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诗化小说教学策略探析

2024-08-14 00:00:00杨阳汤仕普
雨露风 2024年6期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意在培养核心素养型的学习人才。核心素养的提出、学习任务群的开展都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语言的运用能力、审美能力的提升,文化的传承这三大核心素养仅通过单篇文章很难实现,应以开展群文阅读为重点,注重群文知识的关联、整合,避免单篇文章所带来的知识点碎片化。诗化小说作为集语言美、意境美、艺术美为一体的独特文体,其教学的挖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而《百合花》《哦,香雪》作为初高中语文教材唯一以群文的方式呈现的诗化小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尝试通过两篇诗化小说探析教学策略。

一、诗化小说的理解

诗化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诗化小说离不开“诗化”二字,旨在将诗歌的艺术融进小说艺术中,同时情节富有散文化,宣告与传统小说艺术创作风格不同,一种新型文体的诞生。[1]常见诗化小说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具有象征艺术。作者创作小说目的不在写实,而是追求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象征作为基本美学原则,本是诗歌最显著的艺术特征。[2]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意在真实描写现实社会,更深层表现为追求超越性的意境,追求一种抽象的意蕴和精神。诗化小说正是集这一点,因此其运用象征这一手法总能传达出某些思想内涵,展现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联的哲思。

二是注重抒情色彩,淡化叙事情节。较强的抒情色彩和淡化的故事情节,营造出一种艺术意境。这不再是诗歌所特有,而是融入进小说中,去突出艺术表现方式和艺术特征。

三是诗化的语言艺术。诗化小说的语言富有诗意,讲究语言的音乐美,语言尽显诗歌艺术的意境美,不追求现实的本色和质朴,注重含蓄、韵味。

以上三个特征的糅合是诗化小说的基本要素,对于不同作家不同作品其侧重不同,但特点不会有极大变化。两篇选文正是集诗化小说的三个特征为典范,通过这两篇课文的联读分析,学生对诗化小说能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并能通过诗化小说的三个特征判断出文本是否为诗化小说。

二、诗化小说教学价值

从语文教材看诗化小说。从教材中发现诗化小说有四处,必修上册茹志鹃的《百合花》和铁凝的《哦,香雪》、选择性必修中册孙犁的《荷花淀》、选择性必修下册沈从文的《边城》都有涉及。占比涉及三册书,必修上册以群文诗化小说呈现;《荷花淀》旨在单篇精讲;《边城》和鲁迅《阿Q正传》对比教学,旨在了解现当代文学不同作品的文学风格。可见诗化小说在教材中的地位不可小觑。

教给学生知识后应检验学生的掌握和运用,试题则是检验的最好方法。从高考题型看诗化小说。2019年浙江高考考查篇目萧红《呼兰河传》——分析本文叙述特征。2021年新高考Ⅰ卷川端康成的《秋雨》——这篇小说体现什么样的情感氛围?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氛围的?2022年新高考Ⅰ卷冯至《江上》,这三篇均为诗化小说。其中冯至《江上》除内容的判断分析,还问到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怎样的文学效果?[3]该点强调诗化小说普通人物的语言更显诗意化、情节更加美好。近五年高考题内容已涉及三篇诗化小说,且考查内容皆涉及诗化小说独特的艺术特色,由此可见诗化小说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审美熏陶,更是学生感悟美的典型文本。

现阶段语文教学终极目标是培养素养型人才。诗化小说中的语文核心素养更能渗透至学生。陈平原说:“每篇诗化小说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首诗一幅画。”[4]虽属小说文体,但从文本可发现其明显特征即散文化情节、诗化语言。《百合花》《哦,香雪》是学习诗化小说、群文诗化知识的典范,系统学习不仅能丰富小说文体知识,其如诗如画的语言及意境的独特性,更能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思维的创造,而且诗化小说介于小说、散文、诗歌三种文体之间,通过系统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品位。加之诗化小说在特定时期会反映出特定情感,这可助力学生进一步理解和传承特定文化。

因此诗化小说的教学价值不仅体现在对其文本概念的理解,还体现在高考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和运用,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让学生阅读文本、理解文本、了解诗化概念内涵特点,终极目标意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由此可见,诗化小说的教学对提升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大有效用。

三、《百合花》和《哦,香雪》教材与教学定位

高中教材诗化小说以群文呈现的仅有《百合花》和《哦,香雪》,其余皆是单篇诗化小说,这两篇课文编制最靠前且是群文,不仅有利于打牢学生学习诗化小说的基础,而且系统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防止单篇讲解的碎片化。因为群文阅读是通向“会读书”的重要路径之一,其价值在于思考。以两篇诗化小说为代表进行群文教学,良好教学策略的深入能使学生意识到诗化小说的语言美、意境美以及意蕴美,因此这两篇文章组合编排十分具有代表性。

诗化小说教学应体悟文本的美。但目前诗化小说教学存在误区,个别教师课堂中诗化小说的独特艺术并未得以发挥。部分教师仍以传统小说教学三要素,围绕人物、情节、环境进行教学,诗化小说特点是淡化情节、虚化人物,而传统教学则忽略文本特点,即使在新课改背景下仍未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导致学生感受不到诗化小说的美,甚至认为诗化小说情节比不上一般小说情节的跌宕起伏。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以及新课改背景下,“群”的出现不是简单的叠加,好的群文阅读值得提倡,独特的文本不适应传统教学,应系统学习,对文本有价值的相同点进行探索,对教材编排准确定位,以至于既能发挥诗化小说的最大作用,又能提升学生的语言、审美、文化、思维方面的素养能力。《百合花》和《哦,香雪》正是适应这一点而被视为诗化小说教学策略探索的蓝本。

四、联读探析

(一)把握文本,提炼议题

群文阅读教学首先就要确定议题,议题的选择可以多角度多方位,但议题的确立不仅要考虑文本间的相似点,还应考虑全局,能够通过确立议题,设置教学环节,并达到各环节的设置环环相扣,如此才能发挥群文教学的作用。

《百合花》和《哦,香雪》文本所处单元为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因此确立议题不可跳出文学来谈。两篇文章同归属于诗化小说,文体独特性便是议题确立的关键。再者诗化小说特点表现为淡化叙事,注重抒情;意在营造意境,展现出纯净的审美世界;人物虚化,大多为普通人形象,而非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恰恰是普通人物的存在为诗化小说的意境增添了美的因素。结合名人作家的评价,茅盾评价《百合花》富有抒情诗的意味。[5]孙犁评价《哦,香雪》“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6]由此可见诗化小说教学议题应关注其特征,考虑学生对诗化小说诗化意境的发掘。

由文本所处任务群、文本特征从而确立本文的议题为“诗化小说中的诗意探寻”,进行课文联读,深入文本分析,提供阅读参考。

(二)缘景觅情,体会意境

议题确立后应围绕议题展开研讨。两篇诗化小说融入诗的典型艺术特征,但和诗不完全相似,探寻其中的诗意,就要像读诗一样寻景物抓意象,体会诗化小说的意境。要让学生体会诗化小说的意境美得抓住景。让学生找出两篇文中画面描写的句子,并说出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再为学生建立学习支架,通过抓局部、品整体、析关系感受诗化小说的意境美。并为学生示例。

抓局部指找意象及其修饰语,如文中绿雾似的、窄窄的、肩膀宽宽的、长长的。品整体通过找寻独特意象并究其深意,结合意象得出营造意境的特点。可分析得出:竹海、蓝布、青竹。最后通过析关系,总结出景与人物、情节等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所找寻的意象及特点,结合课文,可分析得出:意境宁静、和谐,这位勤劳朴实的拖毛竹的小伙似乎已经与这美景融为一体。通过这样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对诗化小说的意象与意境的理解和掌握,采取抓局部、品整体、析关系的方式来学习诗化小说。教师为学生进行学习支架的建构,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示例:让学生寻找两篇课文共有的相似意象,学生可以轻松发现共同点——“花”,《百合花》中被子上所呈现的百合花;《哦,香雪》中铅笔盒所呈现的马蹄莲,然后搜寻二者代表的含义,得出二者“都是白色的,象征纯洁与美好”。

此外,还有“月”这一共同意象,《百合花》中三次出现。《百合花》将中秋节本该美好的月亮放置在黑暗的战争中。作者写得越美好,通讯员的牺牲就越发具有悲剧性,文中越强调月的明亮,就越散出悲凉的意味。月亮与百合花一样纯洁美好,但却在一个团圆之夜——中秋,百合花却被放入棺材,最圆、最亮、最美的月亮,此刻照亮了眼泪。“月”在《哦,香雪》中四次出现。课文中“月”所发生的变化,从表面看是记录香雪回村的路程,深层意义则是香雪情感的变化历程。《百合花》中亦如此,月营造出悲凉、纯洁之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月亮是洁净、爱与美的象征。两篇课文相似意象的选取皆具含蓄、典雅之美。

通过明析诗化小说中常见意象的选用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感知其中意象有何特点,其所传达出的诗化小说有何特点以及意象中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两者都烘托出了纯洁、美好、更是读小说后所发现的美。从而掌握诗化小说中的象征艺术。以寻景觅情示例,不仅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方法,而且加深学生的印象,化繁为简,更易理解和掌握。

(三)语言品析,感受诗化

诗意的探寻不止体现在意境,其中诗化、散文化的语言更不可忽视。学生能察觉到诗化的语言,但赏析不到位,因此教师需要给予提示并加以引导。如通过课文中的段落,将其组合成诗,学生更能直观地感受小说的“诗化”。学生独立寻找文中段落,发挥想象,结合自身感受,化文为诗,深入体会语言如诗一般充满节奏感和韵律感,独有的音乐美。如:山谷突然爆发出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叫着香水的名字/声音是那样奔放、热烈/她们笑着/笑的是那样不加掩饰、无所顾忌/古老的群山中被感动的战栗。

此外,赏析两篇课文中带语气词的句子,可发现文中出现“啊!”“吧!”“哩!”“呢?”“吗?”等多个语气词。在此运用比较还原法,即把找出的有语气词的感叹句换成陈述句,试着让学生体会其抒情气势的减弱。例如它有什么理由在台儿沟站脚呢?是由连续的四个问句所组成,若全换成陈述句,缺少原来的气势,展现不出连续提问表现出的强调语气。“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这句连用三个感叹句,体现出的是山村女孩香雪不再害怕和对外边世界的感触,那种内心的新奇,这是换成陈述句所不能体会的。采用比较还原法,利用文本提供的艺术形象,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还原课文,找到两者的差异进行品味,分析,探究,发现作品蕴藏的文化精神和作家的人文气质。而正是这些语气词为课文增强了语言的抒情性与诗意化。

(四)把握形象,披文入情

两篇课文中人物形象的描写必须结合背景、文本主旨、单元主题。导入两篇课文的背景,加深学生对背景的了解,使学生对课文为何这样写有了清晰的认识。《百合花》里的“小通讯员”“新媳妇”是战争时代的革命青年,《哦,香雪》中的“香雪”是改革开放时代的山村少女,两者都体现了其纯朴、纯真、善良的个人品质。人物不仅外表美,心灵更美,即使身处苦难之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依旧是美的。《百合花》的青春价值是无私奉献;《哦,香雪》的青春价值则展现了无畏追梦。

通过两篇诗化小说联读探析,让学生理解诗化小说后学以致用,用相似的方式去探寻孙犁《荷花淀》和沈从文《边城》中的诗意美。

五、结语

传统小说重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诗化小说作为独特小说文体,应重新摸索教学方法。《百合花》和《哦,香雪》位于必修上册,以群文呈现,理应在高一阶段奠定学生对诗化小说的认识和理解,系统掌握其知识。本文依循把握文本,提炼议题;缘景觅情,体会意境;语言品析,感受诗化;把握形象,批文入情四环节来教学诗化小说,探寻两篇诗化小说的诗意美,不再简单停留在传统小说教学三要素,而从诗化小说的意象、意境、语言来感受诗化小说带来的象征美、意境美、语言美。从最本质的“诗化”特征入手,寻其文本最独特的艺术风格,领悟虚化人物、淡化情节、营造意境的诗化小说中独特的诗意美。通过如此优美诗意的文本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更为实用地讲,近五年高考题型都涉及对诗化小说的考查,因此要让学生学以致用,更加熟练地掌握诗化小说,此外教材可增添诗化小说教学篇目,教师也应加入诗化小说阅读,学生能在本单元体会到青春价值在不同时代的特殊含义。更重要的是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品位,理解和传承特定时期的文化,朝着培养素养型人才的方向努力。

基金项目:核心素养视域下诗化小说教学策略探析(项目编号:LPSSYLPY202311)

作者简介:杨阳(1999—),女,贵州遵义人,贵州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贵州地区语文教学。汤仕普(1980—),男,贵州六盘水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词汇史。

注释:

〔1〕吴晓东.现代“诗化小说”探索[J].文学评论,1997 (1):118-128.

〔2〕齐磊.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歌[D].济南:山东大学, 2007.

〔3〕徐林.诗化小说阅读题的命题范式及教学建议——以2022年新高考Ⅰ卷《江上》题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2(25):68-70,2.

〔4〕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5〕茅盾.茅盾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6〕孙犁.谈铁凝的《哦,香雪》[M].孙犁.孙犁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