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封新婚贺信谈邓颖超的婚恋观

2024-08-09 00:00:00张樱烁
红岩春秋 2024年7期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收藏有一封邓颖超写给一对新婚夫妇的贺信:“长江、沈谱先生:……敬祝你俩新婚快乐!今后共同生活,在恋爱与事业交织中更加活跃与丰富,善处益巩固!坦白真诚,互助,互勉,互信,互谅,互慰,相爱始终!”

沈谱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沈钧儒的女儿。1939年,她从成都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毕业后到重庆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邓颖超时任南方局统战工作委员会妇女组组长,是沈谱的单线联系人。她考虑到沈钧儒年事已高,政治活动很多,就让沈谱留在父亲身边照顾,这样也可通过沈谱将共产党的一些主张传达给沈钧儒。

沈谱幼年丧母,在与邓颖超接触的过程中,与她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对于与范长江的恋爱,沈谱征求了邓颖超的意见。范长江是中国著名记者和社会活动家,中共秘密党员,与周恩来保持单线联系。邓颖超得知范长江入党的消息,欣然同意他们的恋爱关系,并由她和周恩来报请党组织批准。

1940年12月10日,沈谱和范长江在重庆结婚。邓颖超因身体抱恙,未能参加婚礼,托周恩来将贺信和贺礼带给新人。这封信寄托了邓颖超的美好祝福,也是她和周恩来多年模范夫妻的经验总结。透过该信,可以看出邓颖超对于恋爱、婚姻、家庭的态度与观念。

“做一个真独立的‘人’”

邓颖超从小与母亲杨振德相依为命。杨振德幼时酷爱读书,自学中医,与邓颖超的父亲邓庭忠结婚后,依旧潜心研究中医,施医诊病。邓庭忠被流放期间,杨振德带着女儿辗转广州、上海等地,靠行医和当家庭教师维持生计。邓颖超在母亲潜移默化影响下,认识到女子要自立自强、自尊自爱,通过学习文化知识实现独立,靠自己的奋斗在社会上立足,这是她婚恋观形成的重要基础。

青年时期,邓颖超目睹了封建主义压迫广大妇女的惨状,她曾说:“我那时对婚姻抱着一种悲观厌恶的想法:在那个年代,一个妇女结了婚,一生就完了。所以在我上学的时候,路上遇到结婚的花轿,觉得这个妇女完了,当时就没有考虑结婚的问题。”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邓颖超阅读了《新青年》《中国青年》等进步书刊,开始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她的恋爱观随着阅历和知识的增加也发生了转变。1923年5月5日,邓颖超在《女星》第二期上发表《错误的恋爱》。文章写道,两性的恋爱应该基于“个性的接近,相互的了解,思想的融合,人生观的一致”。文章还对广大青年男女发出倡议:“我很希望你们,不要被感情的驱使,将理智埋没起来。你们选择恋人的时候,总要详细的考察,总要经过理智的判断。万勿很冒失的,就跳入恋爱的圈里,而陷入迷途!”

邓颖超与周恩来相识于1919年领导天津学生五四爱国运动期间。1920年11月,周恩来远赴欧洲,探求救国真理。彼时,邓颖超在国内积极探索妇女解放之路。在三年的通信间,他们因共同的革命理想和目标,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和感情,自然而然地确立了恋爱关系。而“定约后的通信,还是以革命的活动、彼此的学习、革命的道理、今后的事业为主要内容”。

如果说,杨振德对邓颖超的影响是启蒙,那天津直隶女师同学张嗣婧的去世则让邓颖超更加坚定地意识到,妇女不应该作为附属品而存在。张嗣婧9岁时就由家里包办订婚。从女师毕业后,她一边当家庭教师一边照顾孩子、料理家务,但是婆家仍对她十分苛刻,终因积劳成疾、久病不治而去世。邓颖超对于张嗣婧的遭遇深感同情和愤慨。她在《女星》上发表《姐妹们起来哟》,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对于妇女的愚弄。她建议未婚女性“对于自己的婚姻,当具明确的观念,当持审慎的态度,万勿为旧礼教所屈服,含羞犹疑,仍让父母去包办,迁就过去,以遗悔恨终身”。对于已婚女性,如果觉得和对方不是因为相恋而结合,就要勇敢决然地提出离婚。文章最后发出呼吁:“亲爱的姊妹们!起哟!勇敢的起来,做一个真独立的‘人’吧!”

邓颖超不仅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1925年8月,在与周恩来结婚宴请的酒席上,她落落大方地给大家讲他们的恋爱经过,赢得阵阵掌声。有人夸奖她,周夫人名不虚传,和周主任一样,是极出色的演说家。邓颖超抗议:“什么周夫人,我有名字,邓颖超!”

“坚定地、泰然地、沉着地奋斗下去”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全民族抗战进入相持阶段。10月中旬,邓颖超奔赴重庆,在这里度过了5年极不平凡的战斗生涯。

周恩来领导下的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战斗指挥部之一,这是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办事处的青年同志十分羡慕周恩来和邓颖超的感情,也愿意和邓颖超交流情感问题。邓颖超把年轻同志当作孩子一样对待,经常开导他们如何处理好恋爱、婚姻等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1940年5月11日,《新华日报》刊登了邓颖超的《恋爱与结婚》。这篇文章,以层层递进的逻辑清晰回答了青年男女经常困惑的问题,如“我们为什么要恋爱”“怎样恋爱”“为什么结婚”“结婚以后应该如何生活”“结婚后生小孩的问题”。邓颖超结合亲身经历,讲述恋爱是为了得到婚姻的美满结果与求得事业上的帮助;在恋爱中,应该通过工作竞赛互相鼓励,互相进步,才不至于觉得无意义和厌烦。关于如何经营婚姻、使婚姻保鲜,邓颖超说:“只有不断的创造爱情,彼此都感觉到生活是向上的,是新鲜的,才能克服感情上的被动和变动,达到美满持久的爱情生活。”若想创造爱情,就要“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要更加能够互相帮助,事业上更加努力发展,在新的知识上互相求进步,并需要双方相互持以坦白真诚”。这些鞭辟入里的建议,对于青年男女婚恋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正如她在《谈男女问题》一文中所说,“我们认为男女问题不单纯是个人生活合理与否、幸福与否的问题,而且对于集体生活、社会进步和革命工作之开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940年7月6日,一篇谈妇女问题的文章《蔚蓝中的一点黯淡》发表在国统区颇有影响的《大公报》上,鼓吹妇女应该回到家庭安心当贤妻良母。8月12日,邓颖超在《新华日报》副刊《妇女之路》上发表长达7000余字的文章《关于〈蔚蓝中的一点黯淡〉的批判》。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出发,提出“使妇女首先由小我的家庭走上大我的国家社会去,号召中国家庭妇女做抗日的先锋模范——做国家的良母,民族的贤妻,其目的是推进抗战的动员,加强抗战的力量,是求得达到妇女解放基本利益的一个步骤”。她强调,妇女必须自觉地、踊跃地参与到中国革命发展的各个阶段,与数千年的旧制度作斗争,与日军斗争到底。这一主张有力地抨击了国民党的反共逆流,粉碎了其削弱妇女参加抗战士气的阴谋。这篇文章发表后,引起热烈反响,尤其为女学生和职业妇女在工作和生活中指明了前进方向。

每当办事处有结婚喜事,周恩来和邓颖超只要没有重要工作,一定会到场祝贺。婚礼上,他们作为嘉宾介绍多年来夫妻相处之道。这些宝贵经验是送给新婚夫妇最好的礼物。“八互”原则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

“八互”指“互爱、互敬、互勉、互慰、互让、互谅、互助、互学”。1987年5月29日,邓颖超致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节目,对“八互”的提出进行了详细解释和说明:“‘八互’提出是经过周恩来同志的生活实践再加我看到许多夫妻关系中出现了矛盾与(相)处好坏的情况,我试提出‘八互’作为参考。”她曾强调,“八互”的目的是要两个人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从为范长江和沈谱寄语的“五互”到“八互”,短短十几个字,是周恩来和邓颖超半个多世纪婚姻之路上同甘共苦、相互扶持的真实写照。

皖南事变后,重庆虽然阴云密布,境况险恶,但周恩来与邓颖超笑对险境,对革命前途和未来生活充满希望。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工作人员荣高棠和管平夫妇的孩子荣伟民总是一副笑脸,周恩来叫他“小乐天”。小乐天跟邓颖超十分亲密,亲切地称她为“大乐妈”。1942年春,邓颖超外出归来,小乐天迎上去。工作人员拍下了邓颖超乐哈哈怀抱小乐天的镜头。周恩来为照片题词:“大乐天抱小乐天,嘻嘻哈哈乐一天。一天不见小乐天,一天想煞大乐天。”周恩来在题词中自称“赛乐天”,称邓颖超为“大乐天”,表现了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邓颖超回忆:“我们革命几十年,出生入死,艰险困苦,患难与共,悲喜分担,有时战斗在一起,有时分散两地,无畏无私。在我们的革命生涯里,总是坚定地、泰然地、沉着地奋斗下去。”

“只有事业上的甜蜜才有爱情上的甜蜜”

周恩来有个大家庭,子侄晚辈很多。周恩来和邓颖超将这些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抚育。他们对侄辈婚恋教育的观点一致,多次强调正确的恋爱观:首先要考虑志同道合,不注重外表,不注重职位。周恩来曾说,他要找的是“能一辈子从事革命工作,能经受得住革命的艰难险阻和惊涛骇浪的伴侣”。邓颖超也曾回忆:“你的侄辈让你讲你我的恋爱故事,你曾说,就是看到我能坚持革命。我也看到你这一点。所以我们之间谁也没有计较谁的相貌,计较性格有什么差异,为共产主义的理想奋斗,这是最可靠的长期的相爱的基石和保证。”

周秉德是周恩来的侄女。邓颖超十分关心她对于恋爱婚姻的选择。得知周秉德有了心仪的对象,邓颖超没有武断地干涉,而是以亲身经历循循善诱,叮嘱她:“年轻人都要经历谈恋爱的过程,选择对象应该首先考虑志同道合,也要考虑家庭可靠。”1960年7月31日,邓颖超致信周秉德,就她的恋爱问题提出意见:“一个共产党员在选择伴侣的时候,最重要的前提,第一是政治条件和品质。以及围绕这一条尚有相爱的诸方面。”经过慎重考虑,1964年国庆节,周秉德与正在北京筹建空军工程学院的沈人骅结婚。沈人骅是沈钧儒的长孙,对于这段姻缘,周恩来和邓颖超都非常满意。周恩来将邓颖超拍摄的庐山含鄱口风景照送给周秉德作为结婚礼物。结婚当天,沈人骅的姑姑沈谱、姑父范长江都到场祝贺,这让婚礼变得更加有意义。

周恩来的堂侄周保章经常向邓颖超倾诉自己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的困惑。1962年11月16日,周保章就自己的婚姻大事向周恩来和邓颖超征求意见。邓颖超对于恋爱婚姻问题一向民主,十分尊重孩子的意见,她在信中写道:“你们的婚姻大事,按婚姻法和我们的家规,都主要由你们双方自愿、自主、自决,相互负责处理。”同时,她和周恩来也会对他们提出要求,在婚姻上要严肃认真,相互负责。得知周保章婚后学习和工作都很愉快,周恩来和邓颖超深感欣慰,送给他们一对钢笔作为结婚礼物,叮嘱他们“今后要坚持互助、互勉、团结和睦,对工作和学习,力求进步,做到相爱始终,既有利于个人生活,也有利于集体事业”。

1968年,周恩来最小的侄女周秉建主动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去内蒙古插队。她在草原结识了蒙古族青年歌唱家拉苏荣,两人情投意合。1979年国庆节,两人即将结婚。借此机会,邓颖超邀请周秉建等兄弟姐妹六人及其爱人到西花厅相聚。邓颖超语重心长地叮嘱他们,只有事业上的甜蜜才有爱情上的甜蜜,只有事业上的甜蜜才有生活上的甜蜜。这也成为周秉建和拉苏荣43年美满婚姻生活的重要信条。周家的孩子们在对待恋爱婚姻的态度上都秉持着谨慎理智的态度,他们深切地感受到,“爱情除了甜美之外,还有更深更丰富的内涵”。

作者单位: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

编辑/王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