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种植小切口 学科融合大视野

2024-08-13 00:00:00向萍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4年8期

为促进学科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黄石市墨斗山学校基于自主创建的“快乐农场”劳动实践基地,立足绿色种植小切口,整合劳动教育资源,创新劳动教育形式,统筹设计了一系列劳动跨学科学习活动,完善了学校劳动校本课程体系。

一、发挥数学才能,自主设计种植方案

小学阶段的很多数学知识源于生产劳动,这些数学知识可以指导劳动实践。基于此,学校在校园多处边角位置规划了种植劳动实践用地,并向全校学生征集种植规划方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地块丈量与分配、选择植物、购买种子等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劳动体验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一阶段,基于整体用地面积的年级初步分配情况,五年级各班数学教师分别带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快乐农场”开展实地测量活动,以解决各年级用地平均分配到各班级的问题。每个班级分别开展测量活动,得出的数据汇总后交给各年级组长,用于各班级地块分配的最终决策。以一个班的测量活动为例。各小组学生先来到各自负责的地块,讨论需要测量的长度、角度等数据,然后利用卷尺、量角器等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这样的实践过程强化了学生对厘米、分米、米等长度单位和1厘米、1分米、1米等单位长度实际意义的理解,帮助学生积累了测量长度、角度的数学活动经验。

第二阶段,学生回到教室,小组合作画出所测量地块的图纸,并通过计算尽量做到将地块平均分配给各班级。种植劳动实践用地是零散分布的,地块的形状具有多样性,有的小组负责的地块接近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规则图形,比较容易测量和计算,有的小组负责的地块是不规则图形,需要通过切割与移补等方法、利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实现地块面积的均分。同时,均分过程涉及地块的完整性问题,为方便种植和管理,学生需要统筹规划,做出最优决策。教师在这个阶段重点巡视、指导各小组活动。

第三阶段,各小组展示、汇报各自的探究结果,教师重点引导学生交流正确计算面积、合理均分面积的方法。

第四阶段,在地块和经费分配到位后,各班级班主任带领学生规划要种植的植物种类,并购买种子、肥料等。规划过程不是随意为之,也不是完全根据学生的喜好确定,而是要运用数学知识做出合理决策。比如,学生需要参考多种植物播种的行距和株距等资料,根据班级地块面积,计算备选植物的播种量,最终确定种植哪些植物、每种种植多少,以确保植物生长得好。在确定要购买的种子数量时,教师引导学生综合考虑根据地块面积测算的理论上合适的种子数量和发芽率、损耗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醒学生考虑后期肥料的用量,以及收获成果的经济价值测算等问题。例如,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选定的植物种类,在网上找到多家出售相应的植物种子、肥料等的店铺,根据店铺列出的种子价格和所需种子的数量,计算得出最经济的店铺。这样,前期的筹备工作就完成了。

二、运用生物学知识,探索植物生长奥秘

学校引导生物学教师利用“快乐农场”将生物学教学与劳动教学有机结合,充分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科学思维。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种子发芽率的测算、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等,是生物学的重要学习内容。将“快乐农场”作为学生探究以上生物学内容的实践场所,有利于学生获得真实的学习体验,更好地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和劳动技能。这样的多学科融合学习既能增强生物学学习的实践性,又能赋予劳动实践以科学指导。

劳动实践中,学生要解决哪些具体的生物学问题呢?生物学教材明确“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教师可由此确定“‘一定的水分’是多少?不同种子需要的水分一样多吗?”等适合在劳动实践中探究的问题。学生通过长期的知识学习和劳动实践,知道了“一定”的含义,明确了不同种子需要的水分多少不一样,如葵花籽因为果皮比较坚硬,需要浸种,让种子提前吸收足够的水分,而有些花卉如波斯菊、孔雀草、格桑花等的种子直接播种到地里,浇足水即可,并且浇水的频率不能太高;有些蔬菜种子需要提前在育苗盘中育苗后再一棵一棵地种植到土壤中。除了水分,种子萌发还需要适宜的温度。学生发现,播种下去的种子,有的因为播种时节太早,发芽率不高;有的在适宜的时节播种,发芽率较高。学生还发现,在种子萌发初期,一些同学一有空就去为种子浇水,可是他们播撒的种子发芽率反而不高。经过分析,学生根据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推断种子发芽率之所以不高,是因为过多的水分挤走了土壤空隙间的空气。

种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真实的劳动生活、切实的劳动体验让学生回归大自然,积极主动地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分析植物的长势,并通过查找资料、对照实验等探索不同植物的适宜生长环境、所需营养等。这样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松土、播种、浇水、除草、施肥等劳动技能,还深入理解和运用了相关生物学知识。

三、浸润美育元素,优化劳动成果作品

学校基于“快乐农场”种植劳动实际,从发现美、描绘美、创造美三个维度融入美术学科内容,引导学生在多学科融合学习活动中增强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感悟劳动美与艺术美融合的魅力。

发现美。在“快乐农场”种植活动过程中,信息科技教师结合学生爱好摄影的兴趣点,开展了“我与绿植同成长”主题摄影活动,引导学生将劳动的美定格在照片中。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摄影器材,了解摄影器材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构图技巧和拍摄技巧,在“快乐农场”尝试拍出有一定艺术效果的照片。最后,教师组织学生挑选自己拍摄的优质照片,经过艺术加工形成精美的影像作品,并开展作品展评活动,引导学生在欣赏、交流中初步学习赏析摄影作品的方法。

描绘美。“快乐农场”既是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窗口,又是学生学习绘画的实践场所。种植活动过程中,美术教师把学生带到现场,引导学生用喜欢的绘画方式和技法表现黄瓜的翠绿、茄子的亮紫、辣椒的火红等,用画作或凸显丰收的喜悦,或描绘劳动的艰辛。这样做丰富了美术学习素材,拓展了美术学习场域,让学生在用绘画表现美好自然、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享受到绘画乐趣。

创造美。“快乐农场”的植物尤其是花卉类植物美化了校园,也美化了学生的心灵。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意识,学校开设了“插花艺术”劳动课程,将劳动实践和美术造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了解插花的常用花材、花器和工具,学习根据主题、构图、色彩、选材等构造美观的花束造型,并借此表达一种思想,传递一种情感。在合适的时节,学生把亲手种植的花卉带进教室,设计制作插花作品,体验劳动创造美的过程,提升审美能力,收获劳动价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