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擀面了馋心

2024-08-07 00:00:00王天明
小品文选刊 2024年8期

好久没回农村老家了。

回想起以前,每年秋天庄稼收获后,家家赶着毛驴,驮着粮食,到几里外的河滩石磨去磨面,回来后把磨好的面粉囤在松木大面柜里,随用随吃,十分方便。

从小到大,每天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面食,一日不见面食,就好像丢了魂似的,浑身不自在。

面食里面,我对手擀面情有独钟,并且时不时回想起做手擀面的情景。顿时,那手擀面的美味就在唇齿间游曳起来。

涎水盈满口腔,好怀念手擀面啊!

这也可能是许多北方人独有的面食情结吧。

记得小时候,母亲每天很早起床,打扫完庭院,从门外抱来一大抱柴火,就开始一边烧火一边做饭。先是把面粉倒在大案板上,一手拿水瓢,一手在面粉中间刨开小坑,边浇温水边和面,慢慢地把一盘散沙似的面粉团在一起,然后把面团用拳头捶成圆形的厚片,拿来擀面杖擀成厚面饼,再把厚面饼裹在擀面杖上,在木案板上用力滚动,然后打开,把面饼转动一下,再把面饼裹在擀面杖上,不停地擀,不停地转动面饼,使面团始终保持一个圆形,并不时撒上一把面粉,以防粘连。擀面杖随着双手的节奏,不停地在案板上滚动,后退,向前,又后退,又向前。面团在母亲灵巧的双手操作下渐渐变薄变大,不一会儿,就擀出一大片又大又圆又薄的面饼。

这薄薄的面饼铺满整个大案板,犹如天上的一轮满N/3siy1GjPMKkHX7yd1rp3H/2Nran+1WxU3bkTeF6nU=月落在农家厨房里,赏心悦目。

然后拿起菜刀把这圆圆的面饼一分为二,然后对折,再切,再对折。圆圆的面饼在母亲手底下排列成几摞长方形的面剂子。再从面剂的一头切起,随着“嚓嚓嚓”的响声,转瞬间,刚才排列整齐的面剂变成了一条条棱角分明,长长窄窄的面条。

然后把切成一堆的面条用双手抖散开来。

整个过程动作麻利,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这一案面饼,可以切成长面,可以切成面条,可以切成旗花,可以做面片,还可以做饺子皮馄饨皮,花样可多了。

切面也是一门手艺活。举刀切面,要心中有数,不慌不忙,一刀一刀,干净利落,切出的面,大小均匀。

做面食看似简单,但真正做起来也挺有门道的。刚开始做面总是心慌意乱,掌握不了面粉的脾性。水多了,面饼黏黏糊糊的,擀起来就相互粘连。水少了,面团就成了一盘散沙,和不到一块来。做面关键在于揉。面和好了,你要不吝力气,双手团住面团,开合有度,抓住面团使劲地揉啊揉,搓啊搓。雪白的面团在案板上来回滚动,满身热情顺着胳膊汩汩流进面里,千回百转,直到把面团揉到光滑为止。尤其是做拉面,更要下一番功夫,拽、扯、拖、㩐、拢。

这样下功夫做出来的面,吃到嘴里劲道,滑溜,格外香甜,吃了一碗还想再吃一碗。

做面时间长了,慢慢地有了经验,掌握了火候,做起来得手应心。

农村的孩子,小小年纪练就一副擀面做饭的本领。大人们整天忙于参加生产劳动,家里做饭的任务就落到小娃娃的头上。

听小伙伴们说,他们每天回家帮大人干家务活,还会做饭了。

我也要做饭!

有一天放学回家,我学着母亲的样子,挽起袖子,从面罐升里挖出一木碗面,舀来一马勺水,擀面的木案板有点高,够不着,就搬来一个大木头墩子垫在脚下。我学着母亲的样子,在面粉中心扒拉出一个坑,倒上水,开始和面,也不知怎么的,忽然面粉被冲开一个口子,水裹挟着面粉在案板上到处流淌,我急忙用双手把案板上的水和面粉揽在一起,看着眼前的一堆面,都成面糊糊了。急中生智,抓来一把干面粉撒在面糊上,一阵手忙脚乱,勉强将面和在一起。面团在手里越揉越软、案板上,手上沾满了黏糊的面泥,怎么搓也搓不下来,就又抓起几把干面粉撒在案板上,不停地搓揉,终于搞定了。

手、案板弄干净了,但面团有些僵硬,揉不开,就又加水,结果水又加多了,这样不断软了加面,硬了加水,无限循环,最后案板上堆起了一大坨面团。后来,母亲又是烙饼子,又是擀面条,才消化掉了。

脸上衣服上到处沾满面粉,母亲收工回来浑身上下打量了一番,笑着说对我说:你快成“糊画爷”了。

慢慢地摸着一些做面门道,我学会了做面。但无论怎样操作,我擀出来的面就是成不了圆形,而且面的边缘如锯齿一样,残破不堪,只叹没有母亲那样的手上功力。

过去的农村物质生活极度贫乏,逢年过节,才从生产队分得几斤猪肉,打打牙祭,平时根本不见荤腥,肚子缺少油水,每个人都精瘦精瘦的。大人们一人一顿能吃三四大碗。一大锅稠糊糊的饭舀着舀着就剩下半锅清汤了。刚开始锅里舀饭随便能盛上一碗,随后锅里的面就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一大锅清汤了。

在一大锅清汤中舀取面叶靠的是长期的经验。吃饭时,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起,家里的小媳妇拿着饭勺给每个人碗里舀上饭,恭恭敬敬地端到公公婆婆和丈夫手里,再是小叔、小姑。到最后,面对着清汤寡水,家庭主妇拿着饭勺顺着锅边搅动,锅里的面汤随着勺子旋转起来,然后抽出勺子,又快速将勺子插进旋转的面汤里,急速举起饭勺,勺子里已有半勺面叶,反复多次,已盛上一碗了。

这样的舀饭方式一直伴随着农村的家庭主妇。

怪不得,过去农村男孩娶媳妇,一般都要打听女方的“针线茶饭”怎么样。

如果一个家庭主妇没有练就擀面舀饭的技术,不但自己吃不饱肚子,还会得到别人的讥笑。

老人们有原汤化原食的说法。奶奶经常叮嘱我们说,吃完面,尽量要喝碗面汤。这是有根据的。那年,爷爷要出远门,家里难得做了顿拉面,爷爷连吃了两大碗,这时同伴在门外高声呼唤快走,爷爷就急忙扔下空碗,抹嘴和同伴们着急赶路,半道恰遇一条小河,看见清凌凌的河水,爷爷觉得有点口渴,就情不自禁趴在水边猛喝了几大口。又向前奔走,到达目的地,一直觉得腹部滞胀,不思饮食,肚子隐隐作痛,非常不舒服,就看郎中吃药,总是效果不明显。后来遇到了一位老者,他仔细询问了生病经过,说你这病,不用服药,回去吃碗热面,喝碗热汤,保准没事。爷爷半信半疑,回去吃了一碗拉面,连喝两大碗热面汤。到了第二天,果然神清气爽,身体恢复如初。所以有经验的老人说,吃了拉面后要喝面汤,拉面比较干,不容易消化,喝过面汤后,有利于肠胃蠕动,可以帮助消化,还有补充营养的作用。

面条有汤有面,最能补充体力。

一碗面下肚,顿觉精神倍增。这也是大家爱吃的原因吧。

社会飞速发展,现在,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镇,处处都有馍馍面条铺。里面商品五花八门,名目繁多,面粉雪白,十分养眼。什么大宽小宽韭叶面,棋化面片牛筋面,菠菜面,玛瑙面,拉面......有些以前听都没听说过。

这些机器加工的食品,方便,快捷,省时省力,适应快节奏的生活,特别得到家庭主妇们的青睐。

这些名字好听的面条,刚开始觉得十分新鲜,但连吃几顿,总觉得嘴里觉得有一股铁腥味,与自己动手做的相比,不在一个档次,真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好思念手工面条啊!隔一段时间,我就情不自禁,坐车回到农村老家,升起柴火灶,挽起袖子,重操擀面杖,擀上一挂面条。将切成大块的洋芋丢进开水锅里,任其慢慢翻滚,直到滚得散散的、绵绵的。然后不慌不忙地从院子里拔来一把香葱,切得细细碎碎,把铁勺架在火焰上,倒上菜籽油,放上一撮盐,待葱花炒成金黄,将铁勺一下子放入奔腾的饭锅里。随着“噗噜噜”的响声,铁锅里顿时猛烈翻滚起来,随即升起一股水汽,立刻,一股麦香拌着菜香迎面扑来。

这特殊的香味立刻溢出伙房,盈满院子,随着微风飘向四周。

那怎是一个香字形容的了啊!

最是擀面了馋心,自己做的面条就是好,不但解了馋,还吃起来格外地舒畅。

选自《现代作家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