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强调数字化赋能教学质量提升。黄石市墨斗山学校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利用信息技术及其所承载的信息资源、信息方法赋能课堂教学,以提升学生学习效能。学校引导教师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及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探究提供丰富资源和更大空间,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促进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一、聚焦学习资源整合,增强学习体验感
教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学习资源,有利于丰富学习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
教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时,为了引导学生走进化学,笔者基于教材内容,整合相关的电影片段、纪录片片段、其他文字资料等学习资源,设计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演示日常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典型事例。如纪录片《我们需要化学》第一集介绍了衣、食、住、行方面与化学有关的物质等。学生通过视听方式对化学的研究对象、应用价值等形成初步感知,产生了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化学的发展历程,明确化学的概念,笔者结合教材内容和网络资源设计制作了flash动画,以“火—孔雀石—陶瓷—铜器—铁器—纸—火药—酒—染料”为线索,生动呈现化学的发展轨迹和研究成就。视觉、听觉的双重刺激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配乐、解说的有机融入使学生“触景生情”,加深了学习印象。这样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学习资源,不仅使静态的教材内容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呈现出来,改变了学生接收信息的方式,强化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感,还融入了其他学习资源,扩大了课堂的信息容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深刻体会到化学与社会发展及人类进步的密切关系。
二、聚焦信息素养培养,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除了教材和网络资源,生活中还有很多文化、教育场馆可以成为化学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和相关实践基地等。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这些场馆展开主题学习、进行自主探究,有利于拓展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丰富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收集、整理、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达到提升信息素养、增强学习能力的育人目标。
以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教学为例。教学“空气的污染和保护”前,为让学生自主学习空气污染的类型、产生原因及危害,初步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笔者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到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到本地环保局调研等学习途径,学会收集有代表性的文本资料、图片资料,获取有效、可信的访谈资料等,并指导学生整合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了解到工厂排放废气、汽车排放尾气、燃放烟花爆竹等都会污染空气,并掌握了本地相关废气排放量等信息,从而认识到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了严重危害。这样学习,学生不仅了解到空气污染与保护的真实信息,促进了相关知识的理解,还涵养了热爱自然、守护家乡美好环境的情感,增强了环保意识。学生课前掌握的信息成为他们后续深入探讨空气污染与保护问题的基础,让课堂交流更有深度。
三、聚焦学习情境创设,引领深度探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有助于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在真实问题情境驱动下通过主动探索和实践内化知识,发展学科思维。
教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笔者没有直接介绍金属生锈的原理、防锈的一般方法等教材内容,而是将学生一周前按照笔者要求准备的作品(分别放在无水有空气、有水无空气、有水有空气的环境中一周的铁钉)通过投影呈现出来。学生观察发现:有水有空气的环境下,铁钉有明显的锈迹;无水有空气和有水无空气的环境下,铁钉都没有明显的锈迹。据此,笔者引导学生探究得出“铁制品锈蚀的过程,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等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并总结出铁制品锈蚀的条件“同时与水和空气接触”,进而提出防止铁制品锈蚀的方法“保持表面干燥或隔绝空气”。这个环节,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呈现真实的实验结果,创设促使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一步探究的学习情境,提高了学习效率。最后,笔者引入视频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金属防护的措施,让学生说一说这些措施对应的化学原理。这样教学,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材中现成的知识,而是在依托信息技术呈现的一系列真实情境中自主建构知识,从而培养了他们联系生活现象学习化学、从化学视角观察生活现象的学科思维。
四、聚焦学习空间扩展,促进深度理解
信息技术为学科学习提供了虚拟实验、虚拟现实情境、远程教育等学习途径。这些途径能够突破课堂空间的限制,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深入微观场域、重回历史场域、来到校外场域展开沉浸式学习,深度理解知识。
以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学为例。学习“溶液结晶的方法”时,笔者先利用信息技术将学生“带到”沿海地区,让学生跟随镜头参观沿海地区的农民夏天晒盐、冬天捞碱的工作场景,向学生渗透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宜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而纯碱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宜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然后,笔者引导学生聚焦晒盐场景,探讨晒盐过程与实验室提纯粗盐过程的异同。学生发现,相同之处是溶液受热使水分蒸发,食盐结晶析出;不同点除了物质量的多少有差别,还有溶液所接受的热源不同,结晶后食盐中所含的杂质成分也不同。学生还在笔者引导下明确了实验室蒸发结晶实验中,可在较多晶体析出时熄灭酒精灯,利用余热把剩余水分蒸干。最后,为帮助学生理解微观粒子运动状态与宏观物质变化之间的关系,笔者运用flash动画模拟溶液中晶体形成的过程,学生从中观察到溶液里的水分子不断向空气中扩散,氯离子和钠离子不断结合并有规律地交错排列,进而理解了溶液结晶的实质是溶液中可溶性固体与液体分离,由于这个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这是物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