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化妆品产业快速崛起,国产化妆品越来越受消费者的青睐,正从“中国制造”跃升为“中国质造”。但在行业飞速发展的同时,化妆品在生产、经营环境出现的各类问题也不可忽视。
《中国化妆品》杂志汇总了2024年第二季度(2024年4月1日至6月30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及广东、上海、浙江、山东等省(区、市)监管部门发布的通告与抽检信息,整理出2024年第二季度违规化妆品企业“黑榜”。《中国化妆品》杂志作为行业权威媒体,对侵害消费者权益、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坚决予以曝光。
Part 1
10家企业被点名,榜单过半是“熟人”
本期“入榜”企业中,“罚单常客”超过半数,在监管部门发布的抽检不合格信息与行政处罚信息中,也常见这些企业的身影。
刚被广东省药监局下达法人“禁业令”的两家企业之一——广州市白云区丰彩化妆品厂生产的染发膏(紫红色)因检出产品标签及注册资料载明的技术要求未标示的染发剂2,6-二氨基吡啶、对苯二胺,被判定不符合《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版)》,其行为属于生产经营未经注册的特殊化妆品。该企业在近5年间遭5次行政处罚,罚款总金额达20万元。
另一家违法企业则在业内更加“知名”,即“儿童毒面霜”事件的始作俑者——广州中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企业是本刊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违规化妆品企业“黑榜”榜首,由公开资料可见,该企业一年间被罚至少3次,在2023年遭罚的两款涉事产品于2024年4月生产后依旧被查出含有违禁成分,监管部门已对其法人、质量安全负责人下达“终身禁业令”。
排在第7位的广州伽美化妆品有限公司在本季度三次被广州市白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处罚。6月24日,该企业因使用已注册的药品通用名称“人表皮生长因子”作为产品名,涉嫌生产标签不符合规定的医疗器械,被处以2.3万元罚款。该企业3月就曾因相同原因被罚没24.7万元,5月又被判定为“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存在严重缺陷”,以及被抽查产品与国家局备案系统配方表要求添加的原料不一致,被罚3万余元。本季度3次处罚共计约30万元。
排在第8位的聚华生物科技(广州)有限公司在本季度里“三吃”罚单:其在6月24日因涉嫌经营标签虚假的特殊化妆品,被罚款1.3万元;5月2日因未经许可生产未经注册且标签不符合规定的“Brimles泡泡染发剂(咖啡色)”(批号:AC122501B01)产品共72盒,被罚没18.6万元;4月27日,该企业委托广州美府医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两款产品因菌落超标抽检不合格,被罚没近2万元。
排在第9位的广州市浩鑫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在本季度被罚两次,分别是因涉嫌生产未经注册特殊化妆品违法行为被予以重罚,以及涉嫌生产标注虚假标签的化妆品,两次罚款共计约14万元。
排名最后的广州鼎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一年内被罚三次,在本季度被罚两次。其一为经营超过使用期限的化妆品,并篡改剩余涉事产品的生产日期与限用日期,被罚约1万元;其二为无证或超范围生产化妆品、使用违法原料生产化妆品行为被罚。
这些企业屡触红线,并受到严惩。《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新增禁业限制、处罚到人等更为严格的惩戒手段,目前行业内已有十几家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经营者被开出此类“大罚单”,即存在特定违规情形下,对公司实施行政处罚的同时,对公司内部相关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Part 2
违法添加、成分超标成“重灾区”
纵观榜单前6名的违规企业,其被罚原因基本为限用成分超标、违规成分添加。
国家药监局发布的2024年第23号通告中,有17批次化妆品不符合规定。其中,本季“榜首”广州市西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广州西美”)生产的“EVAME净肤清颜霜”“EVAME净肤清颜精华液”,均含有不得添加的抗生素甲硝唑和克林霉素。前者甲硝唑含量为8050μg/g,克林霉素含量为12105μg/g,抗生素在配方中的浓度为2.0550%;后者甲硝唑含量为8491μg/g,克林霉素含量为13321μg/g,抗生素在配方中的浓度为2.1812%。
而根据《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甲硝唑在化妆品中的检出限值为50μg/g,也就是说,广州西美生产的两款产品甲硝唑超标160倍,在配方中超过2%,抗生素浓度严重超标,这无异于在脸上“抹毒”,该产品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如皮疹、皮肤瘙痒甚至呼吸困难。
暨研医药生物科技(广州)有限公司生产的苗睿堂婴儿山茶油沁润膏,被查出在儿童化妆品中违法添加氯倍他索丙酸酯和特比萘芬。氯倍他索丙酸酯是一种强效糖皮质激素类物质,短时间内使用即可导致婴儿皮肤出现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等不良反应;特比萘芬是一种抗真菌类药物,可能会引发皮肤刺激、过敏反应,影响骨骼的发育,长期使用可能造成肝肾功能损伤。
高速增长的功效性护肤市场,吸引着众多企业与品牌在祛痘、祛斑、美白等领域深挖。随着年轻一代逐渐成为父母,高端消费、精细育儿的潮流更是将儿童化妆品市场“由蓝变红”。消费者对“快速见效”的功能需求越来越大,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促使部分企业不惜“铤而走险”,违规添加禁用原料(如抗生素和激素等),或将限用成分的阈值拉到最高,以图立竿见影地改善肌肤问题,急于收割用户反馈。
这些产品短期内看似效果显著,实则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这类行为不仅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也对消费者的人身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本季度“黑榜”的发布,是响应监管部门“全力守护公众安全用妆”与“促进业态高质量发展”的号召与举措,也提醒相关企业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消费者健康。监管趋向严格,行业警钟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