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前,重庆没有专卖邮票的商店,也很少有人集邮。抗战时期,重庆成为战时首都,为集邮文化发展提供了契机。邮人增多,集邮风气日盛,印制了各种纪念邮票。在此期间,重庆邮商开办邮社30多家,重庆邮票研究会成立,集邮书刊得以发行。一大批集邮家开办邮社,组织邮会,创办邮刊,传播邮讯,交流邮识,研究邮学,互通邮品。邮人、邮品、邮商、邮会、邮刊的相互作用,造就了抗战时期重庆集邮的繁荣局面。
重庆集邮文化发展机遇
抗战时期,重庆集邮文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937年至1942年为初步发展期,1943年为繁荣兴盛期,1944年至1945年为持续发展期。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量企业、工厂、学校随之内迁,重庆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邮政总局由南京先后迁往汉口、昆明,于1939年将主要的机构、人员迁至重庆办公。大批集邮人士至此聚集到重庆,邮风也开始兴盛起来,吸引了更多普通民众参与集邮。
当时,我国邮票一律在香港和美国印制,前后方邮区一致售用。香港失陷后,则在重庆及福建南平两地印制新票,由后方各邮区一致售用,沦陷区仍用旧票。
在重庆,邮政总局向重庆中央信托局、大东书局、中华书局订制邮票,分别称中信版、大东版、中华版邮票。重庆成为邮票印制之地后,集邮人士增多,为方便集邮家购票,东川邮政管理局特设集邮组。战时重庆生产了许多具有纪念意义的邮票、邮戳,有纪念票、难民票、赈灾邮票、军用邮票、纪念日戳、特别邮戳等,如国父逝世二十周年纪念票、赈济难民附捐邮票、庆祝重庆陪都建立纪念戳、重庆陪都第一届防空节纪念戳等。
集邮商社的创办发展
同歆邮票社是重庆首家集邮商社,也是西南地区首家专业的集邮商社。创办人刘恒生来自浙江,他爱好集邮,邮识丰富,1936年到重庆不久便从事邮票买卖。1937年,同歆邮票社正式挂牌营业,深受集邮人士欢迎。
重庆第二家邮票社为东川邮政管理局员工许寰儒所办。1941年,他集得大批邮票,开办了新生邮票社。后来,他受北碚编译局聘请,在北碚继续经营邮票买卖。
除最早的两家邮票社外,“刘瑞章君之景侣,耿凤翔君之重庆,郭晋康之鱼光,王孟儒君之万国,王天海君之渝南,乐美琮君之艺光,吴敏祺君之渝光,舒宇澄君之业余,嵇德英君之蕴记等”邮票社也相继成立。这些邮票社大多开办于1943年上半年,主要负责编辑邮品目录、销售新旧邮票、交流邮识等。1943年7月,《陪都邮声》创刊号中《邮海见闻璅记》一文提及,重庆集邮风气日渐舒展,邮社之多,如雨后春笋。同月,吴乐园在上清寺美专校街3号开办国宝邮票公司。这一年重庆的邮社创办迅速,知名的有十几家,数量空前,且大多经营至抗战后。抗战结束时,重庆邮社增至30多家。
郭晋康创办的重庆鱼光邮票社颇具特色。该社分设新邮服务部、国邮代办部、外邮选购部,广泛招聘社员,每月编辑票品目录、销售邮票。为增进社员邮识及报道最新邮讯,该社于1943年11月创办《邮讯》赠阅社员,内设邮讯、邮人小传、邮坛广播、集邮谈屑、邮苑拾零等栏目,共出14期。后该社又不定期出版《邮讯简报》10期,加强了邮票信息的传播。因标价低廉,鱼光邮票社大受欢迎,直到1946年郭晋康返沪而停业。
由于抗战时期重庆物价上涨,邮资经常变化且成倍增加,邮票价格混乱,邮商信誉受到损害。为维护邮商利益,协调集邮者与邮商间的关系,“各邮票会筹组重庆市邮商联谊会,旨在联络同业情感,评定划一市价,籍杜操纵,而资推广,会址暂设太平门四方街同歆邮票社”。1944年5月,刘恒生、郭晋康等筹备设会,每月一会。初定5月15日开会,但因意见不同而作罢。当年,重庆又新增知名邮社4家,即潘伟光的伟光集邮社、艾元俊的邮友邮票社、王育中的世界邮票社、王劳生的劳生公司。集邮商社规模不断扩大,改善邮票市场环境的意愿凸显。
集邮组织的发起组建
集邮组织是集邮爱好者聚集研讨邮学、交流邮品的团体。抗战时期重庆最早的集邮组织为交通部系统内部集邮爱好者团体——交通部邮人联谊会。该会成立于1940年,每周末聚会,会员有赵翔云、郑汝纯、张枕鹤等,不断发展到十几人。1941年,联谊会改组为交通部同人集邮会,10月30日创办《交邮月刊》研究邮识。《交邮月刊》为手工刻写油印本,是重庆最早的邮会刊物。后来,因赵翔云、张枕鹤等参加重庆邮票会的筹备,该会活动停止。由于该会为政府机关内部邮会,因此社会影响力较小。
桐油商人赵达甫因好集邮,于1942年1月创办山城邮票会。邮会周日集会,开办会刊《山城邮讯》。同年2月,会员发展到80多人。“6月,因人事问题,赵物质精神受双重打击”,该会“难以维持而解散”。
1942年7月,郑大镛、傅德林等组建陪都邮人座谈会,每周一在郑大镛住所聚会,先后达25次。同时,每月第一个星期日举行月会,研讨邮识,沟通邮讯,流通邮票。
为提倡集邮、宣扬国威,重庆市邮票研究会(简称重庆邮票会)于1943年6月6日成立,郑汝纯、张枕鹤先后担任理事长。该会设总务部(办理文案)、宣传部(出版刊物)、服务部(邮品买卖)、研究部(邮品研究、审查),分别由郑大镛、张枕鹤、潘祐林、赵翔云负责管理。第二届会员大会后,邮票会改组,设文书组、流通组、编辑组、研究组、会员组、会计组、服务组、发行组,业务更加细致。仅一年时间,邮会会员便从20多人增加到400多人。邮票会定时举行周会、月会,大家在会上交换邮识,出让票品,以有易无。该会还广泛吸收西南地区邮友,会员发展达千人。1943年7月,重庆邮票会创办会刊《陪都邮声》,形式为双月刊,共出版11期,主要研讨邮学,刊登邮讯、邮品、邮人等信息。该刊是抗战时期在重庆发行的最为重要的专门研究邮票的刊物,也是中国最早引用西人“集邮学”一词的刊物。
1944年末,重庆邮票会发起中信版邮票研讨笔谈会,讨论中信版邮票纸质、刷色、齿度、暗记等。为响应金竹邮票会,重庆邮票会号召赵达甫、艾元俊、姚秋农等12人组成邮学名词审查委员会,探讨、整理邮学名词,促进邮学发展。
抗战胜利后,重庆邮票会大部分会员复员,会务由刘恒生、刘瑞章主持,至1947年自行解散。重庆邮票会与贵州金竹邮票会、成都集邮会成为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的三大邮会,影响巨大。
集邮者的社会活动
1945年,重庆集邮人数达万人以上。很多爱好者寻找组织加入邮会,交流邮识,逐渐发展成为集邮家。有的因较早集邮、藏品丰富而成为集邮家,如郑汝纯、郑大镛、张枕鹤、姚秋农等;有的为邮局工作人员,从接触邮票到爱上集邮,从而成为集邮家,如陈允良、许寰儒、潘佑林;有的爱好集邮,从而经营邮票,邮识渊博而成为集邮家,如邮商刘恒生、郭晋康、艾元俊、吴乐园等。其中,赵翔云、赵达甫、赵善长有“邮界三赵”之称,刘恒生、郭晋康、乐美琮均系宁波人,被称为“三阿拉”。
集邮者除加入重庆邮票会外,还加入民国三大集邮组织中华、甲戌、新光,以及贵州、成都等地的集邮组织。他们参与聚会,互换邮票,互通邮识。甲戌邮票会赵善长、汪剑魂等抗战时期曾在重庆生活,与重庆邮坛重要人物聚会。当时,邮风广泛影响各年龄人群,小学课本第4册第二课便是“集邮票”,集邮成为小学生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集邮家群体中,郑汝纯、张枕鹤、赵达甫、龚守宪是比较知名的代表人物。
郑汝纯,江苏无锡人,早年加入中华邮票会,为终身会员,参与创办甲戌、新光邮票会。他集邮以一新一旧为原则,不纳入变体,坚持邮票的正统性。1939年,贵阳被日军轰炸,郑家遭难,华邮7册、片封1箱全毁。到重庆后,郑汝纯任职交通部,重新集“复兴集”“西藏票”“沦陷区及东四省伪邮票”等。后出任重庆邮票会理事长,撰写了大量集邮文章。
张枕鹤,字静庵,笔名绣石,江苏无锡人。他爱好集邮,为甲戌、新光邮票会会员。因抗战入川,在重庆交通部公路局会计处任职,是重庆邮票会筹备组成员,任常务理事、第二届理事长。因擅长诗词文学,张枕鹤成为重庆各大邮刊的负责人。《陪都邮声》一年六期,集稿写稿编排付印全靠其一人之力;《现代国邮专刊》也“为张枕鹤先生之伟大贡献”;郭晋康创办的《邮讯》自第九期起也请张枕鹤主持,张“希望做到隽永轻松的地步”。
赵达甫,江苏常州人,抗战前来川,住重庆南岸,说得一口四川话,为“不求速达”的老集邮家,其父和子女都好集邮。抗战时期,他积极集邮,尤其喜欢近代邮票。后来,他加入重庆邮票会,热心邮会事务,主持邮学名词审查委员会,为邮会组织募捐,发起重庆邮票会的五万基金与金竹会的百元基金运动。他反对囤积居奇,被称为“邮林侠客”。
龚守宪,任职于重庆中央银行,邮票收罗宏富,注重品相。他“爱吃花生米,摆龙门阵,从花生的营养价值谈到万寿日本版与上海版的区别,也爱谈经济问题、金融信息”。作为重庆邮票会的发起人之一,龚守宪进入出版组,为候补监事,经常参加周三座谈会。为响应救济难胞运动,重庆邮票会共募得国币三千,龚守宪捐款三百,并将款项送至交大公馆汇转。
邮学专著的编辑出版
邮学专著《国邮要目》由黑龙江人党恩来编著。他1938年在重庆中央银行工作,爱好集邮,注重邮学研究,认为国邮品类繁复、杂不易辨,从而著书。1943年,党恩来和舒宇澄共同经营业余邮票社,主要出售《国邮要目》,兼营邮票,社址位于白象街77号党恩来寓所。后来,党恩来加入重庆邮票会。
1943年4月,《国邮要目》由重庆业余出版社出版,详细介绍正常邮票(普通、纪念、航空、欠资)、限地方贴用邮票(新、滇、吉黑、川、冀、豫、鲁、晋、苏、察、粤、藏等地)和特种邮票(快信、储金等)三大类,追溯自1878年“大龙”票至1943年“改作五角”邮票的详情,附版式区别插图30余幅。《陪都邮声》创刊号中《跋华要目》一文提及《国邮要目》,“为铁岭君恩来所编订,自清代票迄晚近渝闽莅票,包罗无遗。立格分明,尤独具卓识,启慧后学,尤为集邮必备参考之书。今者邮学日繁,辨析言论,偶一失察,毫厘是差。格物穷理,考古验今,往往不能着力考索终篇。此帙之成,难得可贵”。该书是抗战时期大后方出版的唯一的中华邮票目录。当时,国邮史料目录仅有陈志川编著的《国邮简目》(上海国粹邮票公司1942年2月出版)。与《国邮简目》相比,《国邮要目》虽不能使人明了国邮之史略,但可熟悉每类票之概况。两书共同促进了抗战时期国邮的收集。
因集邮人士增多,而集邮参考书籍缺乏,艺光邮票社社长乐美琮积极编辑《集邮经验谈》一书,以宣扬集邮美德、辅导集邮人士为宗旨,向广大集邮者征文。内容以邮票史、个人集邮经验、邮商生活为主,同时涉及邮票统计、剖开、样张等。1945年1月,《陪都邮声》“邮闻集纳”提及该书“内容甚佳,不日出版”。
抗战时期重庆的集邮文化在近代集邮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兴盛带动了抗战大后方西南地区集邮文化的发展,为解放战争时期重庆集邮业的继续发展打下了基础。解放战争时期,重庆有《山城邮讯》《沙坪邮风》等六七种邮刊,较早的同歆、景侣邮票社及劳生公司也一直开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作者单位:重庆图书馆
编辑/董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