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群合力”新诗潮澎湃兴起

2024-08-10 00:00:00梁志宏
黄河 2024年4期

【编者按】诗人梁志宏编著的《百年诗光:新诗百年重要诗人代表作荐读》一书,得到著名诗评家吴思敬、燎原等诗坛人士的高度评价和盛情推荐。

本文系该书29篇荐读札记之节选,借此回望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澎湃兴起的新诗潮景观。归来者、新来者和朦胧诗群,也即老中青三代诗人合力弄潮,极大地推进了新诗转型发展的历史进程。回顾当代这段风起潮涌的诗歌史,对新时代诗歌创作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需要说明的是,此文没有包括荐读翟永明、王小妮、李琦、海男等女诗人的札记《女性意识的多维呈现》;荐读于坚、韩东、杨克、雷平阳等诗人的札记《民间写作口语诗何以盛行》;荐读欧阳江河、王家新、西川、陈先发等诗人的札记《知识分子精英诗写管窥》,以及荐读梁平、大解、吉狄马加、海子等重要诗人的札记。上述札记作者大多已交由其它重要理论和学术期刊发表。

据悉,《百年诗光:新诗百年重要诗人代表作荐读》一书正在征求各方意见,进一步修订完善,即将出版。本刊在期待这部有创意、有特色的诗著早日问世的同时,及时节选部分章节以飨读者。

“归来者”诗人可贵的良知

百年新诗史上被称作“归来者”的诗人,如艾青及七月、九叶阵营中的牛汉、穆旦等;还有一茬是新中国成立初走上诗坛热情歌唱,沉寂多年后复出的诗人,如本期荐读的公刘、白桦、流沙河、邵燕祥,列入西部边塞诗群推荐的昌耀等,他们经历人生磨难归来后,无论热血依旧,还是心态淡定或苍凉,依然秉持和守护着诗人的良知,写下一首首礼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浸透血泪反思的具有启蒙意义的诗篇。

白桦1947年参军,公刘1949年参军,流沙河和邵燕祥也在新中国成立之际走上工作岗位。读他们早期的作品,可以感受到一颗颗年轻的心为新生的共和国而跳动。公刘的名篇《西盟的早晨》《上海夜歌》,邵燕祥叩响时代脉动的《中国的道路呼唤汽车》《我们架设了这条超高压送电线》,白桦塑造边防军隐身潜伏和雷霆出击雄姿的《轻!重》等,都洋溢着对新中国由衷的挚爱和一腔澎湃的热血。

当他们在历史大转折中带着创伤复出诗坛,多了风暴洗礼之后深沉的思考和可贵的良知,而闪电一旦突破乌云出场,必然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和冲击波。1978年12月白桦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之际,挥笔写下《阳光,谁也不能垄断》,喊出了时代和人民的心声。诗人们饱含热泪为历史的转型,为共和国朝向现代化目标挺进而歌。邵燕祥发表《中国的道路呼唤汽车》《中国的汽车呼唤高速公路》,既是呼唤生产力也是期盼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相应的改革。他于九十年代创作的《五十弦》55首,抒写几十年的情感记忆片断,个中感悟耐人品味。流沙河发表《就是那一只蟋蟀》,表达了对两岸同胞血脉相系的认同感和作者旷达繁复的心绪;写下《理想》激励人们奋发向上,这两首诗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这些归来者诗人,大多走上所在省的文联、作协领导岗位,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创作成果丰硕,纷纷斩获全国性奖项。公刘的诗集《仙人掌》获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集奖;邵燕祥的诗集《在远方》《迟开的花》分获第一、二届全国优秀新诗集奖,《邵燕祥随笔》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流沙河的组诗《故园六咏》获1979年至1980年全国中青年新诗奖;白桦任编剧的电影《今夜星光灿烂》,1980年播映后反响热烈,获得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等。

我在文学创作50年之际,回首与前瞻确认了一条创作理念:“文学较之其他艺术门类,更应是人类的良心和历史的证词”,诗歌尤其如是。重读这些“归来者”诗人充满社会洞察力和文化反思精神的佳作,能使我们重温历史潮落潮起的场景。我相信这些作品并未过时,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赋予昭示和力量。

朦胧诗观潮1:风起惊涛

同样在历史转型的新时期登上诗坛,朦胧诗群落的出场式与众不同。他们既不同于艾青、白桦、邵燕祥等带着盛名和创伤的归来者诗人,凭借深刻反思历史、表现改革与建设的诗篇很快被诗坛和社会拥戴;也不同于雷抒雁、叶文福、叶延滨等大多身处体制内的新来者诗人,因发出呼唤社会正义、民生民情等纪实性和多声调的诗声而引发社会关注。朦胧诗的潮头诗人,大多为社会底层的“地下写作”者,出场也是民间式的,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的感召下,骤然涌起了一排排惊涛。

食指于1968年创作的《相信未来》,以繁复的意象倾诉那个年代的迷茫,同时奏响“相信未来”的主旋律。同年12月他赴山西插队,写下《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冬夜月台送别》,表达离京时失落和痛切的感受。前一首汽笛长鸣中北京车站“一阵剧烈地抖动”,成为那个动荡时代的象征;后一首把知青定义为“命运的漂泊者”,托物寄怀,艺术上更为精萃。食指的诗以手抄本形式在知青中流传,无疑是朦胧诗群的先行者。

同为北京同学的芒克和多多在1969年初同乘一辆马车来到白洋淀。他们的早期诗作倾向于大地和自然,之后加重了忧患底色。芒克于1973年写下《心事》《天空》,其后写的《阳光中的向日葵》,可称《天空》的姊妹篇,呼唤民主法制和现代文明。在白洋淀同一时空下,多多也写出《无题》《手艺》等具有批判意识的诗。他视野开阔,追求诗歌的现代性并且与传统相承接,以展示人性之美为最高境界。《北方闲置的田野有一张犁让我疼痛》关切民生疾苦,《阿姆斯特丹的河流》表达游子对祖国的眷念,二者都以简洁的意象、沉郁的情感、意涵丰富的语言,迸发出感人至深的张力。

北岛和芒克于1978年底筹划编印的《今天》,成为朦胧诗人聚集的平台和出发的根据地。《诗刊》于次年发表北岛、舒婷等朦胧诗人的作品,把一批朦胧诗人推向公众的视野。而最早拳脚生风的食指,却因罹患精神分裂症多了一层悲情,多年后才得以亮相。

朦胧诗人的出场,在诗坛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论争。抱有传统观念者指责这些作品“看不懂”“令人气愤的朦胧”,而具有前瞻意识的评论家谢冕、孙绍振、徐敬亚相继发表“三个崛起”论文,逐渐占据上风成为诗坛的共识。朦胧诗为思想解放大潮起到启蒙和推波助澜的作用,因而在当代诗歌史占有重要一页。

朦胧诗人们的代表作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思辨性,常常借助隐喻、意象、象征手法和悖论式的警句,迸发强大的艺术力量,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际诗坛有着广泛影响。

朦胧诗观潮2:多姿共生

如果以戏剧舞台上的角色作比,北岛、芒克、多多们的出场如同骁勇的武生,绕场几周带有几分神秘,一经亮相则异常威猛。另几位处于潮头浪尖的诗人则各展风姿,舒婷、顾城、梁小斌等如平民花旦和风雅小生,带有几分喜剧色彩;杨炼、江河则似黑脸莽汉肌肉鼓突雄浑大气。他们共同演绎了朦胧诗这台大戏。

舒婷、顾城、梁小斌都是漂泊在社会底层的知青,七十年代初开始写作,有幸走进首届青春诗会的殿堂而登上诗坛。舒婷成为官方和民间诗人追捧的当家花旦。1979年她发表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突破了以往传统颂歌概念化和空泛的陈旧模式,以一系列新鲜贴切的意象,表达“我”与新时期共和国的血肉关系,抒发热爱和报效走向改革开放新时期共和国的真挚情怀,从而荣获全国中青年优秀诗作奖。其代表作《致橡树》《神女峰》《惠安女》等更具现代诗的审美特征,彰显了现代人的价值与尊严,张扬女性的自立意识和人格魅力。

顾城和梁小斌携手走在诗坛前台的追光灯下,如同进京赶考中榜的小生。顾城习惯于灵魂的低吟浅唱,描绘着心仪的大自然,期盼童话般的世界。他以成名作《一代人》睁大一双黑眼睛,表达一代青年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梁小斌早期两首代表作《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运用鲜明且有象征性的意象,呼唤和寻找着丢失的钥匙以打开美好的前景,具有温和而又深刻的人文批评意义。梁小斌晚年仍坚持写作,《敲击之声》延续了惯有的风格,意境幽远,语言更为精练。

杨炼虽不像参加首届青春诗会登上前台的江河那么幸运,但二人不约而同地书写了大型史诗性组诗。江河以华夏远古神话重铸的《太阳和他的反光》(发表于《黄河》1985年创刊号)赢得关注;杨炼以展示民族创世历程的《半坡》《敦煌》《诺日朗》而成名,其长诗《诺日朗》赞美了民族在原始状态下的生命力。杨炼后期代表作《休眠火山》通过描写休眠火山周围的自然景物,并拟人化地展现火山蓄势待发的生命意识,表现对生命奥秘的追寻与探究。杨炼在朦胧诗群中风格独异,创作了许多富有历史纵深感和人类意识的诗作,获得多项国际性奖项,形成了意象密集、纵横恣肆的艺术风格。

以上只是勾勒了几位朦胧诗群潮头人物的素描,这一诗群还有不少弄潮儿,在民间也有许多被埋没者,比如山西诗人、我的大学同学郭介成,七十年代初在娘子关任教期间,他也写了大量的朦胧诗。我于2005年撰写长篇自传期间,看见他写在日记本和创作本上的这些诗时大为惊讶,后写了一篇文章发表于《生活晨报》,并向研究白洋淀“地下写作”群体的林莽先生致信。可惜时过境迁,我们对这位朦胧诗人发现得太晚了。

新来者群落的“硬核”诗人

新诗史上对改革开放以来新诗潮的表述,更多关注“归来者”群落和以白洋淀“地下写作”及以《今天》为标识进入诗坛一举成名的“朦胧诗”群体。吕进教授指出,除此之外,还有一批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在新时期崛起的重要诗人,被称为“新来者”群落。这一群落划分反映了新时期初诗坛构成的全貌。

“新来者”群落中,雷抒雁、叶文福、叶延滨等,最早以聚焦时代的现实主义力作而爆红,创作理念与作品不断嬗变和上升。而韩作荣等更着力于艺术品质的提升,向诗歌的现代性探索挺进;高洪波则在儿童诗歌创作上成绩卓著,成为这一领域新一代领军人物。他们无疑是“新来者”群落的“硬核”诗人。

这些“硬核”硬在哪里?他们主要是汲取了归来者和朦胧诗两个群落的优长:一是硬在诗魂的熔铸;二是硬在诗艺的精进。

雷抒雁的长诗《小草在歌唱》,以“小草”起兴并贯穿全诗,小草既是烈士流血牺牲的见证,又赋予其人民大众象征的深刻蕴含,正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品主题得以深化,也避免了抒情诗概念化、空泛化的弊病,获得全国中青年诗人奖实至名归。短诗《祖国》呈现共和国万千气象,亦见其创作功力。

叶文福的《将军,不能这样做》,激情饱满,细节感人,首开反腐肃贪题材之先河,在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韩作荣的《自画像》:“我的心跳来跳去/血管已捆不住心脏”,形象地揭示作为现代人欲望、焦虑和灵魂的挣扎。末句“宁可交给火焰/也不留给蛆虫”,既是灵魂自省和人格宣示,也是对尘世中人的警醒。另一首《火狐》意象鲜明,联想丰富,细思着人生和社会的多重寓意。

叶延滨的组诗《干妈》,以真切的细节描叙和精微的心理揭示,塑造了一位农村大妈慈爱善良的形象,以及作者的感恩与愧疚,有评论称其是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当代版。《一棵树在雨中跑动》自然与社会意象交错,有着暗喻、象征和多义性,可称为诗人立足现实主义,融合现代主义的代表作。

高洪波笔下的儿童诗特色鲜明,以真善美为诗魂,富有童心、童趣和神奇的想象力。其代表作《我想》以自然和谐的韵律和奇妙的幻想取胜。《彩色的梦》用拟人化手法表达儿童美好的向往,两首诗均入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流传极广。高洪波还有不少佳作,只是在其儿童诗成就的强光照射下没有引发更多人的注意。

吕进教授在主编《中国新时期“新来者”诗选》的序中写道:“在诗歌精神上,新来者在使命感上和归来者亲近,在生命感上和朦胧诗人相通。”同时他认为,新来者在艺术技法上可称为“转换派”,即对民族传统进行现代化转换,对域外经验进行本土化转换。这几位硬核诗人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以对时代潮汐的现实关怀和对民众生存的生命关切,铸造出博大的诗魂,有些作品指向人性深度,达到了感性与智性交融的审美高度。他们大都长期担任重要文学期刊的主编,乃至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的领导,在引领新诗潮和培育新人上也做出了积极贡献。

“新来者”群落除上述潮头诗人之外,还有众多优秀诗人各展风姿,共同推动了新时期和新世纪的诗歌大潮。

西部新边塞诗的光芒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汹涌的新诗潮中,西部新边塞诗无疑是一排耀眼的巨浪。先是以杨牧、周涛、章德益为代表的边塞诗群引起诗坛关注,随后,昌耀的崛起,以及甘肃、新疆等西部优秀诗人的涌现,在新时期的诗坛迸发出西部高原特有的强光。

我先后去过陕甘宁和新疆辽阔而神奇的土地,领略了大戈壁的雄宏与苍茫,高海拔的雄奇和神秘,也写过十多首自认有西部特色的诗。但与西部优秀诗人们那种有着生命体验的力作相比,意涵和审美显然有些浅薄和平淡。此次选编昌耀、杨牧、周涛及藏族诗人饶阶巴桑的诗作时,我又一次为其呈现的精神风貌和美学高度而叹服。他们抒写雄山大漠古今沧桑变化的西部边塞诗,灌注了与大自然匹配的浑茫和大气。

昌耀的诗以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为背景,张扬生命在困境中的亢奋,呈现凝重壮美的意象,饱经沧桑的情怀和博大的生命意识,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诗人在流徙中写的《峨日朵雪峰之侧》,从视觉和听觉上呈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写出登山者贴身绝壁的生命体验,是诗人自身精神状态的写照。其后的十二章长诗《慈航》,通过作者的苦难历程以及爱的拯救,重笔书写布伯特老人和她女儿内心的慈悲,闪射出人性之亮光,烘托人类史上“爱的繁衍与生殖”的重大主题,是一部个人与时代的爱的史诗、精神史诗,堪称当代诗歌的巅峰之作。他那首只有三行的短诗《斯人》,让人想起杜甫《梦李白》诗中“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孤独,想起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悲怆。昌耀在孤独和静极中喟叹,思虑着人类和个体的命运,有着纵贯古今包容天下的巨大容量。他另一首代表作《划呀,划呀,父亲们!》,奏响怀有信念穿越恶风险浪划向彼岸的奋进曲,浩荡着大诗人的博大胸襟和非凡气度。

杨牧上世纪60年代浪迹大西北,也经历过人生磨难与疼痛,作品大多铺有一层悲壮的底色,透射出或曦微或明媚的亮光。《大西北,是雄性的》大开大合,几乎概括了整个西部诗歌的审美感受;《她骑马走向晶亮的雪山》写女牧民产后五天回归牧点,塑雕了马背上的民族坚韧不拔的形象。此外,作者有长篇自传《西域流浪记》记载了卓而不凡的西部生活。

周涛少年随父亲迁徙新疆,对雪山、戈壁和绿洲有着切身体验。他的早期作品《积雪的慕士塔格》已显露边塞诗的风格,代表作《野马群》《鹰之击》享誉诗坛,前者张扬大自然中野性和剽悍的勇武之力,后者描绘雄鹰与狼的搏斗惊心动魄,抒情色彩浓烈,语言粗粝更具冲击力。周涛中后期转型为散文创作,出版《中华散文珍藏本·周涛卷》《游牧长城》等,也是为数不多的诗歌和散文均获全国奖的作家。

饶阶巴桑1950年自云南入藏,随后参军,在解放和建设新西藏中投身创作,主要表现军旅生涯和雪域高原藏民的生活变迁,是那一代藏族诗人中的杰出代表。我将他归入本期举荐,既为展示少数民族诗人的风采,也是从广义上理解西部边塞诗的概念。《母亲》是他的成名作,也是新中国初期影响广泛的少数民族作家的代表作之一。在第三次全国文代会上,老舍深情朗诵这首诗,反响热烈。《马背上卸下来的房间》反映了藏区新生活、新气象和军民间的亲密关系,语言也有诗性感染力。虽然少了些雪域高原的雄浑气象,但其诗风刚柔相济,意蕴和语言表达也有过人之处。饶阶巴桑曾获第一、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云南省政府“云南文学艺术成就奖”。

推进新诗潮的优秀诗人编辑

回顾新时期诗坛,为新诗潮推波鼓浪的优秀编辑功不可没。上期荐读的雷抒雁、韩作荣、叶延滨等硬核诗人,都在编辑和主编任上做出了优异成绩。本期主要以位于潮头的《诗刊》社为例,推举既为敬业编辑也是优秀诗人的王燕生、林莽、周所同,以及作为一个地域的《山西文学》的诗人编辑潞潞,他们均以其诗学见识、敬业精神和优秀作品,为推进当代诗歌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燕生属于“新来者”诗群中最年长者,在中国诗坛,尤其在当时的中青年诗人中有口皆碑。《诗刊》社承办全国中青年诗人(1979—1980)优秀作品评奖,在随后两次的年度评奖中,王燕生作为责编推荐的获奖作品均列前茅。从操办青春诗会扶植朦胧诗人被誉为诗歌“教父”,到后来负责《诗刊》社的刊授工作、主编《未名诗人》,王燕生的人格魅力和感人故事传为美谈。我见过燕生老师密密麻麻的阅稿和复信记录本,可以称为诗坛“文物”。与其信函往来的作者达数百上千人,其中我至今保存,给我复信指导的信函就有20多件。盛名的编辑光环对他的诗名有所遮蔽。读燕生老师《亲山爱水》《岁月之树》等多部诗集及论著,可见他在创作上从传统向现代的华丽转型。他退休后的作品更见升华,发表于《人民文学》的组诗《散淡的闲云》颇具诗性意义。他临终前的绝笔《死亡》《给上帝的绝句》,淡定超然的生命态度令人唏嘘和景仰。

林莽作为白洋淀诗群的一员入列朦胧诗群。他在《诗刊》和《诗探索》任职期间,除了编刊劳作之外,还承办全国互动的“春天送你一首诗”公益朗诵活动,组织对白洋淀诗群的史料发掘与传播,尤其是主持多项全国性评奖、主编上百部诗歌图书,着力推出第三代及更年轻的诗人,得到诗歌界的尊崇。林莽创作的诸多佳作同样获得诗歌界的好评,早期诗作《自然的启示》所写的自然景观正是那个非常年代的格调。《我想拂去花朵的伤痕》借景抒发作为编辑和诗人生涯的理想。“用毕生的努力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他践行了这一追求。

周所同也是一位以诗为生的资深编辑诗人,在早期《五台山》和之后《诗刊》的编辑岗位上,他以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诗学理念,悉心培育诗歌英才,同时勤奋创作,尤其是近年来锐意精进,以新诗的现代性开掘引起广泛好评。他的新著《我的民谣:小曲一唱解心宽》脱胎于晋陕广为流传的民歌,对其核心诗句和意象进行全新的艺术表达。《拉手手亲口口》雅俗相融,诗意饱满,传递出民间爱情特有的生活气息和撩人的艺术魅力。周所同近期发表了大量抒写人生感悟的精短组诗,乃生命经验的结晶。《落花乱》写落花的凄迷之美,暴力之美,象征生死轮回,一种视死如归的形态,又给人以诸多联想。这首诗与《自画像》《自语》等表达的闲适自律,可谓生命形态的两种极致呈现。

潞潞1980年代初步入诗坛,在相对保守的内陆山西,携手诗人李杜创办《北国》民刊,最早与朦胧诗的潮头人物对接,被列入朦胧诗方阵,创作和编辑“两栖”,顺应当代诗潮,引领一方诗风。潞潞早期代表作《肩的雕塑》《城市与〈勇敢的野牛之血〉》雄健刚劲。此后他创作转型,集中推出系列《无题诗》,在《人民文学》发表、获奖,并出版《潞潞无题诗》为诗坛所瞩目。这些无题诗大多意境朦胧,富有内涵,我看好的“大树在木匠的斧斤之中”那首比较典型,采用隐喻和绵密跳跃的意象,是一首较早关切人类生态保护的好诗。

【作者简介】梁志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首届至三届理事。曾任太原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主席,《城市文学》主编,山西省诗人协会副主席。文学创作一级。出版诗集《冶炼太阳》《行走的向日葵》《俯首人间》,四卷史诗《华夏创世神歌》和五卷本《梁志宏文集》,三卷本《梁志宏文集续编》等,诗歌曾获《诗刊》1981至1982年度优秀作品奖,第二、三届全国乌金奖,首届全国绿风诗歌奖等文学奖项。

责任编辑:王国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