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拓夫对红军长征落脚点的历史性贡献

2024-08-09 00:00:00郭松林
红岩春秋 2024年7期

1935年10月,陕甘苏区最终成为党中央和各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为革命队伍休养生息、凝聚力量、实现新的发展提供了支撑。1945年2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党校作报告时指出:“陕甘宁边区的作用非常大。我说它是中国革命的一个枢纽,中国革命的起承转合点。”他还评价“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同年4月,在中共七大预备会议上,毛泽东再次强调,“没有陕北,那就下不得地”。

在中国革命史上,红军长征是一次关乎党和红军生死的战略转移行动。长征的全过程始终围绕着一个重大问题——红军向何处去?也就是落脚点问题。长征落脚点之所以选择陕北,除了甘肃哈达铺的报纸新闻“引路”,还有一人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他就是时任红军总政治部白军工作部部长贾拓夫。

唯一参加过长征的陕北苏区创始人

贾拓夫,字孝先,原名贾耀祖,化名红光、虹光,1912年出生于陕北神木县城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早亡,全家靠母亲做小生意艰难度日。贾拓夫从小聪慧好学,在族人资助下得以上学。

1926年,贾拓夫考入绥德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在校长李子洲、教务主任杨明轩的影响下,追求革命真理,积极参加活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担任绥德学生联合会主席。1928年,贾拓夫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历任中共陕北特委委员,共青团陕北特委代理书记,共青团陕西省委委员、组织部部长兼西安市委书记。1931年秋,贾拓夫作为省委巡视员,被派往陕西汉中,负责恢复党的组织,组建中共陕南特委。同年11月,担任中共陕南特委书记,领导陕南的学运和农运,发展了党的组织,扩大了党的影响力[1]。

1932年6月,贾拓夫被调回陕西省委工作,后担任省委秘书长,负责组织宣传工作。1933年7月,陕西省委在西安骡马市一家饭馆开会时,被叛徒程建文告密,省委书记袁岳栋、红二十六军政委杜衡被捕,贾拓夫和省委军委书记高岗侥幸逃脱。袁岳栋和杜衡很快叛变,致使敌人四处围剿共产党人,省委遭到彻底破坏,陕西的革命斗争遭遇严重挫折。形势突变之际,贾拓夫沉着冷静部署,通知有关人员撤离,及时做好善后工作,使党的组织和陕北红军得以免受更大的损失[2]。

同年底,贾拓夫奉中共中央北方局指示,代表陕西省委到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到上海后,贾拓夫才知党中央已经迁往江西中央苏区。他又辗转来到江西瑞金,以五万多字的《红二十六军及南下情况的报告》和《陕西工作报告》,向党中央详细报告了陕甘地区党的工作。

1934年1月,贾拓夫出席中共六届五中全会,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同月,他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代表陕甘地区党组织向大会敬献锦旗“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之后,贾拓夫在陈云领导下开展白区工作,担任中共中央马恩列斯学校白区理论班班主任。6月,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破坏部部长。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开始战略转移。长征中,贾拓夫在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工作。遵义会议后,任红军总政治部白军工作部部长。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懋功会师后,面临粮食危机。为此,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在毛儿盖、芦花等地设立筹粮委员会,负责筹集粮食,解决部队的给养问题。为加强领导、统一筹粮,中央军委要求筹粮委员会在团以上部队设立,划分毛儿盖和黑水两个筹粮区域,分别由杨至诚、贾拓夫负责。贾拓夫在藏区芦花一带筹粮时,从实际情况出发,把“打富济贫”方针改为“借富济贫”,要求筹粮队尊重藏俗,买卖公平。因善于做群众工作,他圆满完成了筹粮60万斤的任务。贾拓夫的大女儿贾达黎在纪念文章中写道:“当时,红军总政治部流传一首打油诗,盛赞贾拓夫在黑水芦花一带筹粮的战绩:‘借富济贫,深得民心;筹粮任务,超额完成;学习拓夫,为民真心;全心全意,共产精神。’”[3]

党中央和红军落脚陕甘苏区的献策人

长征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度过了最艰险的时期,但随即又陷入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危急处境。1935年9月12日,党中央在甘肃迭部县俄界召开政治局紧急扩大会议,决定与张国焘的机会主义决裂,红军继续北上抗日,以游击战打通国际路线,在接近苏联的地区建立一个新的根据地。俄界会议还决定将现有部队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下设三个纵队,毛泽东任政治委员,彭德怀任司令员。

17日,陕甘支队突破甘肃军阀鲁大昌精心构筑的腊子口防线,抵达甘肃岷县以南的哈达铺。哈达铺位于地广人稀的陇南,是一个回汉杂居的集镇,也是陇南中药材的主要集散地。此地贸易发达,较为富庶,仅商号商铺就有800多家。红军攻占哈达铺后,决定宿营休整,毛泽东提出找些报纸来看。侦察连长梁兴初找到镇上的邮电所,带回了近期的几种报纸。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传阅报纸时,《大公报》上的一则新闻综述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文中提到“全陕北二十三县几无一县不赤化,完全赤化者八县,半赤化者十余县,现在共党力量已有不用武力既能扩大区域威势”,以及“徐海东窜甘”“陕北军事形势转变”“刘子丹徐海东有合股势”等。这令处于闭塞状态的毛泽东、张闻天等人喜出望外。

为核实消息的真伪,毛泽东找来贾拓夫询问陕北详情。贾拓夫就陕甘游击队、红二十六军的活动及陕西革命斗争的情况作了详细汇报,并建议中央到陕北立足扎根。听完汇报后,毛泽东兴奋地说:“别说有几万红军,能有一万也就好了。”并对身边的谢觉哉说:“看来刘志丹在陕北至少开辟了一块根据地,到了陕北再说吧!”

毛泽东和张闻天、周恩来、王稼祥等中央政治局负责同志研究后,在哈达铺关帝庙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说:“我们要抗日,首先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那里有我们的根据地……到陕北只有700里路了,那里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就是我们的前进阵地。”此后,贾拓夫跟随在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领导人身边,随时向他们介绍陕北的政治、经济、军事、地情等情况,为党中央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9月26日,党中央率领陕甘支队自武山进入通渭县。27日,到达通渭县榜罗镇。榜罗镇国立小学为中央领导提供了大量报刊,毛泽东等人在小学内仔细阅读,进一步了解了日本侵略我国北方的形势以及红二十五军已与陕北红军会合的消息。此前在哈达铺了解到的有关陕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消息得到证实。

当晚,中央政治局会议在榜罗镇小学校长室召开,贾拓夫列席会议。他向政治局介绍了陕甘党组织和红军的情况,建议中央到陕北去。会议改变了俄界会议关于临近苏联建立根据地的决定,正式将中共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定为陕北,把陕甘苏区作为中国革命新的大本营。

毛泽东后来回忆:“榜罗镇会议改变了俄界会议的决定,因为那时得到了新的材料,知道陕北有这样大的苏区和红军,所以改变决定,在陕北保卫和扩大苏区。在俄界会议上,想在会合后,带到接近苏联的地区去,那时,保卫和扩大陕北苏区的观点是没有的。现在我们应批准榜罗镇会议的改变,以陕北苏区来领导全国革命。”[4]张闻天谈道:“榜罗镇会议改变俄界会议关于接近苏联建立根据地的决定,确定将中共中央和红军的落脚点放在陕北,保卫和扩大苏区,以陕北苏区来领导全国革命。”

9月28日清晨,陕甘支队在榜罗镇小学校门前的操场上召开连以上军政干部大会。毛泽东首先登台作报告,指出日本侵略我国北方的严重性,介绍了陕甘根据地和红军的状况,分析了北方成为抗日新阵地的政治经济条件,作出要避免同国民党军作战、迅速到达陕甘苏区的决定。他满怀信心地宣布:“我们要到陕北革命根据地去,我们要会合二十五、二十六军的同志们去。陕甘革命根据地是抗日的前线,我们要到抗日前线上去!”这次大会作为“进军陕北前的总动员”,正式吹响了进军陕北的号角,拉开了以陕甘苏区领导中国革命的序幕。会后,各连队立即召开党的支部会和军人大会,研究贯彻会议精神的措施,提出整顿军容风纪、做群众工作、扩充新战士、进行宣传等具体要求。

自哈达铺后,贾拓夫在长征途中为中央红军通往陕北引路的作用愈发凸显。

党中央与陕北党组织和红军的联络人

为尽快与陕北党组织和红军取得联系,党中央和毛泽东派唯一熟悉陕北情况的贾拓夫,率一连人马,带上电台和报务员,作为先遣队寻找陕北红军,陕甘支队则向吴起镇进发。

此次联络关系到党中央和陕甘支队能否尽快实现榜罗镇会议确定的路线方针,能否尽快与陕北红军会师,关系到巩固和扩大陕北革命根据地,建立中国革命新的大本营。贾拓夫身负重任,不敢有丝毫疏忽和怠慢。他日夜兼程,很快在甘泉县下寺湾见到了红十五军团政委程子华和陕北党的领导人郭洪涛。程子华是贾拓夫在中央苏区经陈云介绍认识的,郭洪涛则是他的老乡和老战友。此次会面,他们都激动不已。贾拓夫向二人介绍了红军长征的情况和党中央的决定,程子华则介绍了红二十五军长征和红十五军团的情况,郭洪涛介绍了陕北根据地和近期革命斗争及内部斗争的情况。传达中央意见后,贾拓夫立即启程,赶回总部复命。

在贾拓夫的联络下,陕甘支队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吴起镇后,不久便与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

进行联络任务时,贾拓夫得知和他并肩战斗过的刘志丹、高岗、习仲勋、马文瑞、汪锋、张秀山、张达志等陕北党和红军的老同志、领导人,都因肃反扩大化被执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的中央代表错误地关押起来。苏区干部群众对此非常不满,陕甘根据地已陷入严重的危机中。贾拓夫认为,必须尽快向党中央报告,以妥善解决问题。因此,完成联络任务后,他立即向党中央汇报了陕北党内斗争和刘志丹等同志被关押的情况。

此前,陕甘游击队安塞五支队政委龚逢春代表陕甘红军见到了毛泽东,汇报了陕北肃反情况。毛泽东当即指示“刀下留人”,并派贾拓夫和王首道、刘向三一道,去瓦窑堡接管陕甘边区保卫局。他们按照党中央和毛泽东指示,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弄清了事实,写下为刘志丹等同志平反的报告。被关押的同志中,有人听说贾拓夫正代表中央调查处理问题,高兴地说:“红光回来了,他了解我们,我们得救了!”

党中央到达瓦窑堡后,肯定了王首道、贾拓夫等人提出的平反意见,立即释放了所有被错捕的同志。周恩来还亲自慰问了他在黄埔军校的学生刘志丹。在正确路线指导下,这些革命同志又回到了各自的岗位。贾拓夫不仅为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和中国革命新的大本营在陕甘建立作出了特殊贡献,也为纠正陕北肃反扩大化、挽救陕甘苏区和陕北红军领导同志的性命作出了贡献。

习仲勋在《挽救了革命》一文中写道:“毛主席不到陕北,根据地就完了;毛主席晚到4天,就没有刘志丹和我们了;要不是毛主席说‘刀下留人’,我早已不在人世。他们已给刘志丹和我们挖好了活埋坑。”习仲勋的夫人齐心说:“贾拓夫同志一生充满传奇,他是参与创建陕甘根据地的老同志,又是陕甘老同志中唯一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同志。仲勋说过,拓夫这人实事求是,他在中央苏区和长征路上比较客观地汇报了陕甘苏区红军和干部的情况。对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最后把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甘根据地发挥了一定作用。”

确定红军长征落脚点的引路人

在中央红军长征的过程中,长征落脚点经历六次变化,最终确定为陕甘苏区。在最后的决策中,《大公报》和贾拓夫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时任中央纵队秘书长刘英(张闻天夫人)在自述文章中写道:“1935年9月,红军长征到达甘肃的哈达铺,在当地的邮局得到不少报纸,主要是7、8月间天津的《大公报》。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等人翻阅这些报纸,得知陕北有苏区根据地、省红军、省游击队的消息……长征以来,中央一直想找到一个落脚点,建立新的根据地。开头想到湖南西部,没有成功。后来想跟二、六军团会合,又遭到重大挫折。黎平会议曾决定以黔北为中心,建立根据地,遵义会议根据当时的情况又予改变,有在川西发展的设想,在懋功与四方面军会合,跟张国焘争论,就是坚持北上向东,想在川陕甘建立根据地。现在得知陕北有一块红军的根据地,很自然,就决定到陕北落脚了。”

针对贾拓夫在中央红军选择陕北作为落脚点中所起的作用,习仲勋、马文瑞、汪锋、白如冰曾谈道:“长征途中,拓夫同志曾多次向毛主席详细汇报了陕甘党组织和红军以及陕甘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情况,这对中央确定向陕甘根据地进军起了很大的作用。”

毛泽东的孙子毛新宇在谈论“谁是红军进入陕甘的引路人”时指出:“当时,有一个人叫贾拓夫,他从陕甘根据地来,随中央参加了长征,时任总政治部白军工作部长。长征期间,他多次向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汇报陕甘根据地的情况,并建议中央到陕北立足。” “贾拓夫为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落脚陕北作出了重要贡献,起到了进军陕北引路人的作用。”

自甘肃哈达铺起,出于了解陕北地区红军和根据地情况的需要,身为陕北人的贾拓夫开始为中央领导汇报关于陕北根据地的各种情况,在中央落脚陕北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贾拓夫是党中央和红军落脚陕北当之无愧的引路人,是确定长征落脚点的大功臣。

注释:

[ 1 ] 摘自《汉中党史·第一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

[ 2 ] 摘自《陕西省志·中国共产党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

[ 3 ] 摘自周维仁的《贾拓夫传》,团结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 4 ] 摘自《毛泽东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

编辑/董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