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叙事思维;人际交往;同伴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24-0060-03
【作者简介】王诚俊,南京市金陵中学(南京,210005)教师,一级教师,曾获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关注同伴关系,看重友谊品质,是学生在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显著特点。青少年不仅会从人际互动中获得共鸣与支持,还会通过同伴的反馈不断加深对自身的认识。因此,每当重要的人际关系亮起“红灯”,学生都会有强烈的情绪波动。情景中的小慧正是如此:面对“塑料友谊”,情绪低落,无心学习。
事实上,学生的人际交往矛盾十分常见。班主任可以尝试运用叙事思维进行有效引导。叙事思维源于心理学中的叙事治疗,旨在帮助个体脱离“充满问题描述”的主线故事,通过发现、发展、实践支线故事,最终减少个体因问题而产生的困扰。面对情景中的问题,当班主任能够陪伴学生主动解构困扰故事,并重构积极故事时,就能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自我力量。
一、聚焦核心需要,澄清问题影响
情景中,小慧无法接受好朋友在背后说自己坏话。同样,在表达“自己失去了对他人信任”的背后,是小慧对于人际信任的深深渴望。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有五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友谊关系的变质冲击了小慧对归属与爱的需要。人际相处中的不信任引发了小慧安全需要的缺失,正因为如此,她才会情绪持续低落。作为班主任,首先要真正看见学生需要的缺失,才能准确进行共情,成为其解决人际困扰的同盟。
在倾听学生的真实感受后,班主任可以采用“先跟后带”的沟通策略,即先全面了解学生对于近期一系列人际事件的描述和想法后,与学生一同探讨这些想法的合理性。在情景中,小慧仅因为一次“听说”就对身边的同伴失去信任,这显然是失之偏颇的。
根据“情绪ABC”理论可知:个体的负面情绪不是由事件直接引发的,而是由非理性信念导致的。好朋友是在什么情境下说了自己的坏话?班级同学都是表面上关系很好,而背地里相互诋毁吗?自己身边真的没有一个人值得信任吗?正是对于上述问题的非理性认知,小慧才陷入人际交往困境。因此,班主任需要引导学生寻找事实依据,改变非理性信念,从而澄清问题事件的真正影响。在此过程中,班主任可以灵活运用“寻找例外”和“现实检验”两种策略。例如,通过询问“在哪些事情上你曾感受过两人之间的友谊”,帮助小慧看见例外结果,重新感受真实存在的友谊,进而改变其对于“塑料友谊”的认识。面对小慧当下的敏感多疑情绪,班主任可以用真诚的关心帮助她重建对身边人的信任,进而用信任关系使其脱敏,增强其安全感。当核心问题被一一澄清,问题的影响便会以更具体、更可控的方式呈现出来。
二、厘清人际资源,建立支持系统
化解人际交往矛盾的关键在于重建人际关系支持系统。
情景中,小慧不仅失去了对同伴的信任,更因为成绩下降而觉得对不起父母。小慧在日复一日的敏感多疑中面临着日益增加的人际压力,这种不平衡让她持续陷入困局。因此,班主任在引导小慧正确认识人际压力的同时,也要帮助她通过厘清身边现有的人际资源以加固支持系统。小慧认为父母疼爱自己,说明父母对其具有良好的人际支持功能。然而,此时的小慧在父母面前只感到自责,更反映出她没有将父母视为应对资源,故没有向他们寻求帮助。
一方面,班主任要鼓励学生勇于寻求家庭支持,面对学生对于父母态度的主观揣测,班主任可以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通过“如果你是父母,你是会指责孩子的成绩下滑还是愿意与孩子一同解决问题”等提问,引导学生重新看见自己的人际资源;另一方面,班主任要主动开展家校沟通,凝聚育人合力。当学生经历人际困扰时,在家庭与学校都有迹可循,但家长与教师的观察往往不尽相同。因此,班主任需要与家长及时沟通,保持信息互通,并在此基础上与家长分享能够提供有效支持的方法。这能够以双管齐下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资源。
在家庭之外,班主任更要多措并举,建立良好的班级支持系统。
首先,将班级学生纳入支持系统。班主任需要做好学情调研,详细了解学生在班级中的人际交往情况,尤其要确认学生在面临友谊危机后是否还有其他较为稳定的同伴关系。此时,这些同伴将成为人际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关心与陪伴能够营造让人安心的人际交往微环境。
其次,将任课教师纳入支持系统,引导任课教师在学业指导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关爱。伴随人际困扰而来的往往是学习成绩的下降,当班主任能够捕捉到这一变化,就可以发动任课教师从答疑解惑入手,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业支持,并根据学生需要,适时提供人际关系指导。
最后,以持续关注激发系统动能。对班主任而言,在协助学生重构支持系统后,还要关注这一系统的运行情况。短期的关心可以给予学生前行的力量,而长期的关注能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发展。在看到学生的积极变化时,及时给予肯定,这便是在培养学生的叙事思维:我也是自己人际支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立足长远发展,提升交往技能
友谊危机也许带来的并不只是一个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以系统化视角促进全体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方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情景中,小慧看见班级表面相处得很好的同学在背地里相互诋毁,这说明充斥着诋毁的友谊关系在班级中并非个例,因为“塑料友谊”而受伤的人也并非只有小慧一个。面对班级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有为,更要有智。
首先,抓牢课程阵地,开展平行教育。在班级中,没有人希望被朋友诋毁,但总有人在诋毁朋友,这说明部分学生没有统一的人际交往原则。因此,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课开展人际交往指导主题教育,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并践行“黄金法则”: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别人。在推己及人的过程中,班级的人际氛围定会发生明显改善。
其次,巧用活动阵地,提升良性互动。说坏话源于有分歧,有分歧源于不了解。因此,班主任要以班级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的相互了解,培养集体中的信任关系。如可以定期举办班级集体生日,开展“心有千千结”“信任背摔”等心理团体辅导活动,组织“感动班级人物”等颁奖活动。
最后,优化环境阵地,加强文化浸润。一方面,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共同商讨《班级人际交往公约》,在一致通过后张贴于班级醒目位置;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黑板报、电子屏分享智慧化解人际矛盾的故事,增强榜样引领。在班级文化的熏陶下,学生能够更好地将人际交往的底线与追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关注班级长远发展的同时,班主任还应回归育人初心,关注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诸多人际交往考验,他们更需要通过化解现在的人际关系矛盾,以提升未来的社会交往能力。情景中,小慧得知朋友在背后说自己坏话后,没有主动应对,只是沉浸在负面情绪之中,说明其缺乏真实生活情景的问题解决能力;班级中相互诋毁的同学只会维护表面的人际和谐,却无法消除内心的深层意见,说明其缺乏自我表达和换位思考的能力。
对班主任而言,要与学生协同解决问题,更要在问题中觅得新机,就能够帮助学生将困扰故事转变为成长故事。具体而言,班主任可以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演绎心理剧、举办辩论赛、分享读后感等体验式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对于人际困局的理性思考,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在叙事思维的引领下,班主任不能代替学生处理问题,而应整合力量不断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彰显了叙事理论中“每个人都是解决自身问题的专家”的核心观念,还体现出立德树人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面对学生的人际交往困扰,班主任要耐心倾听、细心辨别、热心支持、用心引导,从而切实承担学生发展指导的职责。善用叙事思维,人际交往矛盾亦可转变为成长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