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篇小说最初的起点,是几年前和一些朋友约定写的一个同题,题目是“为什么没有我”(在这之前,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写了好多个同题小说,只要有一个题目出现,我绝对是完成最快的),这个题目让我脑子里出现了一幅画面:地点是一个县城饭店门口的水泥地,时间是下午,阳光灰秃秃的,主人公因为急急地走了一段路,出了一层黏糊糊的细密的汗。他即将迎面碰到好久未见的一个前同事,这个前同事考上省城的编制,离开县城两年多了,他自以为和这个前同事关系很好,还经常在微信上聊天———他即将发现,前同事请了其他同事聚餐,但没有他。我开始写,但怎么也写不完,朋友写的都发表了,我的磕磕绊绊的,还是进行不下去。在写作过程中,在原来的基础画面上又产生了许多新的东西,比如出现了一个漂亮女同事,比如主人公是给楼上包间里的领导买酒去了……据我分析,写不下去的原因是这些新添的东西和我原来的意图发生背离,指向了不同方向……
2.最终这个小说探讨的主要问题变成:一个人如何会对另外一个人产生爱。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跟我那段时间对小说的理解发生了变化有关。我刚开始写小说是直觉式的灵感式的,但这种方法的问题是不可控,等来一个小说需要特别长的时间,还随时都可能失败;后来我开始用“套路”写小说,三幕式啦、英雄旅程啦,这个阶段的我写得很多(大量同题小说),但一种不满足产生了,感觉这些小说和自己隔着一层什么;再后来,我把注意力放到“说什么”上,我试图从那些古老的主题里发现点什么,最初我思考的主题就是“爱”,一个人为什么会对另外一个人产生爱呢?会因为金钱,会因为同情……我把这些都写成小说。写完三个后,我回过头看这篇写到半途的小说,它就从原来的轨道里脱离出来,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3.许多年前的一个上午,我正在学校物电工程学院的一间教室里上课,突然后面传来一阵骚动。我扭头看见一个女同学趴在桌上抽泣,本来离得很远的一个男同学蹑手蹑脚地坐到女同学旁边。这个男同学是我的舍友,之后他告诉我们,他给那个女的写了一张纸条:你可以做我女朋友吗?要知道这个男的之前一直在追求另外一个学校就读的高中时的女同学,每到节日,他都会对着镜子梳很久头发,买大束花,到那个学校去。虽然每次他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我们以为他绝不会变卦。现在他竟给一个之前没有什么来往的女的写纸条,为什么呢?后来这个女的拒绝了,他又回去追求高中同学。许多年后,它变形后成为小说里的关键一幕。
4.小说里还有许多片刻,是我亲身经历过的。比如酒后一个人搂着另一个人的肩膀说:我知道你一直看不起我;比如一只比头还大的米老鼠发卡……
5.小说里李艳用彭小春完全了解的那些材料,讲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我现在觉得,这正是小说应该做的,用那些你已经掌握的材料,讲出不同的故事,发现不同的真相,在这个世界之外创造出另外一个世界。之前我怀疑这种幻想世界的意义,现在我觉得也许和现实世界的脱离才是小说更重要的意义,脱离之后才会有更广阔的天地,才会让你的目光从习惯性的固定的僵硬的琐碎的套路里移开,才会获得安慰。
责任编辑:柏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