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理念下微专题教学策略

2024-08-13 00:00:00谭明鄂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4年8期

在大单元教学理念指导下,设计聚焦某个大主题(大任务)的系列微专题教学时,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和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据拟定大主题(大任务),并在大主题(大任务)统筹下整合教材资源,根据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设计梯次递进的系列微专题。笔者聚焦“沙丘”大主题,系统整合中图版(2019)必修Ⅰ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一节《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和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Ⅰ第二章第一节《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的内容,设计了“①沙丘的形态,②沙丘形成机制,③沙丘的危害,④沙丘治理与开发,⑤非地带性沙丘”系列微专题课程。受限于篇幅,笔者以“新月形沙丘”为切入点,阐释微专题2“沙丘形成机制”的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具身认知

课前,笔者提供自主编制的“沙丘形成机制”微专题预习资源,包括CCTV10科教频道的《风吹大漠》中讲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视频片段二维码、预习检测卷二维码和预习反馈表二维码,学生扫描二维码,先通过微视频等学习资源初步了解新月形沙丘的相关知识,再完成预习检测卷和预习反馈表。教师通过预习检测卷和预习反馈表等了解学生自学情况与效果,为后续课堂教学提供依据。如笔者通过学生提交的检测卷和反馈表,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新月形沙丘的主要成因及沙子来源,但无法根据新月形沙丘的剖面图绘制其外力作用的主要方向、无法解释新月形沙丘大部分出现在沙漠边缘地带的原因。这成为后续教学的基点。

二、课中溯源拆解,构建模型

“溯源拆解,构建模型”是将一个复杂主题或任务拆分成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子主题或子任务,并采用要素溯源方式构建直观、易懂、可迁移的体系化知识模型。在课中学习阶段,首先,笔者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形成新月形沙丘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学生结合课前学习成果归纳出“物源、动力、堆积”三个基本条件。然后,笔者追问“是本地物源还是异地物源,是外力输送还是就地起沙,是动力减弱沉降还是输送受阻堆积”等问题,引导学生用要素溯源法把三个基本条件分成“本地沙源、外地输沙、风力方向、风力大小、动力减弱与堆积空间”6个子条件。最后,笔者引导学生进一步溯源,探究6个子条件形成原因,并利用小组交流展示、教师点评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和构建可视化的“沙丘形成机制”微专题知识模型(如图1)。

该知识模型让学生对沙丘形成机制的三个基本条件及6个子条件有了清晰的认识。

三、课后迁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笔者设计拓展研究等活动,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设计的“迁移运用”研究活动有两个:一是在同一知识体系内迁移运用“沙丘形成机制”知识模型;二是在不同知识体系中迁移运用“沙丘形成机制”知识模型。

学生在探究学习“鄱阳湖沙岭沙山”时,迁移运用“沙丘形成机制”知识模型,分析得出完整的“鄱阳湖沙岭沙山”形成条件与形成过程:鄱阳湖水系枯水期水位下降,河流、坡面径流携带泥沙及河床、湖滩裸露的泥沙(物质条件),经冬季盛行风偏东风的搬运作用(动力条件),河流及湖泊裸露泥沙大致由东向西移动,遇西岸山丘及植被阻挡,风力减弱(堆积条件),在山丘附近堆积成沙岭沙山。

学生在探究学习“四川黄龙景区钙化池”时,迁移运用“沙丘形成机制”知识模型,推理得出黄龙钙化池的形成条件与形成过程:四川黄龙古地理环境为海洋,大量石灰岩在此沉积(物质条件);后因地壳运动隆起成陆地,含有CO2的水沿裂隙渗入岩石中,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动力条件);含有碳酸氢钙的地下水通过泉眼、岩石裂隙流出或渗透出地表,遇到地面凸型物体阻碍,CO2大量逸出形成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沉积条件),并以障碍物为主体形成固体钙质堤坎,拦水成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