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与微课交互融合教学探析

2024-08-13 00:00:00刘进柯春花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4年8期

导学案与微课交互融合教学分为课前预习掌握基础知识、课中学习突破疑难问题和课后巩固拓展提升三个阶段。课前,教师分析学情和教学内容,制作导学案和微课,学生自主预习教材,学习微课内容,完成导学案,提出疑难问题。课中,教师搜集学生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组织小组学习,进行知识讲解、答疑和小结,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小组交流讨论,展示学习成果,解决疑难问题。课后,教师布置作业、跟踪答疑、评价教学效果、总结与反思教学,学生完成作业、复习微课,反思学习收获,并进行知识拓展。笔者以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水循环》为例,阐释导学案与微课交互融合教学的策略。

一、课前:研制教学目标,制作导学资源

本节内容的学习主要是为后面学习海水的性质、海水的运动等打下理论基础,教材编排一是以水循环示意图为依托,突出水循环的概念、过程、环节及类型;二是以水循环原理为依托,突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课程标准对本节知识点的要求为“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此前,学生已经通过学习“地球上的大气”等内容,具备了绘制简单示意图的能力,因此构建水循环示意图的难度不大。

依据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及学情分析,笔者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①区域认知方面,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出家乡的水参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②综合思维方面,运用水循环原理与地理建模思维,综合分析城市内涝的成因;③人地协调观方面,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培养人地协调发展观;④地理实践力方面,通过研学活动,了解家乡所在城市雨水设施建设如何体现海绵城市理念。

课前,笔者运用Camtasia 9软件录制水循环的微课。微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水循环的概念、环节、类型、意义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微课中还设置了互动环节,如小测验、思考题等。笔者将微课视频生成二维码并上传网络平台,学生借助移动设备在线学习,通过发弹幕、评论区留言等方式与其他学生和教师实时互动,或提出问题,或分享学习心得,教师根据反馈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解答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必备知识。

二、课中:创设主题情境,开展深度探究

教师在课中创设主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互学和教师助学中逐一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水循环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情境导入环节的学习主题是“探恩施之水——知水循环知识”(板书)。笔者播放《清江恋歌》MV,让学生从水循环环节的角度思考恩施清江水是从哪里来的,最终归属地是哪里。学生先根据课前掌握的教材内容和微课内容绘制水循环示意图,标注水循环环节、类型,再上台展示、交流学习成果,并说出恩施之水所属的水循环类型及主要环节。

学生汇报内容如下: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和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在各水体之间连续不断地变化;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水循环可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如图1)。学生通过分析,发现恩施之水所属的水循环类型为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参与的水循环环节有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和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情境扩展环节的学习主题是“析恩施之涝——思人地关系”(板书)。笔者创设如下问题情境:“2020年7月17日,暴雨袭击恩施市全城,市内多处道路严重积水,城区遭遇严重内涝,导致公交车、火车停运,当地网友纷纷在朋友圈晒‘看海照’和‘等船图’,引来众多网民围观。请你运用水循环原理与地理建模思维,分析造成恩施市城区内涝的原因。”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后,分析得出造成恩施市城区内涝的主要原因是夏季降水多且多暴雨,来水量大;城市化导致的雨水下渗困难以及排水管网不完善、城区地势低洼等造成排水不畅;河、湖、湿地面积小,蓄水能力弱;等等。

情境深化环节的学习主题是“解恩施之困——建生态海绵体”(板书)。课堂上,笔者引导:“为治理城市内涝,我们可以尝试建设‘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如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水时将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提高城镇生态系统功能,减少城镇洪涝灾害的发生。建设海绵城市关键在于不断扩大城市‘海绵体’(河、湖、池塘等水系及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城市配套设施)的规模并提升城市‘海绵体’质量。” 课前,学生已从道路/停车场、广场/操场、绿地/水体、校园建筑等观察点对校园“海绵体”建设现状及改进措施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基于“尺度思想”迁移运用校园“海绵体”改进措施,提出恩施市海绵城市建设的行动方案:道路/停车场采用有孔路缘石透水铺装,设置生态停车位,周边建绿地;广场/小区地面铺设透水地面,建网状线性缝隙式排水沟;绿地/水体方面,整治河道、修建调蓄湖以增加调蓄能力,建设雨水花园或生态植草沟等城市海绵体;建筑方面,加盖绿色屋顶,进行雨水管网改造、雨污分流、屋顶雨水储存净化处理等。

因此,课中教师以导学案中的情境为依托,以研究情境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互动、质疑解惑、小组竞赛等学习方式,在情境问题链引领下主动学习、运用水循环原理,提升观察、分析、理解和归纳的能力。随后,教师统整“水循环微课”和“恩施的‘水’”两部分的板书内容,构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如图2)。

该思维导图将复杂的教学内容用明晰的逻辑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建构树状知识体系。

三、课后:巩固强化知识,研学应用知识

为强化知识巩固与应用,笔者设计了“调查恩施市某小区雨水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设计改造方案”的课后研学活动。研学前,笔者从调查对象选择、调查内容与目标要求、资料收集方式、调查安全注意事项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研学时,学生结合研学课程活动方案及所学地理知识,深入调查该小区的雨水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讨海绵城市改造方案。研学后,学生通过调查报告呈现城市建设中小区水循环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海绵城市改造方案。改造方案的核心内容如下:①针对雨水资源浪费的问题,提出蓄水方案,即增加雨水收集设施,注重雨水收集与利用;②针对绿地排水功能差(滞水)的问题,提出将局部的绿地改造成下凹式绿地,改变由绿地到道路的排水方式;③针对地面积水的问题,提出使用透水材料铺装地面,设置生态停车位,打造绿地景观;④针对排水系统亟待完善的问题,提出统筹小区排水设施布局,修理下水口及排水沟。

互动链接

喀斯特地貌是恩施地区比较常见的地貌。在教学该微专题时,我首先讲解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和地上、地下典型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然后展示腾龙洞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壮观的地下景观。源于生活的案例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课堂氛围活跃,但巩固训练中学生出现不明白不同地貌形成过程、不清楚答题要点等问题,特别是不同局部地下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仅有少数学生理解。

能否利用微课补充相关知识和一些特殊地貌形成过程的情境?我设计了喀斯特地貌微视频。视频中除引用不同时期喀斯特地貌的精美图片,还增加了喀斯特地貌中的石钟乳、石笋、石柱、溶洞和“天生桥”等形成过程的动画。学生观看后对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时间顺序和形成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随后,我引导学生总结不同典型喀斯特景观的形成过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杨春燕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级中学

互动链接

地理教材中的实践任务与案例分析构成了地理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而微课视频有丰富的背景信息和生动的表现形式,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他们深入探索。

在“洋流的形成”教学中,我通过“洋流的形成”微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跟随语音和流动的箭头逐步解析了洋流的生成。初期,学生跟进步伐轻松,但随着箭头增多,部分学生的思维渐渐跟不上了,我及时通过暂停或回看等方式控制视频播放进程,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视频内容。看完视频,学生对洋流的形成有了初步认识。这为后续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杨坤

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

你见过这样的高三地理复习教学形式吗?学生放假期间带上手机到户外拍照、录制视频,完成地理实践作业;老师与学生视频连线,对学生进行远程指导……这就是具身视域下立足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新型地理复习教学形式。

在学校开展的“骨干教师大单元教学暨数字化教研示范”活动中,我设计了大单元教学理念下的地理微专题课程,引导学生开展具身视域下立足乡土地理教学资源的微专题课程“产业区位选择”的学习。课程实施分课前具身预习、课中情境导学、课后实践运用三个阶段。课前具身预习阶段,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调研,并通过微信获取我的指导。在枫香坡茶叶种植调研中,欧阳铮同学借助微信与我视频对话,讨论“枫香坡云雾天气较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对茶叶生长有什么作用?”等问题。因为有了扎实的具身实践做基础,课中交流时,他们表现得从容、自信。在实践应用阶段,不少学生把推介恩施名茶的活动视频分享到班级群,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对“产业区位选择”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知。

柯春花

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