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落实“教-学-评”一体化

2024-08-13 00:00:00李友望李瑶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4年8期

“教-学-评”一体化的核心思想是将教学和评价紧密结合,使评价成为教学的一部分,使教学成为评价的依据和支撑。《周亚夫军细柳》是统编版语文八年级教材中的课文。教学重点是疏通文意,展开思辨性阅读,理解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把握“真将军”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的写人技巧。教学难点是借助历史人物事件,感悟“细柳营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笔者以本课教学设计为例,探析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的具体路径。

一、明确教学目标,找准探究方向

确定目标是教学的基础环节,旨在为学生学习提供明确方向,提出具体要求。

首先,分析学情,找准单元设计的逻辑起点。学情分析是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古文学习能力,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也有一定的认知,但对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的关联认识不深,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对作者情感的深入挖掘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文字赏析流于表层。基于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本课文章特点,从认知提升、情感塑造和审美发展出发,有针对性地设定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次,研究课程标准要求,明晰课程教学目标。这篇课文是文言文,课程标准对课文教学的目标定位如下:一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含义;二是学习传记类文学作品,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及其表现手法;三是诵读古文,提高审美情趣,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综合学情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单元内容及课文内容,笔者确定了如下四方面的教学目标:一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掌握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人物描写方法,以及通过对比、衬托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二是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人物形象,认识周亚夫恪尽职守精神的现实意义;三是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注重文本理解与实际生活运用相结合,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四是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熟悉课文中的揖礼、拜礼、轼车礼等的行礼方式,了解礼仪背后的文化。

二、落实教学环节,引导有序探究

1.自学思考,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伊始,笔者创设问题情境:“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充满豪气的文章——《周亚夫军细柳》。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那么周亚夫将军的性格怎样,命运如何呢?让我们到文章中一探究竟。”学生自主学习后,将课文主要内容概括为:为防匈奴来袭,天子劳军巡查,发现细柳营周亚夫将军的做法高于他人。

2.合作交流,发现人物刻画方法

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如下任务。①三座军营对稳固汉朝统治意义重大,汉文帝决定亲自慰问,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用图表呈现汉文帝对三座军营守卫将军的评价。②本文除了写细柳营,还写了棘门军营和霸上军营,从写法上看,作者为什么这样写?③本文多处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请大家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你对真将军的理解(用“从……可见……”的句式表达)。学生绘制表格后,发现汉文帝对其他两处军营的评价是“若儿戏耳”,对其将领的评价是“其将固可袭而虏”,对细柳营的评价则是“可得而犯邪”,对守卫细柳营的周亚夫将军的评价是“此真将军也”。学生还分析出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用棘门、霸上的“可袭可虏”反衬细柳营的不可侵犯、周亚夫是真将军。

3.互动展示,感受人物光辉形象

互动展示环节,笔者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围绕“为什么说周亚夫是真将军”进行调研和策划,之后通过展示汇报的形式回答问题、分享观点,进一步感受人物的光辉形象。学习结束后,有的学生从整个细柳营训练有素、军士严阵以待、随时防备敌人进攻看出周亚夫治军有方;有的学生从天子在亲历细柳营的接待之后领略到军营的紧张气氛,从将军的一言九鼎、令行禁止、言出必行等侧面描写中感受到周亚夫刚正不阿、恪尽职守的将军本色。

三、发挥评价功能,促进知识迁移

评价既是提供有效反馈和指导的学习形式,又是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手段。

检测评价环节,笔者设计了“大家猜猜看,周亚夫这种性格会成就怎样的命运呢?”“从周亚夫的性格悲剧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人生启示?”两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维水平,并为学生提供反馈和指导。针对问题一,有的学生推测周亚夫被皇帝派出去打仗,最终战死疆场;有的学生预计周亚夫会带领细柳军驰骋疆场、大战匈奴、功成名就、建功立业;还有的学生预测周亚夫先是升官发财,后可能遇到其他皇帝,经历坎坷后入狱。此时,笔者引导:“课文所讲的那场与匈奴的大战并没有打起来,但在随后的七王之乱中,周亚夫带领军队击败五倍于己的叛军,最后做了宰相,这完全应验了相师许负说的话‘君后三岁而侯’。”针对问题二,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谈到从周亚夫的性格悲剧中获得的启示——周亚夫为人过于刚直不阿,不懂变通,锋芒太露,容易得罪人,所以我们做人做事还是要讲究策略和方法。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获得了有益的人生启迪。

本节课的终结性评价目标是梳理文章结构,再次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思考描绘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具体方法,形成自己独特又富有创意的见解。基于此,在教学接近尾声时,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①如果让你们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写生活中你所熟知的人物,你会怎样谋篇布局呢?课下请你撷取两个有关联的生活片段,运用这种方法刻画自己熟知的人物,看谁写得最生动。②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从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中,你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教师开展过程性评价时可以采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共评的方式,充分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方式、表达予以鼓励,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师也可以通过小测验、作业、报告、演讲、项目实践等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他们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并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