第二。数字技术和服务业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催生出服务消费新模式、新业态,成为拉动服务型消费增长的重要力量。

数字经济深刻影响了服务型消费,庞大的互联网用户规模为服务数字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网络新闻、网络音乐、网络游戏、在线旅游、在线医疗、在线教育、在线办公、在线健身、共享出行等服务型消费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户籍人口城镇化带来的服务型消费潜力。未来10年,我国加快推进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将显著释放消费需求。初步预测,每1个农民及其3口之家在城市定居,能够拉动消费支出4.4万元;如果近3亿农民工实现市民化,将带来增量消费需求超过12万亿元,约合1.7万亿美元新增市场。

在城乡结构中,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结构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服务型消费比重开始逐步提升。2020年,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对北京市农民工的调查显示,“90后”农民工家庭户均生活消费支出42009元,业余时间参加文娱体育活动、学习培训和读书看报的占27.5%,比外来农民工整体高出11.8个百分点。

(二)2030年:服务型消费占比有望超过50%

1. 2030年人均服务型消费水平有望超过2万元。2013-2023年,全国居民服务型消费支出年均增速为7.91%。综合考虑各种情况中性估计,全国居民服务型消费支出年均增长达到9%是有可能的。由此,到2030年,服务型消费人均支出水平有可能达到2.3万元。

2. 2030年服务型消费占比有望超过50%。2013-2023年,全国居民消费支出年均增速为6.63%。中性估计,到2030年,全国居民消费支出年均增长速度将保持7%;居民消费支出水平有望达到4.3万元。由此,服务型消费支出比重将达到51.47%(见表2)。

(三)服务型消费升级形成巨大的增长潜能

1.满足服务型消费的人工智能投资空间巨大。人工智能有助于推进供需适配,推动个性化、特色化消费。摩根士丹利认为,人工智能驱动的搜索工具可以为社交媒体和电子商务提供更强大的推荐引擎,创造更好的内容制作工具,并改善交通和其他服务的共享经济市场。

2.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养老服务投资空间巨大。有研究认为,预计到2026年,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市场规模将突破500亿元,商业养老市场整体规模可突破2000亿元(见表3)。

3. 满足新需求的新基建市场空间巨大。新基建共包括七大方向,分别是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铁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这些新基建项目年均投资空间约在1万亿元左右。以新能源消费的充电桩为例,随着新能源汽车占比的不断提升,如果2025年新能源车销量达1041万辆,保有量达3604万辆,车桩比下降至2.17:1,公共桩占比提升至45.7%,预计到2025年国内充电桩增量建设446万座,对应增量市场空间为746亿元(见表4)。

(四)14亿人服务型消费潜力形成全球关注的大市场

1.服务型消费带来的巨大新增市场。服务型消费需求的扩大,带动服务进口较快增长,成为其他经济体重要的增长动力。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2022年,中国累计进口服务4.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5.2%,远高于同期全球7.7%的平均水平,对全球服务进口增长的贡献率为10.8%,成为推动全球服务进口增长的第一大力量。《中国服务进口报告2020》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国服务进口增速将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服务进口规模累计有望达2.5万亿美元,占全球比重将超过10%。

2.服务型消费成为我国与主要经济体经贸互补的重要领域。

——服务贸易是中欧经贸合作的最大潜力所在。2012-2022年,中欧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不含香港),从400亿欧元扩大到1130亿欧元,年均增长9.87%。欧盟的服务贸易顺差也持续扩大,从38.12亿欧元扩大到163.75亿欧元,中国的服务贸易成为欧盟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从服务贸易结构上看,中欧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运输服务、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见表5)。

2023年11月和2024年3月,中国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瑞士、爱尔兰、匈牙利、奥地利、比利时、卢森堡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免签政策,为中欧服务贸易合作开辟更大空间。

——中国与日韩在服务贸易领域的互补性明显增强。数据显示,2012-2021年,中日服务贸易从257.31亿美元增长到314.23亿美元;中韩服务贸易从222.88亿美元增长到324.45亿美元;且中国对日本、韩国的服务贸易均为逆差。2012-2021年,中国对日本、韩国的服务贸易逆差累计分别达到1090.05亿美元和408.91亿美元。随着我国居民服务型消费的快速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中日韩在服务贸易领域的互补性将进一步增强。日韩通过加大对华服务贸易合作发展,可以形成新的贸易增长点,推动三国贸易结构的升级(见表6)。

二、服务型消费升级面临结构性矛盾掣肘

在看到城乡居民服务型消费仍有相当大升级空间的同时,也要客观看到国民经济社会运行中存在的深层结构性矛盾与问题,制约了服务型消费潜力的释放,并客观上加大了其他领域的压力。

(一)服务型消费升级速度偏缓

1. 2023年全国居民服务型消费占比45.21%,低于2019年45.86%的水平。2023年城乡居民服务型消费占比分别为47.5%和39.42%,低于2019年48.17%和39.69%的水平。

2.服务型消费升级实际进展与2025年达到50%的预期有较大的差距。《中国消费》预测,2025年服务型消费占比有望提升至50%左右;2030年服务型消费占比有望达到55%-60%左右,消费结构升级实际进展要滞后于这一预期。

(二)收入与就业压力导致消费信心与消费预期尚未恢复

1.消费者预期指数与信心指数仍处于历史低位。2023年底,消费者预期指数与信心指数尚未恢复到2022年2月121.50%的水平。消费信心与预期处于低位,直接冲击了消费潜力的释放。

居民消费倾向仍然偏低。2020年以来,居民平均消费倾向跌破70%,至今尚未有效恢复。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23年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第四季度,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61%。

2.居民就业压力加大影响收入预期,直接冲击服务型消费。服务型消费与就业高度相关,我国仍处于就业总量与结构压力都相对较大的阶段。尤其是青年消费压力加大,客观上影响了服务型消费潜力释放。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23年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本季就业感受指数为 34.1%,比上季下降1.2个百分点。其中,48.1%的居民认为“形势严峻,就业难”或“看不准”。

3.股市与房市低迷影响服务型消费。对于中高收入家庭,资本市场与房地产市场低迷直接影响了家庭财富的预期。一方面,房地产市场仍处于深度调整期。2023年,新建住宅价格累计下跌城市数量为64个,月度环比下跌城市数量基本保持在40-50个的区间;另一方面,2023年主要股票指数有所下降,上证指数累计涨幅从2023年一季度5.9%降至四季度的-3.6%,其中四季度涨跌幅为-4.4%。受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影响,中高收入家庭财富受到影响,从而影响消费结构升级进程。

4.居民储蓄规模扩大。Wind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到2024年1月,住户存款共增加58.24万亿元,其中82%是定期存款,这4年新增存款总额相当于2009年到2019年的总和。具体来看,2022年和2023年,住户存款分别增加17.84万亿元和16.67万亿元,是2005年以来增长最多的两年。兴业证券《居民存款增加的资产配置启示》认为,截至2023年三季度,居民超额存款为7.5万亿元。

居民储蓄倾向加大。2023年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规模为38.17万亿元,占全部信贷余额的比例下降至16.1%。受大规模提前还贷的影响,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连续三个季度负增长。国家金融实验室的数据显示,居民部门杠杆率2023年9月达到64.1%的高峰后开始下降,12月下降到63.5%。

(三)服务型消费需求与供给仍存在结构性失衡

1.服务业投资增速趋缓,服务供给受到影响。服务型消费满足需要有相适应的服务供给。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年第三产业投资占比出现下降,客观上影响了服务的有效供给。2020年,服务业投资占比为68.26%,到2023年下降为64.9%;2023年全年第三产业固定投资增速仅为0.4%,显著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2.8%)(见表7)。

2.优质服务供给仍短缺。仅以养老服务为例。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为4063万人。然而,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鉴定合格的养老护理员只有44102人。国内养老服务行业正在面临全线“用人荒”,年轻护理人才更是奇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研究报告显示,即便按照一般口径的1:3完全失能人口照护比来看,我国养老护理人才的缺口规模也已达到500万人。再以家政服务为例。据行业协会测算,目前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大概3000万人左右,实际需求超过5000万人。

3.公共服务体系仍供给不足,公共消费仍相对短缺。近年来,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了较大进展,但与居民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一个突出的结构性矛盾是两个城镇化率的缺口长期没有缩小和闭合,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与城镇户籍居民仍有比较大的差距,客观上制约了农民工服务型消费的释放(见表8)。

(四)服务业市场开放不适应消费结构升级需求

1.服务业市场开放明显滞后于制造业领域。目前,我国制造业领域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开放,外商投资中的负面清单已经趋零。与此同时,我国服务业市场开放仍有进一步扩大的空间。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服务贸易限制指数和服务业FDI限制指数显示,2021年,22个服务贸易行业中,中国有12个行业的限制指数超过了50国平均值(见表9)。

2.一些服务质量与标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近年来,虽然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的占比仅为2%左右,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拥有竞争优势的服务业品牌不多。

此外,根据2023年服务大类投诉数据,生活社会服务类、互联网服务类、教育培训服务类、文化娱乐体育服务类与销售服务类居于服务类投诉量前五位。与2022年相比,文化娱乐体育服务投诉量比重上升0.98个百分点,教育培训服务投诉比重下降1.16个百分点。尤其是民众较为关心的养老、育幼、家政等行业,服务不规范现象仍比较多(见表10)。

(五)统一全国服务消费市场面临挑战

1.基层服务型消费设施有待完善。例如,当前商贸流通设施的区域发展差距仍较大,内陆地区尤其是中小城市、城乡接合部,农村在商贸物流、冷链、仓储、结算等流通设施方面还有空白或过于陈旧,传统交易平台“小散乱”与消费“最后一公里”堵点仍突出,“以旧换新”和循环利用等服务设施也不尽完善。

2.服务型消费统一市场仍面临结构性矛盾。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知识产权法庭成立5年来,共审结垄断案件146件、技术秘密案件326件。但是,在上面提及的146件垄断案件中,消费者作为原告胜诉的案件只有1件。在所有司法机关审理的垄断纠纷案件中,消费者依法维权并获得胜诉的案件只有3例,且赔偿金额低,周期长,维权成本高。

三、以结构性改革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着眼中长期,立足短期,把握消费结构升级的大趋势,针对服务型消费潜力释放面临的结构性矛盾,着力深化需求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消费政策的结构性调整,以有效释放服务型消费潜力,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

(一)客观把握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1.客观把握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我国长期处于短缺经济时代,有多少投资就有多少增长,投资的产出效率高;进入到消费新时代,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增长潜力。

从改革开放45年的历程看,我国工业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其中投资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近几年,投资产出效率开始下降,甚至有的形成无效投资。以增量资本产出率(ICOR)衡量,这些年,我国ICOR呈现不断走高的趋势,2012年每新增一个单位GDP,需要5.21个单位的投资;到2023年则需要9.13个单位的投资(见图1)。

2.对“消费是基础、投资是关键”的判断需要商榷。消费和投资本身相互统一、相互促进。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消费与投资的关系会呈现不同的特点,有不同的作用。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消费不足,消费潜能没有得到有效释放。

3.消费主导不是不要投资,恰恰是为新投资提供空间。消费是生产的根本目的,也是投资的最终归宿。消费主导恰恰为有效投资提供了空间、创造了新的市场。我国传统投资增速趋缓甚至下降的同时(例如房地产),服务型消费的投资空间仍然相当大。目前,消费潜力没有释放出来,相当大的原因在于适应服务需求的服务投资不到位。如果仍沿续过去的投资主导思路,不仅难以适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而且还有可能积累更多风险。

(二)以结构性改革释放服务型消费潜能

1.破解“内需不足”的突出矛盾。中央已经明确提出,要把扩大内需战略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破解内需不足的突出矛盾,需要抓住服务型消费的趋势,启动并深化需求侧结构性改革。为此,要全面清理现有不利于消费尤其是服务型消费的相关政策,包括各类限购、限贷等,整合支持消费的相关举措,制定出台需求侧结构性改革的行动方案,消除现有政策中某些冲突和矛盾的地方,着力提升政策一致性。

2.形成以服务型消费为主的消费新结构。从国际经验看,高收入经济体的居民消费结构均以服务型消费为主。如果2030年我国城乡居民服务型消费占比超过50%,到2035年达到55%-60%,将带来巨大的服务新增市场与巨大的投资机会,由此也将形成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三)以民富优先为导向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1.以稳定居民消费预期为重点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服务型消费的收入弹性较高,释放服务型消费潜力,关键在于收入分配格局的优化。从初步分配角度看,当前我国分配中劳动收入占比偏低。2000-2019年,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平均为50.6%。根据投入产出表看,2020年,我国居民取得的劳动报酬总额为52.96亿元,在同年国民总收入中所占份额为52.67%。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的比值,长期处于45%以下(见图2)。相比之下,2022年美国这一比值超过53%。

调整初步分配格局,提升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中的占比。一是显著提升劳动收入占比,通过就业优先等政策,到2030年使劳动报酬占比提升到55%以上;二是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的比值,争取提升到50%左右;三是推动实现城乡人均收入的倍增,从2020年的32189元增长到2035年的60000元;四是改善城乡居民消费倾向,推动居民消费倾向从2023年的68.33%提升到75%以上(见表11)。

2.以提升相对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为重点,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任务目标。与绝对贫困不同,相对贫困更多的是能力贫困。对此,需要从人力资本着手,提高人力资本在提升相对贫困群体收入的内在潜力。比如,引导相对贫困群体嵌入产业发展;鼓励相对贫困群体间开展多样化合作,提高市场风险应对能力;提升相对贫困人口的数字化素质,使其充分利用数字经济,形成新的技能。

3.以农民工融入城市为重点,释放农民工的服务型消费潜力。要释放新生代尤其是“90后”农民工的服务型消费需求,根本在于推动农民工融入城市。要让有意愿的进城农民工在城镇落户,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逐步成为中等收入群体。

4.释放中高收入家庭服务型消费需求。尽快出台一揽子政策包,稳定房地产市场发展,避免房地产市场各项指标急剧下降,以稳定居民财富预期。推动房地产市场的服务化转型,加大对现有房地产存量的家居和环境绿色化、智能化升级,加大存量房地产项目的服务配套,使之逐步从“建-卖”模式转向“建-服”模式。深化资本市场的结构性改革,有效改变“牛短熊长、暴涨暴跌”的态势,使资本市场成为家庭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来源,提升居民消费信心。

(四)以稳企业为重点稳就业

1.释放服务型消费需求重在稳就业。就业是消费的函数。当前,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主体。一方面,需要持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另一方面,需要加快就业弹性较大的服务业发展。没有服务业发展,难以有效吸纳不断增长的就业人口。要鼓励各类新业态发展,鼓励青年在服务领域创新创业,形成主动就业的新态势。

2.稳民营企业是稳就业的重大举措。民营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当前,受宏观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民营企业预期不稳、投资意愿下降的态势较为明显,社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持续下降,2023年首次跌破50%。民营企业投资意愿不强,客观上减少了对就业的需求(见表12)。

针对民营企业的所思、所虑、所忧,要尽快出台精准性的举措。短期内,要解决好民营企业欠款等现实问题,为民营企业注入“真金白银”,给市场主体注入发展资源和信心;同时,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民营资本理论,明确把民营资本、民营企业作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基础。

3.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就业质量。人社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灵活就业人员规模达到2亿人,占总人口数量近七分之一。灵活就业的就业质量直接关系到消费潜力的释放。需要完善灵活就业者的相关社会政策制度,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提升劳动者可持续就业能力;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方法;探索建立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账户,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五)以数字消费牵引服务型消费新业态发展

1.以数字化供给满足数字化消费需求。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引导和鼓励企业利用数字技术发展柔性化制造和智能化生产,提升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和产能灵活转换能力。鼓励和支持大型平台企业加强对中小商户数字化运营的技术支持和技能培训,加快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加大对消费品制造业和消费性服务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力度。

2.以数字化推动传统服务型消费升级,优化服务型消费供给。麦肯锡调查表明,通过使用数字技术,可以将客户满意度提高15%-20%,将服务成本降低20%-40%,并将转化率提高20%。为此,要支持个性化、柔性化、多样化生产方式转型,以有效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个性化服务需求。

(六)以高水平开放推进贸易服务转型升级

1.推动服务业市场的更大开放,吸引更多资本进入服务领域。加大服务领域对社会资本的开放力度,明显缩短服务业投资负面清单,法无禁止领域均可投资。

2.全面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最近,商务部发布了全国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和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在此基础上,对标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标准,需要进一步优化。比如,尽快精简海南自由贸易港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将非金融领域跨境服务贸易限制措施数量缩减至30项左右;完善负面清单管理;优化服务贸易管理。

3.全力推进服务进口海关监管便利化进程。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对服务进口的监管主要集中在市场准入环节,在跨境服务及人员自由流动等方面仍然滞后。比如,简化服务进口项下的货物通关手续,如对会展、拍卖、快递等服务业企业所需通关的国际照片、艺术品等特殊品简化通关监管或免除监管。

(七)强化政府在释放服务型消费潜能中的重要作用

1.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我国消费投资良性循环的关键在于改变政府投资过度偏向于基础设施、过度倚重外部市场等做法,通过加大对服务、养老、教育等领域投资,加大公共消费力度。为此,需要以释放消费为重要导向深化政府投资体制改革,推动政府更加注重营造服务型消费的大环境。需要进一步落实社会保障的兜底功能和保障功能,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城镇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在不增加居民负担前提下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偿标准,提高居民养老保险补贴等。

2.强化服务型消费的市场建设与市场监管。一是优化监管政策,全面解除不利于消费潜力释放的限制性政策;二是优化服务标准体系,在对标国际服务标准的进程中,让消费者安全消费、放心消费、满意消费;三是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提高监管效率,既避免重复性执法,也避免出现监管真空。

3.强化全国统一服务型消费大市场的建设。一是加快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围绕满足消费升级需求,适度超前布局建设5G网络、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比如,我国消费基础设施REITs市场发展还有巨大空间,需要着力用好这一工具;二是用好“以旧换新”的相关政策,释放新的服务型消费需求。在加快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同时,更要注重释放在这个进程中的服务型消费。比如,加快文旅设备更新提升,推动推进医疗卫生机构装备和信息化设施迭代升级等;三是推动地方政府更加注重营造服务型消费环境。从2023年爆款的网红城市看,包括哈尔滨在内,无一不把打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提升消费便利性,作为地方政府的重点职能。要适应消费释放的趋势,鼓励和支持地方政府发挥积极性,主动探索,各出实招,切实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潜力的释放。

(执笔:匡贤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