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以花比德,以花育人,姜夔亦是如此。清代著名文学家刘熙载《艺概》云:“(姜夔词)幽韵传香,今人挹之无尽,拟诸形容,在乐则琴,在花则梅也。”[1]刘熙载的这句诗高度概括了姜夔对梅花的欣赏。姜夔借用文赋比兴之曲法,以清刚醇雅清虚俏拔的词格调,演绎梅花意象,表达寄寓之家国情怀,抒发情趣,为当时后世著名词家大力称颂。
一、姜夔词梅花意象书写分类
姜夔词中的梅花意象承担并书写词人的情志意趣,融进词人的真情实感,更见情致缠绵。中国宋代时期发展到历史最高潮,积累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构成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2]
(一)外摹花貌
姜夔词中有把梅花作为直接描摹的对象,全词都是以梅花为主角。《暗香》《疏影》堪称名篇。张炎《词源卷下·杂坛》云:“词之赋梅,惟姜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3]
如“绿萼更横枝,多少梅花样”中的“绿萼”“横枝”[《卜算子(绿萼更横枝)》],“红萼未宜簪”“红萼无言耿相忆”中的“红萼”等[《一萼红(古城阴)》],此为梅花的种类。“苔枝缀玉”[《疏影(苔枝缀玉)》]即梅枝长满苔藓,梅花如朱玉一般缀满枝头,此为梅花的芳姿。“冷香下、携手多时(《莺声绕红楼》)”“有玉梅几束……暗香已远(《玉梅令》)”即清冷的幽香散入华丽的宴席,此为梅花的香气迷人。“日暮冥冥一见来,略比年轻时瘦[《卜算子(藓干石妨)》]”则是描写梅蕊瘦小。“此树婆娑一惘然,苔藓生春意(《卜算子》)”是写梅枝婆娑,枝生苔藓尽显春意。“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疏影》)”是写想象出环、月归来,化作了梅花的一缕幽魂,写的是梅花之魂。“高花未吐,暗香已远(《玉梅令》)”是写早梅,“十里梅花作雪飞(《莺声绕红楼》)”写的是落梅,“行过西泠有一枝(《卜算子·月上海云沈》)”写的是一枝梅,“云绿峨峨玉万枝、千树压,西湖寒碧(《卜算子》)”是写梅林。
(二)内拟花韵
姜夔词的另一书写类型则是内拟花韵。以《暗香》为例,此词看似咏梅实则怀人,思今念往。“算几番,梅花吹笛”,写出词人圆月下赏梅,通过“月”“梅”“笛”“人”和谐立体统一的艺术意境,体现词人对崇高的文学和审美思想情趣的追求与修养,以及崇高道德人格品质之追求。“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之句续写赏梅清兴。“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疏花”直接描绘梅花的疏淡,词人将梅与竹相连,以竹的雅洁衬托梅花。“香冷”则是对其气韵的描绘,通过移觉的手法恰好道出了梅香词体的风格特点。“翠樽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写词人与梅花都在怀念玉人。“翠樽、红萼”描写梅花色彩虽然明丽,但在凄冷的环境描写中却体现出另一种冷艳的凄美。再到“长记曾携手处,千枝压,西湖寒碧”,“压”为花多、雪大,千枝花被雪压住,雪压梅花的清影倒映在碧水中而清影满湖,“寒碧”与上片意境形成强烈呼应,使词意始终处在一种幽冷的环境氛围之中。
二、姜夔词梅花意象的特点
(一)写梅而不见梅
姜夔的梅花词,虽是描写梅花,整首词中几乎寻不到梅花或梅字的踪迹。实际却字字紧扣梅花落笔。[4]
如《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当时潭州盛产红梅,于是起句人、地、时打并而出,而“绕”字更将情思盘旋在湘皋边,徘徊不去,可谓炼字如金,并奠定了赋物皆写情的基调。“浸愁漪”是以梅花的倒影写情;“一春幽事”是以艳丽花事写私密深情;“香远茜裙归”是梅花再开如美人归来,“远”指花期未到;“花可可,梦依依”是花与人交会;结末直写啼血相思之情。全词即梅即人,情景一体,词笔熔炼至极。笔法上,上片就眼前之景说,下片忆往昔情人。姜夔也曾因一株红梅而深深触动了内心的一段情事,即年少时寓居合肥的那一段爱而不得的恋情。这首咏物词,全词皆从咏红梅入手,又何尝不是纯粹写梅,时梅时人,既咏梅又说人,人梅夹写,梅竹虚实交映,含蕴空灵,创造了一种沉郁的朦胧之美。因此,他所刻画的是虚拟之“梅魂”,又托意湘妃,以寓个人漂泊无归的无穷悲慨。
另如《夜行船》,同样也是不见一“梅”字,隐喻着词人观梅怀人的深厚情思。上片描绘了一幅绝美的荡舟赏梅图,数枝梅花斜展低垂,以“垂枝”和“生影”写梅,恰好体现了姜夔词“清空”的特色。下片用梅花的典故成篇,隐含怀人之怅惘。“花休道轻分付”是承接“诗人有句”语,表示要惜花,要梅花珍重芳华,与怀人之情互相映射,全词赋梅而不出一“梅”字,可见其讲究。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姜夔词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无一语道者。”[5]这说明了姜夔词最大的美学特点——“似花还是非花”。这达到了咏物词风格的美学最高思想境界。
(二)以梅为主的意象组合
姜夔的梅花词中的梅花意象与其他意象组合在一起,如梅与月、梅与雪组合。[6]梅与月组合在意象组合中占据一席之地。《卜算子》的八首咏梅词都是与圆月结合,描写月下之梅。前有林逋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昏”。后有姜夔的《暗香》中“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词句开头将现实拉回过去,意境不凡的月色下笛声悠悠。姜夔借鉴林逋之梅与月之境,将梅与月结合,稀疏的月影横斜在清浅的水中,清幽的梅花芬芳浮动月光之下,水边篱落的朦胧月色成了梅花的灵魂伴侣,夜色的朦胧下衬托出月夜梅花的素淡与高洁。词句“梅雪相见不见花,月影玲珑彻”中的梅与月的组合传达出的则是白梅与白雪浑然一体,在月色映照下,天地一片空灵澄澈。再如《山重小令赋潭州红梅》中“人绕湘皋月坠时……斜横花树小,浸愁漪”,梅与月之组合又向我们展现了不一样的月与梅的灵动画面,以景寄情,湘皋边月渐渐坠落,几支梅花横斜在江边,随风摇曳浸得涟漪波动,词人的愁苦之情扑面而来。词人每一落笔便自会有屈子行吟、憔悴江潭之余感。
梅与雪组合也有几许风味。如《一萼红》中“池面冰胶,墙腰雪老,云意还有沉沉”,《念奴娇》中“因觅孤山林处士,来踏梅根残雪……”此词句将梅根与残雪组合,道出了词人的万般无奈。词人回顾往昔窥探到了岁月流逝与人生苦短。历经沧桑,他只想像林逋那样仰卧岩石,观残梅落雪。《玉梅令》中:“疏雪片,散入溪南苑……有玉梅几树,背立怨东风。高花未吐,暗香已远……花长好,愿公更健。边揉春为酒,剪雪作新诗。”此词描绘梅开雪落,竹苑深静,借梅花的暗香已远来劝慰友人笑对病苦,祝友人像凌雪的梅花一样花开不败。
此类意象组合,营造出清冷境界,清淡典雅,使词风显得清刚劲瘦,因而使得姜夔词在宋代词坛显得独树一帜。
(三)复杂深刻的意象情韵
姜夔词中梅意象蕴涵着复杂深刻的思想情感,蕴含着愁苦感伤的情绪,有思人怀旧的友情和爱情、亡国之悲的家国情怀等复杂情感。[7]
如《探春慢》期盼好友归来,寄寓对好友的思念之情。“回首江南天欲慕,折寒香、倩谁传语”借用屈原折梅送友的典故来表明作者送别友人的深深情思。《浣溪沙》中“春点疏梅雨后知,剪灯心事峭寒时”,梅花在经过一场春雨的洗礼后,花蕊开得更加灿烂,化用了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思念和感激之盛情。
另外一首关于爱情的词《江梅引》:“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这首小词是词人感念久别合肥恋人作的词,词人曾经睹幽梅思人,梅开之际在合肥与恋人分别,如今再来看这盛开的梅花,思念之浓情油然而生,却最终只能在梦中携手。词人对合肥恋人的相思在梦中也是空欢喜一场,相思之苦令词人难挨。
再是家国情怀,《暗香》《疏影》这两首著名的咏梅词寄托了家国兴亡悲愤之情。《暗香》这首词上片的月下赏梅与下片的雪中赏梅统一在幽冷的环境氛围之中,今昔对比,以思人衬花,将咏梅与思人相互交融,用咏梅花来寄托怀人情思,抒发国家盛衰之感和怀人之思,字字句句透出一股幽韵冷香,令人寒彻心底。《疏影》这首词借用五个关于中国女性的传统典故,将作者自己内心强烈的家国情怀巧妙地融入典故中,巧妙地表达自己复杂的亡国心绪,惜梅、护梅是希望自己国家的女性永远能像梅花一样在极端寒冷的环境依然能够散发清香,表现了自己强烈的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同时亦具有讽刺调侃的意味。
三、姜夔词梅花意象艺术特征
(一)典精妙绝伦
张炎说:“词用最难,要体认主题,融化不涩。”而姜夔真正做到了这点。尤其在词创作技巧方面,他运用典故精妙绝伦,方法变化多样,明用和暗用巧妙结合,正用和反用相结合,精心选取典故。[8]
以《疏影》一词为例。“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翠禽:出自《类说》引《异人录》中的神话之典。“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则用昭君出塞的典故。“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则是借用杜甫的《咏怀古迹》一诗。“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是指借用诗句“寿阳公主梅花妆之典”。而“早于安排金屋”源自汉武帝“金屋藏娇”的典故。词境中梅花与罗浮山女神、杜甫笔下的佳人、出塞的昭君、着梅妆的寿阳公主和汉武帝金屋的阿娇的典故相缠绕,更显幽静、寂寞、凄冷,轻柔而缥缈。
另外还有“何逊而今见老,都忘却、春风词笔”,梁朝诗人何逊写过《咏梅诗》,作者是以何逊自笔,说他年事已日渐虚高,昔日的文采亦渐渐退减。“叹寄与路遥”词意谓寄赠梅花的人路途遥远。“折寒香,倩谁传语”两句暗用了南朝陆凯折梅赠予长安友人范晔的典故。
(二)描写手法灵活独到
姜夔词的梅意象的描写艺术手法多种多样而又生动灵活精巧独到。有一些为工笔白描。如“藓干石斜妨,玉蕊低赋”句中,姜夔描写了铺满着苔藓的老梅花枝干,被歪斜立着的岩石阻挡,洁白而又似清玉的花蕊,被低矮的老松枝覆盖着。另如“翦翦寒花小更垂”写出梅花枝条整齐轻盈,朵朵花蕊低垂。其次是运用比喻。有明喻,如“十里梅花作飞雪”以雪喻梅;而隐喻则如“倩唤谁,玉妃起舞”,“玉妃”暗指梅花,比喻工巧。例如“东风冷,香远茜裙归”句,以红裙仙女归去喻指红梅即将凋谢,以咏人而托物,比喻得极为精巧。再次也有一些拟人性的比喻手法,如“野梅弄眉抚”,写梅花装扮出美好的姿态,妩媚动人。“花休到轻分付”将梅花拟人化,意谓要以词咏梅寄怀,满怀厚望。另外,他的词还善于运用诸如色彩对比衬托、烘托画面气氛等多种表现手法。如《暗香》“翠尊易泣,红萼无言”中,通过“翠”与“红”这类艳字对比和上文中提到的如“月”“玉”“清”等素洁字对比,取得一种相得益彰的色彩效果。“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以竹枝映衬疏花,写其形貌姿色,以瑶席映衬冷香,写其高洁的品性。“路出古昌源,石瘦冰霜洁”,用岩石峻峭、冰霜洁白的优雅幽静环境来烘托梅香纯洁而高雅。
姜夔词声色描写、行动描写俱佳,反复向世人倾诉自己的无限情思,含蓄,蕴藉,深挚。
(三)炼字造语独辟蹊径
张炎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俏拔,质实则凝滞晦昧。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词源》卷下)”所谓清空,就是说词人用含蓄冲淡的抒情笔调,用雅致含蓄而又清新隽永的语言修辞手法,避实就虚,以貌取神,从而真正达到那样一种超逸、脱俗、空灵的人生艺术境界,以清空之妙笔写柔情的绮思,正是姜夔词别开生面之所在。姜夔在使用字词时,为了使其词作更加简练、生动、含蓄深刻,进行了极细致的推敲。[9]姜夔善于炼字主要体现在“冷”字的运用和虚字的使用上。
首先,姜夔善用冷笔来处理景与物,从而表达他孤独的心境与性格。如《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中“东风冷、香远茜裙归”,《莺声绕红楼》“十亩梅花作雪飞。冷香下,携手多时”,“春点疏梅雨后枝,翦灯心事峭寒时”等。在姜夔的梅花词中,几乎每一首都有与“冷”类似的字眼出现。可见词人对清冷色调的喜爱,然而这也表现了他内心深处的清冷孤寒。其实这是世俗尘嚣中孤独灵魂的折射,显示出不为人知的“高处不胜寒”的冷清。因而相较于其他咏梅词,更体现出姜夔之梅在野云孤飞中自成惘然婆娑之姿而曳其空寒。[10]
另外,姜夔善于炼字主要表现在对虚词的使用上。虚词在姜夔词中十分常见。张炎在其著作《张炎·虚字》中提到虚字的重要性。虚字不仅能使文字语言灵活转折,流走自如,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平铺直叙的不足。如《疏影》“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探春慢》中“甚日归来,梅花凌乱春夜”。姜夔虚词的合理搭配使句与句之间的转换更加自然流畅,也增加了句式的跌宕跳跃之美,使词语言更为灵动响亮。由于有了虚字的起承转合,在音节表达上给人一种谐婉而灵动之感。在思想内容安排上又能让人怀古又思今,产生无限遐想。
姜夔和梅花互为知音,在努力继承弘扬前人文化成果的基础之上,对中国梅花传统进行了深层次多角度的文化审美价值开拓,提升深化了两宋梅词家的艺术文化品格。形式不是目的,规范不是最终。文学终究是人学,诗词也是如此。
注释:
〔1〕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张宝利.姜夔梅词的文化品格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07-108.
〔3〕张炎,沈义父.词源注 乐府指迷笺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4〕罗玲云.化作此花幽独——浅析姜夔词中的梅花意象[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4):92-94.
〔5〕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6〕姜威.南宋江湖词意象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9.
〔7〕孙振涛.解读姜夔词中的“梅花”意象[J].集宁师专学报,2008(1):19-21.
〔8〕曹强.姜夔词的用典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17.
〔9〕李月玲.姜夔词研究:浅析姜夔词中的情感内涵及语言风格[D].杭州:浙江大学,2010.
〔10〕郭前.论唐宋梅花词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点[D].汕头:汕头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