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视角下文言文阅读策略

2024-08-13 00:00:00邹文萱黄芳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4年8期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通常语言简练、内容易懂。学习短小精悍的文言文是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笔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文言文教学,着重以朗读为手段促进学生理解文言文之美,品悟文言文内涵,同时引导学生将文言文学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写作、演讲等形式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彰显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成果。

一、读中赏,感知文言文之美

文言文表达形式多样,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深长。阅读文言文要先从字、词入手。教学之初,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字音,重点关注多音字读音。

《学弈》中“虽与之俱学”和“为是其智弗若与?”两句中都有“与”字,学生朗读时往往把握不准字音。笔者对学生进行了如下指导:结合对文本内容的初步感知和现代汉语中“与”的意思,推测出第一个“与”是“和”的意思,应读三声;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字义,判断出第二个“与”是语气词,应读二声。学生明确字音后,笔者引导学生拓展运用辨析字音的方法,解决文本中“专心致志、鸿鹄、援弓缴”等难读词句的读音和意思。学生通过参考课下注释、查阅参考书、观察课文插图等方式明确这三个词句的意思。最后,笔者组织学生同桌合作学习,互相读句子,检查读音,纠正错误读音。

如何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呢?笔者先播放微课视频,帮助学生正确断句,并理解断句缘由。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由朗读、同桌比赛读、小组竞争读、男女生对读,从结结巴巴到朗朗上口,他们越读越好,逐渐读出了文言文的节奏美,让朗读有了韵味。同时,学生直观感知到文言文短小精悍的特点。

以上教学,从读准字音到读通句子,学生初步解决了文言文阅读障碍,逐步感受到文言文的简洁美、音韵美。

二、读中悟,理解文言文内涵

1.抓住关键字“之”,理解文意

插图和注释是学生理解文意的重要工具,文中多次出现“之”且意思不完全相同,这给学生理解文意带来困难。基于此,笔者抓住“之”这个关键字,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和注释,推断“之”的不同含义,进而疏通文意。如:“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中的“之”,笔者引导学生串联词义推测“之”表示“的”;“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中的“之”,笔者引导学生结合句意推测“之”的意思是“……的教诲”;“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中的“之”,笔者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测前一个“之”指“弈秋的教诲”,后一个“之”代指“鸿鹄”;“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中的“之”,笔者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两个“之”都代指专心致志者。如此,学生充分理解了这些句子,也就自然而然地读懂了全文内容。

2.结合想象,理解文意

本环节,笔者先借助课文插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文中“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的相关内容,想象二人日常学棋的不同表现,进而把目光聚焦到专心致志者身上。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其专心致志:笔者说“当小鸟在树上唱着婉转的歌时——”,学生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笔者说“当小贩在窗外热情地叫卖时——”,学生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笔者说“当孩子们在门外尽情嬉戏时——”,学生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然后,笔者引导学生对比专心致志者的行为与三心二意者的行为,学生感受到两人对待学棋的不同态度,明确了不同的学习态度会收获不同的学习结果。再次,笔者引导学生抓住“非然也”明确两人的智力水平相近,三心二意者学不好的原因是不够专心而非不够聪明。最后,笔者让学生说一说这个故事所传达的道理。通过交流,学生理解了“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的道理。

3.配乐朗读,深化文意理解

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情,读出文言文的意韵,是重要的教学目标。笔者结合这篇文言文故事性强的特点,引导学生分角色扮演文中的三个人物进行“演读”,并提醒学生表演时注意表情、动作和语气。要想演得好,学生就要研读文本,揣摩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就要在朗读过程中加入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并通过声音和肢体语言诠释这种理解,使文章主旨呼之欲出。例如,学生基于对文中三心二意者形象的理解,揣摩人物在“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时的心理,进而在演读时通过好奇的表情、左顾右盼寻找鸿鹄的动作和夸张、惊疑的语气,读出了这个人物学棋时不专心的状态,与演读专心致志者学棋状态学生的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拓展阅读,体认文言文所承载的文化

教学《学弈》,教师不仅要关注文言文语意的理解,还要深入挖掘文本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围棋的规则、围棋的发展史等,向学生渗透围棋的文化内涵。

具体来说,课前,笔者通过《趣味围棋》小视频,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围棋文化;通过组织“围棋知识我了解”知识竞赛,拓展学生对围棋的认识。课中,笔者呈现同样描写围棋的文本《围棋赋》,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学弈》和《围棋赋》,寻找两个文本在表达方式、主题思想等方面的异同。学生发现:《围棋赋》着重谈围棋搏杀之理,在围棋的进退、攻防战术等方面提出系统的见解,把儒家谨慎而又积极进取的精神融入兵家思想中,体现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并且全赋采用骚体形式,用“兮”字结尾,前后是对称的四字句,极具体势之美;《学奕》以故事入手,侧重讲述学习围棋过程中应专心的道理。学生还发现:虽然两个文本的表达方式和主题思想都不同,但都以围棋为载体表达作者的价值取向。此外,笔者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了一场班级围棋比赛。在分组对抗的切身体验中,学生加深了对围棋文化的认知,体悟到对弈过程所体现的取舍的智慧和大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