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千秋情(上)

2024-08-07 00:00史照栋刘晓彤
雷锋 2024年7期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精神的涵养;一个民族的复兴,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有这样一位被百姓赞誉为“人民的企业家”:

他一辈子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他一辈子不忘初心,学雷锋,做雷锋,与百姓共发展,共繁荣;

他一辈子播撒雷锋精神的种子,矢志培养担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他以实际行动谱写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时代新雷锋故事。

他身上蕴含着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永远牢记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强大动力。

他就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千秋集团董事长李秋生。

从“学雷锋标兵”到一名光荣的“赤脚医生”,李秋生一干就是20多年。从13岁起,他就学雷锋、做雷锋, 经常风里来、雨里去,披星戴月,翻山越岭,四处行医,赢得“百姓雷锋”赞誉, 书写了属于那个年代的人生传奇。

李秋生,1955年8月6日,出生在准格尔旗铧尖公社乌兰哈达大队曹家圪塄生产队的李家沟村。他是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歌曲,读着雷锋故事,学着雷锋做人而成长起来的。

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雷锋精神的种子,从小就埋进了李秋生的心田。

13岁那年,他上小学四年级。这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天空下起了大雨,造成山洪暴发。学校没有食宿条件,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放学回家,必须蹚过一条洪水又急又大、没过膝盖的河流。危难之际,李秋生主动带头,背起一个个低年级的小学生顺利过河。他一连背了十几个学生,家长知道后非常感激。

15岁那年,生产队秋天割下的糜子扎成捆,摞起来成一大堆,约十来米高。几天阴雨连绵,摞起来的大堆糜子,内部已经发霉变味。上学路过此地的李秋生,闻到从堆子里散发出来的酒糟味,他就找来马车当梯子,上到大垛上,一捆一捆挪下翻开,里边冒出十分难闻的霉味。李秋生用一个多小时,将全部糜子翻开晾晒。乡亲们说,幸亏秋生这娃发现及时,不然,全生产队150多口人的主要口粮就成了泡影。

全村人都知道这个后生很不错,评他为“学雷锋标兵”。而后又参加乡里召开的学雷锋表彰大会。后来正好有个培训“赤脚医生”的机会,全村人一致推荐他当上了一名光荣的“赤脚医生”。

20世纪70年代,一部由杨啸编著的小说《红雨》改编的同名电影在全国各地上映后,深受广大观众的好评。这部影片真实地反映了那个年代,农村缺医少药的现象和“赤脚医生”的故事。

“赤脚医生向阳花,广阔天地把根扎,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千家”。20世纪70年代,党和国家为了解决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实际困难。在全国范围内兴办合作医疗站,培养本土医生,被人们昵称为“赤脚医生”。

比李秋生年长4岁的发小杨二喜说起李秋生,如数家珍,满是兴奋和激动:

“我和秋生生长在偏僻的农村,经历过那段有病不能及时医治,吃药得步行几十里或者上百里去配取的日子。患急病因救治不及时导致的死亡案例每年都有很多。我15岁那年冬天的一天,放学后回到家,已经是点灯时分,我弟弟肚子疼已经一天了。我一进门,看见他头上直冒汗,在炕上来回打滚,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父母着急地让我去请医生,于是我与本村一位同龄孩子一起去请医生。由于“赤脚医生”都是流动行医,那时又没有通信工具,所以医生在哪?没有目标。我俩一晚上跑了几个村,翻山越岭,又冷又饿,步行了几十里路,才找到一位医无定所的‘赤脚医生’。我们这批人对当时农村缺医少药、看病难的经历都有很深的体会和感受。”

“‘合作医疗’和‘赤脚医生’的兴起是在20世纪70年代,确实为解决农村缺衣少药的困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说是功不可没。那年,我们大队也成立了合作医疗站,有固定场所,有中西药药房,大队先后培养了好几位‘赤脚医生’,他们都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接受过专业培训。经过多次培训和临床经验,他们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现任千秋集团董事长的李秋生就是当地培养最早的‘赤脚医生’之一。”

“秋生先生早年丧母,可以说一生中得到的母爱很少,他是家里唯一的儿子,尽管父辈们对他倍加呵护,但他却没有一点娇生惯养的坏毛病。他念书时放假后,照样参加队里的劳动,我曾经有段时间与他一起收过秋,担土垫地。从那时起,我们来往较多,共同的志向让我们成了好朋友。他的医术和技能高,又吃苦耐劳,在家乡和周边地区享有很高的威望。”

…………

在行医的20多年里,不管是当乡村的“赤脚医生”,还是后来任乡卫生院院长,李秋生从不辜负百姓对他的厚望与期待,风里来雨里去,翻山涉水,不分白天黑夜,一请就到。李秋生的家乡地貌沟壑纵横,那时落后的山乡一没有公路,二没有现代交通工具,他经常步行,四处行医,多少年来,根本无法计算他走了多少路,治好了多少名患者。

李秋生医术高明,诊断准确,治病有方,名不虚传。神山村有位姓张的社员,其媳妇生小孩难产,十多天都没有生出。请来四五位当地和外乡医生,也没有办法,建议到盟医院去生产,不然产妇和小孩都有生命危险。可是当时交通不便,加之这位姓张的社员常年有病,不能劳动,没有经济收入,家庭生活非常困难,拿不出钱去盟医院,只能在家听天由命了。第11天时,恰好李秋生从旗医院学习回来了,他认真检查后得出的结果是,胎位是顺的,主要原因是此胎是第四胎,由于产妇营养不良,子宫收缩无力,胎儿不能顺利产出。

于是,他及时给产妇输液,并进行静脉滴注催产素。经过他的有效治疗,不到一个小时,小孩顺利产出,产妇与小孩都平平安安。张家全家欢天喜地。从此,李秋生看病的名气大振,周边的人们有病都请他治疗。

1982年,杨二喜的父亲突然说话语言不清,行走不便,经李秋生检查是脑梗。经他几个月的精心治疗,杨二喜父亲的病终于治好了。几年后,已经是76岁高龄的杨父晚上突然昏迷,不省人事。第二天,姐妹们想送父亲到东胜盟医院治疗,后来请李秋生来想听听他的意见。李秋生诊断后说是脑溢血,出血面积大,不宜坐车,经不起颠簸,如果坐车,生命更有危险。他说这种情况到了医院也没有好的治疗办法。在家治疗也只是维持几日,只能尽心,请你们为老人准备后事吧。没出两天,杨父就病逝了。

李秋生因“赤脚医生”行医出名,后来调到乡卫生院当院长。那时,由于条件所限,地方上不少的疑难杂症无法治疗,患者只能扛着。自治区政府派医疗队到铧尖乡义诊。于是,李秋生抓住难得的时机,从铧尖乡请来医疗队给大家义诊。医疗队有不少专家教授,中药、西药、内科、外科、妇科大夫齐全,李秋生又不失时机地跟这些专家教授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医疗技术,提高了为病患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