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步设计 精准突破

2024-08-13 00:00:00赵昌明张琦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4年8期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对三角形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三角形的概念,会画三角形的高;教学难点是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及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为突破教学重难点,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创设情境,唤醒认知。教学伊始,笔者让学生回顾已学的平面图形。学生答出“正方形、长方形”后,笔者呈现电线杆、交通信号牌、自行车、衣架、篮球架等图片,让学生进行“识别图形”的闯关游戏,找出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藏着什么图形。学生答出“三角形”后,笔者让学生用手指一指图中的三角形。这样用情境唤起学生对三角形形状的回忆,让他们体会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在“合作交流,摆画图形”环节,笔者请学生分组用小棒摆成一个三角形,并把它画下来,同时想一想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学生展示各自画的三角形后,一名学生指出三角形都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这时,笔者画出了“ ”反例图形,让学生辨析得出: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并非全是三角形,只有“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图形才叫三角形”。

学生了解三角形的边、角、顶点和表示方法后,进入“自主学习,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环节。笔者先出示课件,让学生指出画中的两座房子(房子整体呈三角形)哪一座是长颈鹿的家,哪一座是山羊的家。学生说高房子是长颈鹿的家,矮房子是山羊的家。笔者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上台指一指房子的高,思考如何量出房子的高。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第58页“高”和“底边”的内容。接着,笔者在黑板上演示画一般的三角形的高,边画边板书(①定顶点,②找对边,③作垂线,④标符号),并用课件演示三条高的画法,引导学生学习画三角形高的方法。然后,学生4人一组分别画出笔者分发的图片中不同形态的三角形底边的高。最后,全班展示、交流画的成果。这样,学生认识并理解了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较好地突破了学习难点。

拓展延伸,迁移运用。在拓展延伸环节,笔者用课件出示“①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②自行车车架运用了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 );③三角形有一条高、一条底( )”,让学生判断正误。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判断第①题错误、第②题正确、第③题错误,原因分别是:只有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图形才叫三角形;自行车车架运用三角形稳定性原理保持稳固;三角形有三条高、三条底。这样,笔者通过设计基本题使学生巩固新知、运用新知、拓展新知,又通过及时探讨练习中生成的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灵活运用知识中提高观察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接近尾声,笔者设计了“巧修木凳”的生活情境:这条凳子的一条腿坏了,坐上去摇摇晃晃,你们有什么简单的办法让它不晃动?学生发现:损坏的那条腿如果能与相邻的边形成一个三角形,凳子就稳定了。随后,笔者让几名学生上台示意操作方法。学生讨论得出了多种形成三角形的方法,即用木条与损坏的凳子腿及任意相邻的边构建三角形,可使凳子不再摇晃。最后,笔者请一名学生坐在修好的木凳上体验,学生发现木凳真的不再晃动了。这样,笔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运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