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学研究视角下《安娜·卡列尼娜》与《牡丹亭》比较研究

2024-08-14 00:00:00王雨晴
雨露风 2024年6期

主题学是比较文学中涉及平行研究和形象研究两大领域的一种研究方法,重点分析的是不同作品对同一主题、题材的不同处理。《安娜·卡列尼娜》与《牡丹亭》是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两部作品里面都包含了爱情的母题,两部作品的主人公拥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但是最终的结局却大不相同,本文将从比较文学主题学的角度,分别从形象、题材、母题、情境几大方面对两部作品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分析两部作品女主人公不同结局背后的文化差异。

一、《安娜·卡列尼娜》和《牡丹亭》的可比性分析

曹顺庆教授在《比较文学概论》一书中指出:“主题学是对不同时空的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的相同的主题的比较,打破时空界限、融会各民族文化,找出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典型在不同民族作家笔下的不同表现。”《安娜·卡列尼娜》和《牡丹亭》这两部作品,都关注了女性的命运,各自都塑造了一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女性,两者之间的异同为从比较研究文学的主题学视角展开分析提供了可能。

(一)相似之处

首先是两个人的出身环境相同、性格相类似,两人都出身贵族,都年轻貌美、个性鲜明,品质高洁,都有对自由、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次,两人都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她们都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束缚,但是为了追求爱与自由,两人都是勇敢的,敢于冲破当时的封建礼教和家庭牢笼。

(二)不同之处

首先社会背景不同:《安娜·卡列尼娜》的背景是封建社会向新兴的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而《牡丹亭》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正被“存天理,灭人欲”的教条思想所统治的封建时代。其次情感经历不同,杜丽娘是江西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儿,自幼备受宠爱,还未婚配。安娜出身于贵族,父母双亡之后就在姑母的安排下嫁给了比自己年长二十多岁的卡列宁。一个还未经历婚姻、充满对爱情的向往,一个经历了失败的婚姻但仍然追求爱情。最后,两人的结局不同。安娜绝望自尽;杜丽娘复活,丈夫考取功名,两人奉旨成婚,亲人相认,是完美的大团圆结局。

二、从主题学的不同范畴探究《安娜·卡列尼娜》与《牡丹亭》的异同

(一)形象研究

安娜和杜丽娘是这两部作品的主人公,本文对于安娜和杜丽娘的形象研究将主要从外貌、性格、人生观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容貌描绘上,安娜与杜丽娘均被塑造成美丽的女性形象。在世界文学中,安娜的贵妇形象独树一帜,作者通过其他角色如渥伦斯基、陶丽、列文、吉娣等人的视角,展现了她令人神往的美貌。而杜丽娘的美则被汤显祖以含蓄而诗意的方式呈现,通过她游园时的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描绘,表现了她的自然天成之美。柳梦梅在发现杜丽娘的画像时,觉得杜丽娘清雅脱俗的形象仿佛仙女下凡,充分展示了她出众的容貌。

在性格特征上,杜丽娘的性格表现为沉稳内敛。在与柳梦梅相遇时,她常自称为妾,尊称柳梦梅为君,这与其成长的封建礼教环境密切相关,这种环境塑造了她的内向性格。然而,对爱情的渴望使她勇敢地突破传统束缚,展现出坚强的一面。相较之下,安娜的性格更为复杂且充满矛盾。起初,她对婚姻的态度是顺从而非反抗,若非沃伦斯基的出现,她或许愿作为一位官员的夫人,平淡地度过一生。然而,沃伦斯基激发了安娜对爱情和理想生活的追求,她因此作出了改变,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选择离开卡列宁,乃至放弃家庭。尽管如此,她在离开卡列宁后,仍常感到内疚,并曾请求卡列宁宽恕她。

在人生价值观方面,两人都是热爱生活、追求自由与美的人。她们都将爱情视为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杜丽娘对爱情至死不渝。杜丽娘身上体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而安娜在这方面则略显不足。杜丽娘有着强烈的婚姻自主意识,当杜宝将柳梦梅囚禁起来时,她敢于挑战父权,为柳梦梅洗脱冤屈。相比之下,安娜虽然面对姑母的安排只能默默接受,但后来在面对爱情时,她又能勇敢地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

(二)题材研究

两部作品都属于女性题材的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妇女问题,都展现了女性同现实的抗争,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安娜·卡列尼娜》是著名的女权主义书籍之一,“书中的安娜看透了社会、人间的虚伪,为了追求妇女自由平等、人格独立的生活而愤然反抗,虽然她最终离开了世界,但是她的精神却被彻底解放”[1]。《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的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的图景,安娜是一个充满矛盾而具有反抗意识的妇女形象。《牡丹亭》中的女性主题是女性意识的萌动所代表的人性的觉醒。“《牡丹亭》的伟大之处正是在于汤显祖能够正视女性的情欲问题,这在那个时代显得难能可贵。”[2]

(三)情境与母题研究

“母题潜在于作品之中,而情境则是作品的外在形式,可见,母题与情境实际上是一种依存关系,在每一个特定的情境之中,一定会蕴含着一个母题。”[3]

《安娜·卡列尼娜》和《牡丹亭》中都反映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两位主人公的处境有着相似之处。安娜被迫嫁给卡列宁,从此被困在家庭的琐碎之中,没有爱情的婚姻如同一潭死水,而杜丽娘作为没有出阁的少女,从小就被父母束缚在深院之中,她的婚姻同样受家长所安排。两位女性都是被父权所压制的,两人都是出于对于爱情的向往而与当时的社会进行着反抗,两人都在冲破当时的世俗观念。

在两部文学作品中,爱情主题占据了显著的地位。两位主角都在不懈地追寻着爱情,然而他们在爱情追求上的表现各有特点。安娜和杜丽娘起初关于爱情的观念都较为模糊,他们对爱情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对安娜而言,爱情即是生命的全部,她的占有欲同样强烈。在与渥伦斯基结合之后,她试图让渥伦斯基的生活完全围绕自己,并且不希望他与外界有任何接触。安娜对爱情的态度是自私的,她可以为了所谓的爱情放弃家庭与孩子,忽视所有的社会联系。在爱情中,她显得盲目而冲动,对情人渥伦斯基并未有深入的了解。渥伦斯基外表看似英俊,实则内心空虚,他与安娜的关系仅是由肉欲驱动。当最初的激情、虚荣和新鲜感消退之后,渥伦斯基将安娜那充满痴情的爱情视为追求社交和事业成功的负担。对他而言,爱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实现个人生命价值的一种方式。安娜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加上他们对爱情不同理解的共同作用,注定了这段爱情的失败。

与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故事不同,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则呈现出另一种风貌。他们的爱情是符合道德规范的,并非婚外情。在现代社会的人们看来,他们可谓是才子佳人的典范。与渥伦斯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柳梦梅是一个理想化的人物,他不仅是才华横溢的才子,更是守护爱情的勇士。自始至终,他都坚定地与杜丽娘站在一起,两人在人生观上达到了高度的一致,都是勇于挑战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在《闹宴》中,柳梦梅公然挑战杜老爷的权威,展现出他的反抗精神。在《硬拷》一场中,柳梦梅不畏权势,坚定地反驳杜宝对他们的指控,甚至在公堂上大胆地承认了他与杜丽娘的关系,用《雁儿落》这首诗无情地嘲讽了封建礼教和杜宝这样的封建卫道士。面对杜宝的严刑拷打,柳梦梅拒不认“奸盗”的罪名,与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直至闹至殿前,他依然自信满满。柳梦梅对抗强权、勇于挑战封建权势、誓死捍卫爱情的行为也增强了杜丽娘反抗的勇气,于是两人据理力争,最终在朝堂上赢得了皇帝的认可,实现了他们相爱相守的美好愿望,使这段经历了生死考验的奇妙爱情最终走向了幸福的归宿。

三、创作来源分析

(一)中外文学思想渊源与社会历史背景的深刻影响

《安娜·卡列尼娜》与《牡丹亭》两部作品都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两部作品孕育了安娜和杜丽娘两个同而不同、不同而同的形象。两部作品主人公的不同结局折射了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

《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19世纪70年代中期,当时俄国正处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统治之下,农奴制改革初步完成,农奴制的废除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俄国,但是残存的大量封建顽固势力仍然阻碍着俄国的发展,而新生的资本主义秩序刚刚建立又极不完善,《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作品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转变时期被创作出来的。当时,俄国的封建伦理道德正受到西方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恋爱自由思想的挑战,安娜作为一个情感丰富又有个性的女性,很难不受影响。安娜虽然身处于贵族阶级,但是其思想与当时的贵族阶级又不相同,这就决定了她必然受到排挤。“安娜与丈夫卡列宁的矛盾,表面上看是普通的婚姻矛盾,实质上却是个性解放与专制制度之间的矛盾。”[4]“《牡丹亭》创作于明代中后期,当时封建礼教对世人的约束越发严苛,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商品经济在这一时期逐渐鼎盛。市民阶级开始不断发展壮大,新的思想意识开始活跃,当时的一些思想家开始质疑程朱理学,汤显祖受到其影响提出了‘至情’说,以对抗主流之理学。”[5]

(二)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思想感情

俄国当时的社会背景对俄国的作家影响很大,托尔斯泰作为当时有知识的社会青年,深感使命的重大。在这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托尔斯泰首先注意的是家庭的变化和妇女的命运。在创作《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作品的时候,托尔斯泰正处于人生最矛盾迷茫的时期,他希望能够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能够消除人民的苦难。

关于写作《安娜·卡列尼娜》的目的,托尔斯泰曾表示,他想反映知识分子、贵族青年和大众的隔绝,特别是和农民的隔绝,所以,他创造了安娜这个角色。她在上流社会生活,挣扎于肉体欲望之中,是俄国贵族种种罪恶的一部分。但是安娜不同于那些充满罪恶的俄罗斯贵族,她与上流社会那些逢场作戏、虚伪的贵族不同,她的形象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充满罪恶的俄罗斯贵族。安娜唯一的罪恶在于抛弃了合法的家庭,可是合法的家庭却是囚禁安娜的桎梏。托尔斯泰所塑造的安娜是极为复杂的,这种复杂与托尔斯泰本人的宗教观脱离不了关系。安娜的悲剧在于她对家庭的背叛和社会道德的冲突,她的死亡在某种程度上符合宗教的逻辑,这反映了托尔斯泰强烈的宗教立场。在宗教思想和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双重影响下,安娜的挣扎与犹豫体现了社会的复杂性。托尔斯泰正是借助着安娜这一典型人物短暂的一生,反映了贵族阶层的虚伪和冷酷,同时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牡丹亭》创作于1598年,汤显祖创作《牡丹亭》更多是对于当时封建礼教进行批判,对于现实生活中人的真情实感的讴歌。汤显祖受到陆王心学的影响,反对程朱理学对于人性的束缚,《牡丹亭》设置的故事背景虽然是在宋朝,实则处处是对明朝社会环境的影射,《牡丹亭》借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个人天性的压制和社会环境对人的驯化,个人意志很难与整个社会风气相抗衡。于是汤显祖在创作《牡丹亭》时,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牡丹亭》用浪漫主义手法构建了一个“至情”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情大于理,于是感情可以超越生死的阻拦、跨越鬼神的障碍,也正是这样的世界才能冲破封建社会的桎梏,达到圆满团圆的结局。《牡丹亭》这部作品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而儒家文化思想强调“中庸之道”,这种观念反映到文艺作品当中去,就变成了一种中和之美。

四、结语

通过对两部作品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国家文化及历史背景对作家影响很大,也深刻地影响到了他们作品中人物的命运。汤显祖的《牡丹亭》里面的杜丽娘虽然是大团圆的结局,但是也有对封建礼教妥协的一面,而《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虽然结局凄惨,但是流露出作者对她的深切同情。两部作品都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两部作品都关注了女性的命运,反映了女性意识的觉醒,这在作者们的那个时代是非常可贵的。

作者简介:王雨晴(2000—),女,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影视美学。

注释:

〔1〕夏娇.基于女性主义角度对安娜·卡列尼娜的分析[J].唐山文学,2017(7):130-131.

〔2〕段奡卉.人文思想观照下的汤莎女性题材作品——《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9):180-181.

〔3〕武霞.主题学视阈下蒙古族民间童话与格林童话比较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4〕陈闽璐.女性叛逆意识及其悲剧根源——蘩漪与安娜比较研究[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2(3):97-102.

〔5〕宁薇.从杜丽娘与安娜·卡列尼娜看中俄民族文化精神异同[J].理论月刊,2008(9):13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