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行书

2024-08-13 00:00刘涛
读书 2024年8期

“行书”之称,初见西晋卫恒《四体书势·隶书序》:“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而钟氏小异,然亦各有巧,今大行于世。”钟、胡二家,锺繇与胡昭。锺繇生于东汉桓帝元嘉元年,弱冠之年在灵帝建宁三年(一七0),早年为郡吏,其行书“学之于刘德升”,则刘德升长锺繇一辈,可知东汉桓灵之世已有行书。

二00四年,长沙东牌楼出土一批灵帝时代(一六八至一八八)汉简,见行书之迹。那时行书字形偏于纵长,字字独立,结构是“平结”式,但显得松散。单字内的笔画有所简省,有连带之笔,当是吸收了草书的某些写法。

行书又称“行狎书”,南齐书家王僧虔《论书》所谓“行狎书,行书是也”。这“行狎”二字,“行”指笔势流动连属,“狎”指形态不如正体字庄重,正是行书的两个特点。行书是居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书写体势,也就具有双重优势:一是书写简便(相对楷书),二是易于识读(相对草书)。

汉晋之际,行书和草书都是书写尺牍的当用字体,故而刘宋书家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说:“行狎书,相闻者也。”

行书进步而合用,西晋“大行于世”,仍以锺繇行书为法,但结字趋向欹侧。东晋王羲之完成了行书书法的“古今之变”。唐以来,书家皆以王羲之行书为法,尤其重视《兰亭序》,以及《集王圣教序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