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龙口市着眼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创新文化内容和形式,不断激发文明实践活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将文明融入城乡,浸润百姓心田,持续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和文明内涵,全面打造乡村文化升级版。
民俗文化大餐“味美汤鲜”
“快看,那上边站着两个孩子啊。”在2024年龙口市春季秧歌展演现场,由新嘉街道秧歌队带来的“抬阁”非常吸人眼球。只见下边8名轿夫稳稳地走着,上边2名小演员在半空中舞动着衣袖,热情地跟大家打招呼。
抬阁是龙口当地重大节日及嫁娶婚庆等必演节目,也是烟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秧歌展演他们都参加,深受群众喜爱。龙口市结合乡村文化旅游节,定期策划推出系列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菜单”,把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展示出来,最接地气的文明实践活动丰富起来,最受欢迎的乡村旅游活跃起来,持续浓厚文明祥和的文化氛围。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漫步在嘉元梦想公社,各类“龙”主题元素的花灯、文化墙等,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成了群众热门“打卡”地。龙口市围绕“红色文化”“蓝色海洋”“绿水青山”“莱子古国金黄县”四大板块,制作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色彩丰富的彩灯,突出“龙口·龙年·龙灯”,融入猜灯谜、潮玩展、古装巡游等环节,突出参与性趣味性。市民游客或漫步或驻足或拿起手机拍照,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为进一步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龙口市根据春、夏、秋、冬季节特点,精准对接基层群众需求,定期策划推出“菜单式”服务,实现以点带面、全域辐射。围绕“春之韵”主题,精心制定黄河大集、秧歌展演、游园灯会等38项文明实践文化活动“菜单”;聚焦戏曲文化,推出京剧《四郎探母》、吕剧《龙凤面》《玉蜻蜓》等系列戏曲节目,满足戏迷群众需求;结合黄河大集,展出葫芦雕刻、黄县大糖等21个非遗项目,推出“飞龙在天”“龙行天下”等50余组花灯供市民观赏;注重群众参与,让百姓登台当主角,举办农民村歌大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唱出了浓浓乡情和幸福味道。
群众文化活动“实力出圈”
“每年夏天市里都会送文艺、送戏曲下乡,年年都有新节目,演的也都是老百姓身边的事,吃完饭在家门口就能观看。”龙口市东莱街道宫家疃村老党员孙明兴高采烈地说。
近年来,龙口市通过“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方式搞活文化舞台,突出“自选动作”,加强镇街区间串演巡演,彻底消除文化“空白村”,不断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创新活动形式,依托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常态化开展百姓“村晚”大联欢,鼓励村民自导自演的同时,组织“习语润心”百姓宣讲员以“宣讲+文艺”方式,将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等编排为快板、戏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变单一宣讲为生动说唱,实现好戏有深意、理论有温度,实现文化惠民、理论传播的效力1+1>2。
用活“小阵地”,实现以文化人、成风化俗。针对寒暑假学生“看护难”问题,指导村居文明实践站开启“带娃”模式,招募志愿者组建公益托管班,适时组织文体活动、阅读指导、影视欣赏等公益文化课程,把服务群众落细落实。在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组织非遗体验、国防教育、书法惠民等系列活动,让群众在寓教于乐中感受文化熏陶。
在做好线下活动的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提升传播力,依托龙口融媒、文明龙口、龙口文旅等新媒体平台,以文明实践“云展厅”、情景剧、直播等形式,年均开展风俗民情普及、书画作品展、好书推荐、非遗文创展等线上活动500余次,让群众足不出户感受文化活动魅力。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思路,龙口市每年举办市民文化节、文化龙口欢乐行、戏曲进乡村、送书画下乡、群众性小戏小剧演出等各类文化活动4000余场,让市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乡村文化旅游“热辣滚烫”
“汉服不是年轻人的专利,今天我也来秀一把。”在诸由观镇西河阳村大隐文化国学馆,几位游客身着各式汉服,演绎着千年华夏服饰的诗情画意。趁这个机会,村民宗景娥也专门挑了一件汉服换上。
龙年到龙口,更上一层楼。龙年的到来彻底带火了龙口这座城市,在2024年前三个月,龙口连续三次大篇幅亮相央视专题节目,嘉宾在融媒演播室与全球网友实时互动直播,现场推介旅游打卡地和龙口粉丝、排骨包子、黄县花饽饽、即食小海鲜等特色美食,文化龙口实力“宠粉”。
乡村文化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头戏”,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动力。南山旅游景区、龙口动植物园趁热打铁,相继推出“祥龙迎春至”“欢乐亲子游”等主题文明实践活动,猜灯谜、民俗杂技表演、夜场灯光秀、打铁花、非遗作品展销等20余项活动轮番上演,一道道吸引力强、体验性高、趣味性浓的“文旅大餐”,让游客在身临其境中感受浓浓文化味。
依托诸由观镇西河阳村、黄山馆镇后徐村、徐福街道桑岛村等特色乡村,推出民俗文化游、山村文化游、红色文化游、非遗文化游、海岛文化游等产品,全面构建“乡村好时节”文旅节会体系。从黄水河东畔古色古香的村落,到泳汶河上游绿意盎然的山间碧玉,文明实践赋能文旅融合,龙口乡村旅游的崭新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将文旅与乡村文化振兴深度融合,是龙口市盘活文明实践阵地资源的有益探索。在格润富德农牧科普馆、丁氏故宅、西河阳古村落等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常态化开展亲子互动、美食体验、民俗研学、人物画展等活动,点燃“文物游”“亲子游”热点。通过文明实践与文旅融合互促互进,挖掘充实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阵地功能和活动形式,扩大文明实践服务圈。截至目前,全市各景区、文明实践基地接待游客量逾20万人次。
“五为”志愿服务“润物无声”
“人生都有夕阳红,尊老敬老树新风。”走进龙口市东莱街道怡静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这句话便映入眼帘。为丰富群众退休生活,怡静社区创新开展了“快乐星期天”为老服务项目,让老年朋友家门口“养老”变“享老”。“自从来了老年活动室,不仅找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还展现了自己的唱功,别提多滋润了!”75岁的姜开生老人说。
“耳朵上我想留个鬓角,显得有精气神。”日前,在七甲镇福鑫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民王茂娥向来义剪的鸿雁义工队志愿者提出要求。志愿者笑应:“好嘞,一定让您美美的!”虽然远离城区,但老人们足不出户,就有志愿者上门修剪发型,享受精准贴心的“为老”志愿服务。
为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龙口市依托文明实践阵地,大力开展“五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通过“量身定制+精准对接”,把温暖“送”到群众家中。与此同时,为推动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蔚然成风,引导群众从乡村治理“看客”变成“主人”,他们定期举办美德健康交流分享会,以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为引领,让勤俭戒奢、文明健康学有榜样、行有示范。
截至目前,该市注册志愿者17.7万余人,志愿服务团队2600余支,“习语润心”雷锋驿站300余处,打造“润心坊”“爱心奶奶”等21个特色文明实践工作室,文明实践家庭站覆盖城乡,“五为”志愿服务亮点频现、繁星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