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进步,新媒体已经深度融入高校大学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志愿服务领域的影响力不可小觑。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探索新媒体在高校志愿服务中的应用及其所扮演的关键角色。通过深入分析社交媒体平台、应用程序平台、直播平台等常见的新媒体志愿服务平台的特点和作用,文章揭示了新媒体在拓宽信息传播渠道、丰富志愿服务形式、增强互动性和社交性、提升大学生实践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显著优势。为了更好地利用新媒体推动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创新发展,研究提出了优化信息发布渠道、增强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性和社交性、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加强志愿者培训和指导等策略。然而,新媒体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如信息真实性和安全性的保障、网络不当言论的法律责任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关注、探讨和解决。总体而言,新媒体必将在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和支撑作用,在开展志愿活动中,应对其秉承开放、乐观的态度,通过实施相关策略,保障其在大学生志愿活动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积极解决已发生、预判未发生的问题,不断探索更加健全的应用和管理途径。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信息传播;社交媒体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0-0135-04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新形势下持续有效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H-21157;2021年度山西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素质体系构建与培养方式创新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2021955
(一)拓宽信息传播渠道
新媒体平台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的优势,能够迅速将志愿服务信息传递给更多的大学生。通过微博、微信、QQ等社交媒体平台,志愿者组织可以发布招募信息、活动通知等,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1]。同时,新媒体平台可以实现信息实时更新和动态管理,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二)丰富志愿服务形式
应用新媒体平台,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多样化的形式。例如,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志愿者可以为偏远地区的中小学生提供远程辅导;通过直播平台,志愿者可以开展公益讲座、文化传播等活动[2]。这些新颖的志愿服务形式能够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7Bars7RqKjUFVrj+b6KhBA==需求,使不同的个体能够利用网络平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相关志愿活动。这能够为更多的人提供参与机会,进而激发更大的参与热情,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并激发出更多的创造力。
(三)增强互动性和社交性
新媒体平台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社交性,能够促进志愿者与受众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志愿者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收集受众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受众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表达对志愿服务的感激和支持[3]。这种互动和社交不仅能够增强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提升大学生实践和社会适应能力
从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宣传,到企业文化及产品的营销,甚至生活常识,新媒体平台已经渗透到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工作都离不开新媒体平台。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中熟练应用新媒体平台,有利于其在未来就业中满足岗位所需,提升就业竞争力。
(一)社交媒体平台
社交媒体平台是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中最常见的新媒体平台之一。微博、微信、QQ等社交媒体平台具有用户基数大、活跃度高、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是发布志愿服务信息、招募志愿者、组织线上活动的重要渠道[4]。此外,社交媒体平台还支持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内容的发布和分享,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示志愿服务的过程和成果。
(二)应用程序平台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程序开始涉足志愿服务领域。例如,支付宝、腾讯公益等应用程序推出了在线捐款、捐步数等公益项目,让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参与志愿服务[5]。此外,还有一些专门针对高校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应用程序,如“志愿汇”等,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志愿服务报名、签到、计时等功能。
(三)直播平台
直播平台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媒体平台,具有实时性、互动性和可视化的特点。通过直播平台,志愿者可以开展线上直播活动,如公益讲座、文化传播、募捐义卖等。直播平台不仅能够突破地域限制,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还能够通过弹幕、点赞等方式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一)优化信息发布渠道,提高信息传播的精准度和时效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不可或缺的工具。为了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和传播志愿服务信息,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应优化信息发布渠道,确保将信息准确、及时地传递给目标受众。
首先,选择合适的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至关重要[6]。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应该根据志愿服务的内容和目标受众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确保信息能够更精准地触达目标受众[7]。如志愿者招募信息,可以选择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需要广泛传播至目标受众的信息,可以选择在新闻客户端或公众号等平台发布。其次,注重信息的编辑和排版是强化信息传播效果的关键。应注重标题、内容、图片等元素的搭配和设计,使信息更加吸引人、易于理解和记忆。同时,信息的排版应该清晰、简洁、美观,避免出现错别字、语法错误等问题,增强信息的可读性和专业性。最后,加强与受众互动和交流是优化信息发布渠道的重要手段[8]。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可以通过设置留言板、调查问卷等方式,及时收集受众的反馈意见,了解受众的需求和期望,进而调整信息发布策略,增强信息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通过增强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性和社交性来增强用户黏性
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性和社交性是吸引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因素。要想增强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性和社交性,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可以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设置话题讨论、开展线上投票等活动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围绕志愿服务的相关话题展开讨论,可以让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志愿服务的意义和价值,也可以为志愿服务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意见[9]。而线上投票活动则可以让大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志愿服务的决策过程中,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其次,建立志愿者社群和开展线上线下交流活动可以增强志愿者之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通过建立志愿者社群,可以让志愿者之间更加方便地交流和分享经验心得,形成紧密的社群关系。而线上线下交流活动则可以让志愿者之间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和信任,从而增强志愿服务的持续性。最后,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可以通过定期发布志愿者故事、志愿服务成果等内容增强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性和社交性[10]。这可以展示志愿者的风采和成果,激发更多人的参与热情,树立志愿服务组织良好的形象和口碑。
(三)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保障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
新媒体平台传播信息具有匿名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容易引发信息失真和安全问题。为保障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应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
首先,建立信息审核制度是保障信息真实性的重要手段。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应该设立专门的信息审核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个人信息进行审核,对发布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进行严格把关和筛选,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11]。同时,对于虚假信息或误导性信息,应该及时予以删除或澄清说明,避免对受众造成不良影响。其次,设置举报机制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信息。鼓励受众积极参与到信息监管中,对于虚假信息、恶意攻击等不良行为,可以通过举报机制进行反馈和处理。同时,要积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惩处不当网络行为,同时适当奖励并保护举报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最后,加强志愿者培训和教育也是保障信息真实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12]。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应该定期开展新媒体应用技能培训、信息素养提升课程等活动。通过培训和教育,可以让志愿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新媒体平台的特点和规律,掌握正确的信息发布和传播方式,提升其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避免因操作不当引发信息失真和安全问题。
(四)加强志愿者培训和指导,提高新媒体应用水平和能力
提高新媒体应用水平和能力是提升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质量的关键。要想提高新媒体应用水平和能力,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组织要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和指导。
首先,开设新媒体应用课程是提升志愿者的新媒体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13]。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可以邀请专业的新媒体教师或从业人员为志愿者开设相关课程,讲解新媒体平台应用方法、信息传播技巧、内容创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训练,可以让志愿者更加熟练地掌握新媒体应用技能,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率[14]。其次,组织新媒体技能培训活动可以让志愿者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可以定期举办新媒体技能培训营、实践操作比赛等活动,让志愿者在亲身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新媒体应用技能。同时,通过比赛和评选等方式可以激发志愿者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促进志愿服务创新发展。最后,邀请专家讲座和分享经验案例也是提升志愿者新媒体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可以邀请在新媒体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或从业人员为志愿者开展讲座或分享经典案例。通过聆听专家讲解和分析成功经验,志愿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新媒体的应用和发展趋势,提高自己的应用水平和能力[15]。同时,可以为志愿服务组织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志愿服务不断创新和发展。
(五)利用新媒体创新志愿服务模式,提升参与度和影响力
传统志愿服务模式虽然有着深厚的积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受限于时间、地点、人力等实际因素,往往难以覆盖更广泛的受众,也难以提供更高效的服务。而新媒体的介入成为极大的助推力量,为志愿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无限可能。
首先,线上志愿服务活动兴起。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互动性强等特点。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开展线上志愿服务活动。例如,开设网络公益课程,邀请专业人士或资深志愿者在线分享知识和经验。这些课程可以涵盖多个领域,如环保、教育、健康等,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及时、专业的帮助。与传统线下课程相比,网络公益课程具有诸多优势。它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受益。无论是身处偏远山区还是繁华都市,只要有网络,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网络公益课程可以降低参与门槛,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志愿服务行列。无须长途跋涉,无须额外支出,只需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就能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其次,除了开展线上志愿服务活动外,新媒体的传播力量也不容忽视。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可以通过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志愿服务活动的照片、视频和感人事迹,引发公众关注和共鸣。这些真实、生动的内容往往能够触动人们内心的柔软之处,激发更多人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同时,新媒体平台还可以用于开展公益募捐、义卖等活动。通过发布募捐信息、展示义卖商品等方式,可以筹集资金和资源支持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这种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提升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还可以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
新媒体在志愿服务中的应用潜力巨大,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何确保线上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网络世界的信息纷繁复杂,如何筛选出真实、有用的信息并传递给受众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如何保护用户隐私和信息安全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在享受新媒体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应时刻警惕可能存在的风险。为应对这些挑战,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例如,建立严格的志愿者选拔和培训机制,确保线上志愿服务活动的专业性和可靠性;加强与主流媒体、社会组织合作,共同打造优质、可信的志愿服务信息平台;注重保护用户隐私和信息安全,采取加密技术、定期备份等措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六)构建志愿服务新媒体矩阵,实现多渠道联动和资源共享
要想更好地发挥新媒体的作用,构建志愿服务新媒体矩阵,实现多渠道联动和资源共享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可以提升志愿服务的整体水平和质量,还能扩大其影响力和覆盖面,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
首先,建立多元化的新媒体平台。要构建志愿服务新媒体矩阵,首先要建立多元化的新媒体平台,包括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等。每个平台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例如,官方网站可以作为权威信息发布和成果展示平台;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则可以提供便捷的服务入口和互动交流平台;微博账号则可以用于及时发布动态信息、引发话题讨论和关注。通过有机结合这些平台,可以打造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志愿服务信息传播和服务体系。其次,加强与其他高校、社会组织合作。除了建立多元化的新媒体平台外,还要加强与其他高校、社会组织等机构合作。通过合作,可以共同打造志愿服务新媒体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例如,可以与其他高校志愿服务团队开展联合活动、共享志愿者资源;也可以与社会组织合作开展公益项目、筹集资金和资源支持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这种合作模式不仅可以扩大志愿服务的影响力和覆盖面,还能促进不同机构之间交Y0JdfU/Y3XkZjk6iyVUp6UebuBzqIru3eoPoz6Ipg0s=流和合作,共同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通过构建志愿服务新媒体矩阵,可以实现多渠道联动和资源共享。例如,当某个平台发布了一条重要的志愿服务信息时,其他平台可以迅速转发和传播这条信息,使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同时,不同平台之间还可以共享志愿者、活动场地等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这种多渠道联动和资源共享模式不仅可以提升志愿服务的整体水平和质量,还能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当然,在构建志愿服务新媒体矩阵的过程中也会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如何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如何保护用户的隐私和信息安全等都是需要关注的问题。为应对这些挑战,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建立严格的信息审核机制,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注重保护用户隐私和信息安全,采取加密技术、定期备份等措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通过优化信息发布渠道、增强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性和社交性、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加强志愿者培训和指导等策略,可以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动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创新发展。未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相信新媒体能够在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然,保障信息真实性和安全性等问题,均需要在未来的实践与研究中持续关注,并进一步探讨和解决。总之,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合理应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推动高校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发展,培养社会公众的公共精神。
参考文献:
[1] 张文倩.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现状及其培育研究[J].世纪桥,2024(1):115-117.
[2] 焦晶,江思宇,王香君,等.新媒体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创新路径探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3,39(10):39-43.
[3] 倪青.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创新路径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3(5):140-142.
[4] 荣文婷.新时代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为载体的立德树人路径研究[J].商业经济,2022(12):185-187.
[5] 李洁.新媒体在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地市报人,2022(10):74-76.
[6] 侯雁伶.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研究[J].中国报业,2021(6):90-91.
[7] 何文婷.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创新的思考[J].高校后勤研究,2021(1):82-84.
[8] 陈宝江.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实践育人模式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39(7):12-14.
[9] 杨俊利,曹丽颖,樊瑜君,等.“互联网+”大学生志愿服务对策研究[J].科技与创新,2020(8):112-113.
[10] 钱小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开展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4):205-206.
[11] 杨群.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途径拓展探析[J].新西部,2019(36):118,128.
[12] 邵燕燕.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和对策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9(24):75-77.
[13] 刘艺博,郝雪晶,邓鹏飞.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35(5):53-56.
[14] 管媛媛.“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在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应用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9):174-175.
[15] 刘丽丽.“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在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19(12):68-69.
作者简介 焦晶,讲师,研究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政府职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