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企业财务风险越来越高,传统降低风险的方式有很多,但大多数尚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如何有效规避风险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数字化转型可能是降低风险的有效措施。文章通过研究数字化转型与企业财务风险的核心机制,就二者之间的作用路径展开探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企业通过何种策略实现数字化转型。研究发现:第一,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各项财务活动全面升级,可以有效规避原有模式存在的弊端,降低企业风险水平;第二,数字化转型使原有的商业模式、内部控制和供应链管理不再适用,而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路径对风险抑制作用更显著;第三,内部流程、内外部数据管理和外部平台赋能对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至关重要。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财务风险;机制;路径;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5
★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河南民营企业投资质量研究:理论框架、测评体系与提升路径”(2023-ZZJH-041)。
一、引言
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以及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企业将面临更加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更加严峻的财务风险。传统降低风险的方式主要有风险回避、风险转移和损失控制等,尽管这些方法在防范和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无法适时有效地扼制风险的产生。那么在数字经济时代,会有新的技术手段应对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吗?基于此,本文研究数字化转型这种新技术,能否对财务风险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进行探究。本文遵循“机制—路径—策略”的分析框架,以数字化转型为出发点,探讨其对财务风险的影响机理以及影响路径,进而为企业如何有效进行数字化转型提供思路。希望为深入理解数字化转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企业运营水平提供一定的启示。
二、文献综述
关于数字化转型与企业财务风险的研究,主要从数字化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作用途径、影响后果等角度展开。
一部分学者从数字化转型是否影响企业财务风险出发,研究数字经济时代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杨宇华(2020)[1]从财务风险管理的需求出发,分析新形势下数字化转型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还有学者通过对上市公司取样,以样本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程度与企业财务风险呈现显著负相关(赵娜等,2022)[2]。王守海等(2022)[3]以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降低企业债务违约风险。易露霞等(2021)[4]认为数字化转型的本质则是通过数据的流动减少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范周(2020)[5]指出数字化转型能够实现企业的供需平衡,有效节约企业成本,进而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另一部分学者从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角度出发,介绍和探讨了数字化转型在识别、应对以及缓解信息不对称等方面对风险的抑制作用。杭慧芹和许苏兰(2022)[6]提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财务风险具有新特征,针对该特征,采用数字系统提升对财务风险识别的精度。王海芳等(2022)[7]等从信息披露角度指出数字化转型影响财务风险,通过提高分析师的关注和企业动态能力,缓解信息不对称,加强对风险的把控。数字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信息共享的意愿和能力(王可和李连燕,2018)[8]。张新民和陈德球(2020)[9]指出,数字化转型打破了组织之间的边界,使得企业内部信息共享化水平提高。
还有一部分学者从数字化转型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后果出发,进一步研究数字化转型对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积极与消极作用。易宪容等(2019)[10]认为数字经济导致信用关系趋于技术化,以数字技术为依托全面降低数字世界的交易成本。但其本身前置化或内置化的预设很可能增加企业财务风险。宋彪等(2015)[11]借助数字技术,构建了新型的智能化财务预警系统,为企业的平稳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从现有研究看,学者们对于数字化转型的研究已有颇多成果,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更多的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但是,鲜少有学者对数字化转型下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机制及影响路径进行深入研究。根据以上研究以及数字化转型的经济发展现状可以发现,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依托数字技术对企业进行智能化、数字化改造,不断化解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这对于传统环境下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影响因素具备技术制约作用,因此本文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研究数字化转型对财务风险的影响。
三、数字化转型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机制
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信息技术与实体企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标志,形成了以数字化技术为推动变革的工具,对企业生产、销售以及运营等各个方面发挥作用,同时,对财务风险也产生一定影响。具体而言,数字化转型通过缓解筹资风险、投资风险以及经营风险三方面影响企业财务风险。
(一)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筹资风险的影响
1.对筹资额度的影响
数字化转型通过提高对筹资额度预测的精准度,使目标资本额度无限接近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而实现对筹资风险的有效抑制。传统计算筹资额度的方法多局限于企业内部视角,强调对目标资本结构的正确认识。而在信息化的市场环境下,数字化转型将突破此限制,企业将更多难以测算、衡量以及预测的指标纳入到企业筹资额度的考虑范围内。利用数字化转型收集企业内外环境下结构化、半结构化以及非结构化数据,并建立合适的数据模型进行测算,更加精准、全面、深入挖掘影响目标额度的因素。最后,将数字建模预测结果与传统计算筹资额度的方法相结合,对矛盾数据进行分析,减少误差缩小预测值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进而降低财务风险。除此之外,数字化转型使业财全过程向可视化转变,确保管理层能够随时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进一步保证企业计划筹资额度是基于企业的资金状况。
2.对筹资成本的影响
数字化转型通过提高企业信誉水平和信息披露质量,降低企业筹资成本,进而对企业财务风险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债权筹资而言,数字化转型之后,不同组织之间的界限不再难以突破,债权人对企业发展状况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而企业为了能够获得融资会更加注重自身偿债能力、负债水平以及盈利能力等财务指标,这些指标对企业的信用评级至关重要,所以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会更加注重自身信誉水平。随着信誉水平的不断增加,企业更容易获得资金或者以较低的筹资利率获得资金,降低债权筹资成本。对股权筹资而言,数字化转型通过加强企业的数据链条,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并进一步缩小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鸿沟,能够减少问题的发生,增强投资双方收益稳定性,降低财务风险。因此在股权筹资的过程中,投资者对投资报酬率的总体要求较低,从而使得企业股权筹资成本减少。
(二)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投资风险的影响
1.对信息的影响
数字化转型通过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以及全面性,缓解信息不对称,进而减少企业投资过程中产生的财务风险。首先,数字化转型提高了信息的及时性。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抓取的信息能及时推送到企业数据处理系统中,缩短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时间和成本,减少了信息延迟带来的财务风险。其次,数字化转型提高了信息的准确性。通过对挖掘的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和分析形成数据库,并利用数据技术对比不同渠道收集的相同或相似信息中的矛盾数据、识别谬误,进一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同时,利用数字技术对信息进行处理,保障了信息的客观性,减少因人为主观因素造成信息有误产生的风险。最后,数字化转型增强了企业充分挖掘信息价值的能力。企业可以通过网络爬虫、数据库、系统日志或API等各种方式,从海量数据中抓取数据并进行信息挖掘,使企业获取的信息源比传统情况下更充分。基于更全面的信息,企业可以最大程度上消除决策者偏好及其情绪的影响,进而作出正确的决策。
2.对决策程序的影响
数字化转型企业通过优化决策流程和仿真模拟决策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决策失误造成的风险。一方面,数字化转型有助于建立规范化的决策流程。数字技术可以实现业务流程全程留痕,实现决策人员与操作人员行为的独立性,两者互相监督,规避其中可能发生的舞弊行为引发财务风险。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可以模拟执行决策效果,企业管理层不用对各项决策方案反复进行可行性论证即可确定最优方案,不仅可以降低人员成本,也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决策效率。企业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在网络空间真实复现,将各项决策方案在虚拟空间进行映射,仅对后续各项决策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即可选出最优方案,实现对现实世界的决策支持,以减少风险的发生。
(三)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经营风险的影响
1.对要素协同方面的影响
数字化转型通过提高资源协同和组织协同,促进企业快速发展,有助于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在资源协同方面,数字化转型企业运用强大的信息收集、分析和处理能力,预测市场最新发展趋势,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与市场需求的有效结合。另外,利用数字建模可以模拟和预测新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加快产品的研发过程。在市场需求多变和竞争激烈的现状下,保证企业仍然可以具有较高的应变能力,维持企业的生产经营。在组织协同方面,数字化转型推动企业内部共享平台的建设,支持企业经济活动全过程透明可见。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实现部门之间信息数据实时共享,实现业财彼此全过程参与的新模式,转变传统会计核算下财务人员对企业业务只是事后核算的角色定位。此外,部门之间协作能力的提升,也减少横向沟通与协调的失衡,进而降低了企业运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2.对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
数字化转型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优化人力资本结构,使企业资金周转得以加快,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首先,数字化转型实现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实时互动,动态调整商业模式来匹配其价值主张的实现,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意味着企业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互联网等技术获取、处理和传递消费者需求,从而对生产要素进行高效配置,使得生产趋于柔性化,达到按需生产的目的,减少因供需错位带来的资金被占用的风险。同时,数字化转型企业在原材料采购、库存监管与物流配送等环节也可以保证信息的实时化与数据化,以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其次,数字化转型推动企业生产向智能化转变。企业可以用智能机器人代替人工从事非脑力性和重复性工作,一方面智能化生产可以保证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能够节省人力成本,把资金投入到研发创新领域,优化人力资本结构,降低财务风险。
四、数字化转型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路径
数字经济背景下,构建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智能化和数字化为现代企业提供了全新的生产、经营和创新方式。数字技术打造了全新的产业形态和平台,推动企业发展从实体空间转向网络空间。具体而言,数字化转型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路径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商业模式创新
生产经营是企业存在的基础,数字化转型正是通过对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降低企业风险水平,保障企业可持续经营。
第一,数字化转型使商业模式转变为以数字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新模式。传统的商业模式主要以客户或者产品为驱动力,需要大量成本维持客户黏性和产品研发。但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愈加激烈,顾客需求多变,致使传统的商业模式难以支撑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新的商业模式有助于推动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合理整合。一方面,利用数字技术与研发环节的融合,能快速实现对产品的迭代升级,降低企业试错成本;另一方面通过数字技术加强用户与企业的强互动性,基于用户需求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这将避免企业因客户黏性减弱,导致经济效益下降产生的风险。
第二,数字化转型使企业实现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商业模式创新。传统的商业模式是以价值创造为基础,但由于技术和组织边界的限制,使得大多数企业很难形成以顾客需求决定生产的运行路径。在这种情况下供需关系极可能产生严重的结构性失衡,容易发生风险。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大数据具备的技术优势和数据自身高兼容性的特点,能够有效突破组织界限,规避了传统模式存在的弊端。一是利用数据技术抓取市场状况和消费者需求的信息,保障自身生产的产品是依照市场需求。二是大数据技术对数据极高的分析处理效率以及对信息的动态抓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力,提升了利润空间,缓解企业资金压力,降低企业风险水平。
因此,数字化转型通过商业模式创新这一路径,降低了企业的财务风险,更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企业经济效益,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且企业的良好运作也进一步抑制风险的增加。
(二)内部控制体系重建
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合理保障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益性,数字化转型利用其技术优势,通过进一步完善内控体系的路径,全面提升企业对财务风险的监管力度。
第一,数字化转型运用技术优势提升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全面性和有效性。传统的内部控制大多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而难以达到对企业风险的有效控制。在数字化背景下,企业内部控制五要素有了新的定义。对控制环境来说,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了对外部环境的透明度、共享性;对风险评估来说,通过建立智能模型,将专业人员的经验与智能推理技术结合,对隐含风险也能进行专业评估;对控制活动来说,新的内部控制体系把数据资产纳入内部控制目标范围内,丰富了内部控制全面性的保障程度;对信息沟通来说,企业数字化转型改变了对信息收集和处理方式,提高了对信息的利用率;对内部监督来说,新的内部控制对企业风险数据的收集及监测所设置的阈值或区间值的设置更容易量化,对于预警阈值的准确性也得以提升,进而提高了对风险预测的准确性。
第二,数字化转型使企业内部控制的流程向灵活性和智能化转变。传统的内部控制运行流程是由人为控制,对人员监管要求更高。同时,传统流程制度化严重,若流程运行与实际情况不符,出于以往的运行经验和人员大多趋于对责任的逃避心理,责任人极有可能不会对当前状况做出改变,进而可能引发更大的财务风险。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数字技术与内部控制的融合发展,实现对流程的智能化监管。企业内部业务的数据化可以记录整条数据线上的数据来源以及责任人,规避人员不作为或因自身原因而导致决策执行未按预期执行的情形。同时,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全过程的数字化转型,保障了流程可以根据实时信息动态调整,进一步增强对企业风险的把控。
故此,数字化转型采用重构内部控制体系的路径,加大对风险管控的广度、深度和精度,从而降低企业风险。
(三)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企业的不确定性,数字化转型通过供应链管理的路径,进而充分发挥该作用。
首先,数字化转型打造出以大数据技术为核心,向高效协同型供应链转型的创新路径。传统的供应链管理难以突破企业间的组织边界,信息共享水平低,甚至同一企业部门之间也存在信息鸿沟,造成供应链上各个模块之间进行低端或者无效协作,这会对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产生不确定性。而通过推动供应链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可以最大限度避免供应链管理中的不确定性。其一,大数据技术能够提高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利用能力,减少冗余数据,增强信息透明度。其二,信息的互联互通保障了链条上各个节点之间的有效沟通与融合,“供应商—企业(生产制造商)—分销商—客户和消费者—供应商”形成闭环结构,基于用户需求各个环节进行协同配合,降低企业风险。
其次,数字化转型运用数字化工具使供应链管理向集约化管理的路径转变。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工具以ERP系统为核心,这种工具大多是针对特定环境设计,对动态环境下生产需求的变化难以调整,极可能引发生产计划无法按预期目标执行的状况,对企业生产造成不确定性。在数字化转型下,管理工具向供应商管理系统(SRM)、机器学习(ML)以及运输管理系统等智能化方式转变,把动态数据变化纳入到系统规划中,实现整条供应链上生产计划动态可调整。同时,通过更加智能、全面的数字管理工具,建立学习模型,充分利用数据价值,降低需求预测中的不确定性,对未来风险进行把控,进而实现智能化供应链管理体系。
综上,数字化转型利用供应链管理向智能化转型的路径,减少企业内部以及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最终实现对企业风险的抑制作用。
五、数字化转型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策略
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为其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利用数字技术与实体企业的融合发展推动企业进行变革和创新,通过内部流程再造、数据集成和平台赋能三种策略推动企业实现转型,最终实现对风险的管控。
(一)内部流程再造策略
流程再造就是打破企业传统的管理方式,重新设计企业管理过程,提高企业内部整体流程的最优化。
从财务流程来说,数字技术通过推动财务流程向智能化、共享化转变的策略,实现企业财务流程数字化转型。传统的财务管理系统相对独立,对于同类信息,存在重复性处理现象,使得财务信息处理缓慢,无法及时地获取准确的财务决策信息。同时,企业各部门仅关注涉及自身职能的业务数据,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协调。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对数据的智能化收集、处理和加工,解决了传统财务管理信息的滞后、冗余和失真问题。利用数字技术建立企业内部网络,实现企业内部之间的资源共享,进而降低风险,为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提供重要动力。
从业务流程来说,数字技术通过促进业务流程向各步骤并行、决策权下放转变的策略,实现企业业务流程数字化转型。传统企业的业务流程大多是直线化,一方需要等待另一方工作完成之后才能开展工作,流程期限较长。同时,由于传统组织结构设计,决策权通常与执行权相分离,导致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在数字经济背景下,通过数字建模分析,对流程重新设计,实现各环节同时进行或者交叉进行,缩短工期,减少时间风险。另外,利用数字技术对业务进行可视化转变,能够实现对员工的有效监管,从而促进对企业流程控制权的下放,消除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延迟和误差,降低企业内部风险。
所以,企业利用内部流程再造策略,从财务流程和业务流程两个方面转变的策略为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提供基础支撑作用。
(二)内外部数据集成策略
数据的集成和共享一定程度上是企业整体运行的保障,良好的集成系统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数据割裂和信息孤岛的问题。
一方面,建立企业内部数据集成系统是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基础。传统的信息化建设具有分布性和阶段性,部门之间信息无法保证实时共享,造成了系统中存在大量冗余、垃圾数据,影响企业高效运作。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各种结构化、半结构化以及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建立数据库,保障数据的全面性。另外,企业可以构建如中间件模式、数据仓库模式和联邦数据库系统等集成系统,将采集的数据融入企业日常生产经营过程,打通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这种体系下企业能在更大程度上发掘数据背后的价值和作用,缩小信息鸿沟,降低财务风险。
另一方面,企业数据集成可以增强企业对外部信息披露,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提供经济基础。传统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且真假难辨,趋于更合理的投资选择,外部投资者极有可能转而投资信息更加透明、风险更加可控的企业,这将对企业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然而,在数据集成的驱动下,企业之间信息透明度会不断增加,外部投资者能够获得更加可靠、丰富的信息,了解被投资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一方面企业会更有可能获得投资,提升企业绩效水平,为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提供经济保障。另一方面,投资者的青睐也一定程度上正向激励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增强对信息的披露。与此同时,数据集成策略在吸引投资者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制止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投机行为,形成一种对企业的监督作用。
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内外数据集成策略充分发挥数据价值,为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提供重要动力。
(三)外部平台赋能策略
平台赋能是利用数字技术实现需求方与供给方之间的有效对接,实现降本增效的目的。
一方面,数字平台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让更多无法实体接触的交易双方建立信任机制。传统的信任模式大多是基于以往的交易经验或者依靠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而建立,尽管这种模式比较牢靠,但交易双方往往局限在一个较小的区域内,限制了企业未来的发展。通过算法、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数字化平台,并对交易双方建立信任准入机制,且平台具备开放、共享的特点,进一步增强信任机制。交易双方基于供需关系建立联系,拓展了交易范围,有利于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
另一方面,平台具备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双边市场特点优化资源配置,促使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传统企业生产、销售模式是在一种单边市场中进行的,且供需双方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难以解决,进而企业资源没有充分利用,从而产生风险。而在数字化背景下,平台提供的是一种双边市场,搭建了供需双方传递信息的平台,解决了供给方与需求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另外,平台具备强大的开放性和多样性,汇聚了许多相关主体,对于闲置或者未完全利用的资源提供机会。企业可以数字技术对资源进行高效调配和利用,不仅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额外的生产活力,而最为重要的是可以降低企业风险。
最后,企业可以通过外部平台赋能的策略,充分利用平台价值,为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持和重要保障。
六、结论
当前,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是必然趋势,研究财务风险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具体变化对企业日后的生产经营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从数字化转型对财务风险的影响机制、影响路径以及影响策略三个方面出发,得出了以下结论:
在影响机制方面,本文揭示了数字化转型对筹资风险的应对机制、投资风险的应对机制和经营风险的应对机制。在筹资风险的应对机制上,数字化转型利用其技术优势有效解决转型前的企业筹资额度与实际需求差距大、筹资成本高的问题;在投资风险的应对机制上,数字化转型利用数据和算法技术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人工干预决策带来的问题;在经营风险的应对机制上,数字化转型具备协同能力强和资金周转效率高的优势,解决资源使用效率低和组织协同能力差产生的风险。
在影响路径方面,数字技术与商业模式、内部控制、供应链管理结合的方式对风险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首先,利用数字创新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降低企业风险;其次,数字化转型提升了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推动建立高效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效防范企业风险;最后,数字化转型实现供应链管理工具和运作方式的转变,提高了企业间的协作效率,降低合作者之间的不确定性,从而有效降低风险。
在影响策略方面,企业从三大核心途径进行数字化转型:内部流程再造、内外部数据集成以及外部平台赋能。针对企业内部流程再造,通过对业务与财务流程的数字化转型,对流程实现全过程监督和协同;针对数据集成,通过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加强企业外部信息披露,推动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针对企业外部平台赋能,通过建立交易双方稳定的信任机制和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对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宇华.数字经济时代的企业财务管理转型研究[J].会计之友,2020(18):60-66.
[2]赵娜,宋子祥,李珮等.数字化转型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J].科学决策,2022(12):21-36.
[3]王守海,徐晓彤,刘烨炜. 企业数字化转型会降低债务违约风险吗?[J].证券市场导报,2022(04):45-56.
[4]易露霞,吴非,徐斯旸.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业绩驱动效应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21(08):15-25+69.
[5]范周.数字经济变革中的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7(01):50-56.
[6]杭慧芹,许苏兰.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财务风险识别与管控探讨[J].财会通讯,2022(24):131-134+170.
[7]王海芳,王明涛,马培培,王鑫怡.供应商集中度、信息披露质量与分析师关注[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23,37(01):68-79.
[8]王可,李连燕.“互联网+”对中国制造业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35(06):3-20.
[9]张新民,陈德球.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商业模式、价值共创与治理风险——基于瑞幸咖啡财务造假的案例分析[J]. 管理世界,2020,36(05):74-86+11.
[10]易宪容,陈颖颖,位玉双.数字经济中的几个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基于现代经济学的一般性分析[J].经济学家,2019(07):23-31.
[11]宋彪,朱建明,李煦.基于大数据的企业财务预警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06):55-64.
责编:梦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