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荀子》是先秦诸子文献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劝学》作为《荀子》一书的首篇,更是经典中的经典。该文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较为系统地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荀子》成书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年,处于用字复杂的春秋战国时期。书籍除存在讹字以外,还保留了大量古体字、异体字,因此作为《荀子》首篇的《劝学》是研究先秦文献的重要语料。同时,作为当代高中语文必修课程篇目之一,其所反映的思想也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对语言的发展研究不外乎以共时角度或历时角度切入,本文从历时角度出发讨论用字现象,认为字与词是对某一环境内特定的对应关系的反映。
一、《劝学》异体字情况
(一)异构字
1.同为形声字,表义构件异
诎—屈
“诎五指而顿之”:屈其五根手指,(抖动衣服)。
按:“诎”同“屈”,弯曲。《说文·言部》:“诎,诘屈也。一曰屈襞。从言,出声。区勿切。”《易·系辞下》:“往者屈也。”《易·系辞下》:“失其守者,其辞屈。”《集解》屈作诎。《老子》四十五章“大直若屈”,《韩诗外传》九引作诎。《礼记·乐记》“屈伸俯仰,缀兆舒疾,乐之文也”,《史记·乐书》屈伸作诎信。《文选·子虚赋》“徼郄受诎”,李注:“诎与屈同。”《玉篇·出部》:“屈,曲也。亦作诎。”
2.同为形声字,表音构件异
(1)貉—貊
“干、越、夷、貉之子”:干国、越国、夷族、貉族的人民。
按:《广韵》:“貉,莫白切。”《龙龛手鉴·豸部》:“貉,音陌。貊,音陌。”《诗·大雅·皇矣》“貉其德音”,陆德明《经典释文》貊作貉,云:“本作貊。”《诗·大雅·韩奕》“其追其貊”,《释文》:“貊,《说文》作貉。”《诗·鲁颂·閟宫》“淮夷蛮貊”,《释文》:“貊,字又作貉。”“貉”与“貊”是表义构件不同的形声字,表示北方少数民族。
(2)螾—蚓
“螾无爪牙之利”: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
按:“螾”同“蚓”,蚯蚓。《礼记·月令》:“蚯蚓出。”《淮南子·时则》蚯蚓作邱螾。《礼记·月令》:“蚯蚓结。”《淮南子·时则》蚯蚓作丘螾。《汉书·贾谊传》:“夫岂从虾与蛭螾。”颜注:“螾字与蚓同。”《说文》:“螾或作蚓。”
(3)蹞—跬
“故不积蹞步”:所以不积累半步的行程。
按:《玉篇·足部》:“蹞”同“跬”。《方言》卷十二:“跬,半步为跬。”
3.同为会意字,部分构件不同
没—殁
“学至乎没而后止也”:学习到死方能后已。
按:“没”即“殁”,死亡。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从水,从,会意,亦声。”《仪礼·士昏礼》:“若舅姑既没。”《通典·礼十九》引作殁。《礼记·曾子问》:“身没而已。”《通典·礼十一》引作殁。《左传·隐公三年》:“得保首领以没。”《释文》没作殁。《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楚王其不没乎。”《释文》没作殁。《楚辞·七谏》:“遂没身而不反。”朱熹《考异》:“没一作殁。”《老子》十六章:“没身不殆。”《老子》五十二章:“没身不殆。”傅本没作殁。《玉篇·歹部》:“殁,死也,落也,尽也,今作没。”
(二)异写字
1.构件位置不同
蝡—蠕
“端而言,蝡而动”:(君子)微言一句,稍微一动。
按:“蝡”同“蠕”,微动。《说文·虫部》:“蝡,动也。从虫,耎声。而沇切。”《集韻》:“蠕,汝朱切,平虞日。又乳兖切。”又“蠕同蝡”。
2.构件笔画变化
(1)檝—楫
“假舟檝者”:借助舟船的人。
按:也作“艥”。“檝”同“楫”,船桨。《说文·木部》“檝,舟櫂也。从木,咠声。子叶切。”《说文·木部》:“楫,舟櫂也。从木,咠声。子叶切。”《墨子·明鬼下》“株子杖楫出,与言曰”,孙诒让间诂:“檝即楫之俗。”《尔雅·释训》“冯河,徒涉也”,郭璞注:“无舟檝。”邵晋涵正义:“檝,监本作楫。”《春秋繁露·郊祭》“淠彼泾舟,烝徒檝之”,凌曙注:“毛诗作楫。”《文选·陆机〈赴洛〉》“假檝越江潭”,旧注:“五臣作楫。”
(2)向—响
“君子如向矣”:君子应该像回声一样应答别人。
按:“向”同“响”,回声。《周易·系辞上》:“其受命也如向。”《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覆,膝之所履,砉然向然。”又《富国》:“三德者诚乎上,则上应之如景(影)向。”《汉书·蒯伍江息夫传》:“陈胜、吴广无立锥之地,百人之聚,起于大泽,奋臂大呼,天下向应。”《后汉书·皇甫嵩朱俊列传》:“天下向应,京师震动。”
(3)匪—非
“匪交匪舒,天子所予”: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赞许的。
按:“匪”同“非”。《说文·匚部》:“器,似竹筐。从匚,非聲。”《逸周書》曰:“实玄黃于匪。非尾切。”《易·比》六三:“比之匪人。”全书“匪”字,汉帛书本皆作“非”,按《屯》六二除外。《易·离》:“获匪其丑。”《汉书·陈汤传》《文选·孙子荆〈为石仲与孙皓书〉》李注并引匪作非。《国语·周语》引先王之令曰无从非彝。《书·康诰》:“人有小罪,非省乃惟终。”《诗·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列女传》引匪并作非。
3.构件相混
流—沈/沉
“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瓠巴弹瑟,连水中的鱼儿也浮出水面倾听。
按:“流”当作“沈”。《大戴礼记·劝学》作“沈”。“沈”同“沉”。《说文》:“沈,陵上滈水也。从水,冘声。一曰:浊黕也。”甲骨文像投牛羊于水之形。又:古籍中多作“沈”,今“沉”字通行。而“冘”“冗”形体相似,为构件相混之后的字。
二、《劝学》古今字情况
(一)知—智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那么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按:“知”,古“智”字,智慧。《管子·法法》:“得此六者,而君父不智也。六者在臣,则主蔽焉。”王念孙《读书杂志》:“案:尹读‘智’为智慧之智,非也。‘智’与‘知’同。《小问篇》‘恃不信之人而求以外知’,《九变篇》作‘恃不信之人而求以智’。言权已下移而上不知,故有弑父弑君之祸也。”又《势》:“智静之修,居而自利;智作之徒,每动有功。”《荀子·正名》:“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唐杨惊注:“知有所合,谓所知能合於物也。”
(二)共—供
“靖共尔位”:恭谨对待你的本职。
按:“共”,古“供”字,供职、供给、供奉、供养。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周礼》《尚书》供给、供奉皆借‘共’为之。”《尚书·舜典》:“汝共工。”《周礼·天官·医师》:“聚毒药以共医事。”又“令百官共其财用,治其施舍,听其治讼”,《释文》:“《礼》本‘供’字皆作‘共’。”又《夏官·羊人》“共其羊牲”,注:“共,犹给也。”《诗·小雅·小明》“靖共尔位”,郑笺:“共,具也。”
(三)託—托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
按:“託”后来写作“托”,意为寄托。《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不能选贤人善士而託其身焉。”《孔子家语·五义》託作托。《荀子·哀公》:“不知选贤人善士託其身焉。”《孔子家语·五义》託作托。
(四)飡—餐
“以锥飡壶也”:用锥子在饭壶中吃饭。
按:“餐”,古“飡”字。《汉书·高后纪》“列侯幸得赐餐钱奉邑”,颜注:“应劭曰:‘餐与飡同。’餐飡同一字耳。”《楚辞·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考异》:“餐,一作飡。”《汉书·韩信传》“令其裨将传餐”,颜注:“餐,古飡字。”
三、《劝学》通假字情况
(一)輮—煣
“輮以为轮”:用火烘弯木材,作为轮子。
按:《说文·車部》:“輮,车网也。”本义为车轮的外框。假借为“煣”,《说文·火部》:“煣,屈申木也。”“輮以为轮”意思是用火烤木材使弯曲或伸直。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輮,车网也。从车,柔声。轮边围绕如网。假借为‘煣’。”《周易注疏》“(坎)为矫輮”,疏:“使曲者直为矫,使直者曲为輮。”《释文》:“輮,马、郑、陆、王肃本作此,王廙作‘揉’。宋云:使曲者直、直者曲为揉。”《管子·四时》:“式政既輮。”唐尹知章注:“言其法式之政既已輮曲,至於刑罚,惟益酷烈。”
(二)槁曓—藃暴
“虽有槁曓”:即使木材曝晒后枯干。
按:“藃”,《说文·艸部》:“藃,艸皃。从艸,歊声。许娇切。”因变形而不平。“暴”,《说文·日部》:“暴,晞也。从日,从出,从収,从米,薄报切。”即“晒”。《玉篇·夲部》:“曓,今作暴。”木板凸上曰暴,凹下曰槁。槁即藃之借,曓即暴之借。
(三)無—毋
“無恒安息”:不要常常休息。
按:“無”通“毋”,不要。《说文》:“無,亡也。从亡,無声。武扶切。”《说文》:“毋,止之也。从女,有奸之者。凡毋之属皆从毋。武扶切。”《易·屯》六三“既鹿無虞”,汉帛书本無作毋。《書·舜典》“無相夺伦”,《史记·五帝本纪》作“毋相夺伦”。《书·皋陶谟》“無教逸欲”,《史记·夏本纪》作“毋教邪淫奇谋”。《书·皋陶谟》“无旷庶官”,《汉书·孔光传》《论衡·艺增》引無作毋。
(四)跂—企
“吾尝跂而望矣”:我常常踮起脚尖远望。
按:“跂”通“企”,踮起脚后跟。《说文·足部》:“跂,足多指也。”《说文·人部》:“企,举踵也。”《汉书·高帝纪》“日夜企而望归”,颜师古注:“企为举足而竦身。”《诗经·卫风·河广》:“谁谓宋远?跂予望之。”又《非十二子》:“以不俗为俗,离纵而跂訾也。”王先谦集解引郝懿行曰:“举足望曰跂。”《礼记·檀弓上》:“不至焉者,跂而反之。”
(五)疇—儔
“草木疇生”:草木丛生。
按:疇,《说文·田部》:“疇,耕治之田也。从田,象耕屈之形。或省。直由切。”儔,《说文·人部》“儔,翳也。从人,壽聲。直由切。”“疇”通“儔”,有同类、种类、丛聚之意。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儔字下云:“自唐以前用儔侣皆作‘疇’,绝无作‘儔’者。”按:唐释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三注引王逸《楚辞注》曰:“二人为匹,四人为疇。”
(六)蟺—鱔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不是蛇、鳝的洞穴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
按:《说文·虫部》“蟺,夗蟺也。从虫,亶声。常演切”。《说文·魚部》“鱓,魚名,鱓鱼。皮可为鼓。从魚,單声。常演切”。蟺也写作“鱓”。
(七)柱—斸
“强自取柱”:太坚硬的物体易断裂。
按:“柱”通“斸”,折断。《广雅·释诂一》:“祝,断也。”而《说文·示部》:“祝,祭主赞词者。”故“祝”亦为通假字,其本字当为“斸”,《说文·斤部》:“斸,斫也。从斤,屬聲。陟玉切。”引申为砍断、折断义。且“柱”澄母;“祝”照三,古为旁纽,故得通假。
四、结语
通过上述对《劝学》字用的考察,用举例论述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出字用考察指对某一特定时期的某一文字材料的文字的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情况的研究,包括古今字、繁简字、异体字、通用字、假借字、同形字、混用字、讹用字等。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因混用这些术语而导致学生对用字问题的理解产生偏差,本研究对其中字际关系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刘喻(1997—),女,硕士,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