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路径,无非是按照两条主线行走:一条是书,一条是人。书是一种静态或曰固态的存在,它们的表现相对稳定,比较容易把握;人却是一种动态或曰液态的存在,研究起来比较复杂。进一步解析,这里的人专指与书相关的人,或称书人,既可能是读书、爱书的人,也可能是毁书、禁书的人。在社会的各个阶层中,都可以见到书人的身影。几十年来,我以书人为视角,记录了许多故事。直至花甲之年,不敢说耳顺或从心所欲,与从前比较,我阅世的识见多有变化,但是那些难忘的古代书人,依然常驻心中,久久铭记。
先说最让人喜爱的古代书人,首推汉代刘德。说明一下,这位刘德不是那位刘向的父亲刘德,而是汉景帝的儿子河间献王刘德,汉武帝的异母兄长。在那个时代,刘德藏书最多,版本极好,数量和质量,都超过当时的朝廷。汉武帝号召全民献书时,刘德奉献最多,民间有献书王之誉。刘德不但藏书,还从事学术研究,建立起规模宏大的日华宫,请儒学名家前来讲学,供儒生们居住。日华宫专用的砖石上,都刻着“君子”二字。据一九二四年鲁迅日记记载,他曾购买过君子砖。鉴于刘德对儒学典籍整理的贡献,刘向称他为“一代儒宗”。我还敬佩刘德不慕权贵的品德,他的弟弟刘彻登基十年,他一直未曾入京面圣。但不知什么原因,第十一年刘德进京了。他献上一些好书,还与汉武帝对坐,讨论治国之道。刘德主张复兴儒学,仁义治国,言谈滔滔不绝,没有穷尽,听得汉武帝面色渐变,转而对刘德说:“商汤以七十里之地立国,周文王以百里之地立国,你也努力吧。”听到这样的话,刘德明白了武帝的意思。回到属地后,刘德开始饮酒作乐,不久就死去了。
汉代的读书人,让人难忘者还有几位,他们都有绝世才华,结局却如刘德,都不太好。
一是司马迁,他的撰著《史记》为史家之绝唱,自己却因言获罪,遭受腐刑。
二是班固,他早年接续父业撰写《汉书》,却以私作国史罪名入狱,后来得以解脱;六十一岁又因窦宪案入狱身死,《汉书》也由妹妹班昭续完。
三是董仲舒,他是一代大儒,有《春秋繁露》名传后世,以《天人三策》致儒学独尊天下。他还化儒学为儒术,推阴阳,言灾异,知兴衰,著有《灾异之记》。后来被人引用,皇帝称书中有攻击朝廷的内容,而董的弟子吕步舒不知道是老师的著作,一路追究,致使董仲舒入狱,皇帝赦免才逃过一死,从此董仲舒再不敢妄言灾异。
四是刘安,他好读书,善写文章,撰著《淮南子书》满篇珠玑,千古流传。汉武帝给他写信,也会让司马相如等人读后再发。后来刘安因篡逆罪被抄家身亡,但《神仙传》称刘安没有自杀,而是随仙人八公白日飞升,家中鸡犬也随之而去。闻此事武帝不禁叹息:“我要是能像刘安那样成仙,天下在我的眼里也就是脱掉的靴子啊。”
五是刘向、刘歆父子,著书立说,都是大宗师级的人物。父子传承,在天禄阁校书,成千古佳话。至今刘向后人自称“黎阁刘氏”,源于一段传说:夜晚一位黄衣老人拄青藜杖走进天禄阁,看见刘向坐在暗处背书,老人吹燃手杖的顶端,借着光亮,向他传授五行洪范的故事。再说父子二人的不幸,刘向早年见到家中有《枕中鸿宝苑秘书》,那是刘向的父亲查抄刘安家时带回来的。书中有记长生之法,刘向把它献给汉宣帝,没想到方法不灵,刘向险些被处死刑。刘歆的学问超过父亲,有“汉朝智囊,笔墨渊海”之誉。但刘歆的人品却有争议,如晋傅玄言:“向才学俗而志忠,歆才学通而行邪。”后来王莽篡汉,刘歆做了新朝的国师,不久又试图谋反,失败后自杀身亡。
再说最令人惊奇的书香人家,首推南北朝时萧梁皇室一族:
一是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他布衣素食,不近酒色,“少而笃学,洞达儒玄。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燃烛侧光,常至戊夜。……每至冬月,四更竟,即敕把烛看事,执笔触寒,手为968dc08fd3b67346ef59e335868c68a1皴裂。”
二是萧衍的儿子昭明太子萧统,编撰《昭明文选》流芳后世。史载萧统“生而聪叡,三岁受《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悉能讽诵。……太子美姿貌,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每游宴祖道,赋诗至十数韵。或命作剧韵赋之,皆属思便成,无所点易。”
三是简文帝萧纲,“幼而敏睿,识悟过人,六岁便属文,高祖惊其早就,弗之信也,乃于御前面试,辞采甚美。高祖叹曰:此子,吾家之东阿。……读书十行俱下。九流百氏,经目必记;篇章辞赋,操笔立成。博综儒书,善言玄理。”
四是萧纲的儿子哀太子萧大器,也是一位书痴。侯景废黜太宗萧纲,派人去杀太子,见到萧大器还在读《老子》。军士想用衣带勒死太子,太子面色不变,还告诉军士说,衣带勒不死我,还是用系帐杆的绳子吧。
五是萧衍第七子梁元帝萧绎,他“聪悟俊朗,天才英发。年五岁,高祖问:汝读何书?对曰:能诵《曲礼》。高祖曰:汝试言之。即诵上篇,左右莫不惊叹。”萧绎初生时患眼病,盲一目,“性爱书籍,既患目,多不自执卷,置读书左右,番次上直,昼夜为常,略无休已,虽睡,卷犹不释。五人各伺一更,恒致达晓。常眠熟大鼾,左右有睡,读失次第,或偷卷度纸。帝必惊觉,更令追读,加以槚楚。虽戎略殷凑,机务繁多,军书羽檄,文章诏诰,点毫便就,殆不游手。常曰:我韬于文士,愧于武夫。论者以为得言。”后来萧绎被北魏军队围困城中,身边众臣劝他投降,萧绎“乃聚图书十余万卷尽烧之”,成为人类焚书史上的一项世界纪录。《南史》讽刺他“口诵六经,心通百氏,有仲尼之学,有公旦之才,适足以益其骄矜,增其祸患,何补金陵之覆没,何救江陵之灭亡哉!”
还有两位让人敬重的书人,一是宋代朱熹,他有一代大儒之称。身为宋代人,却被列在孔子文庙十二哲之中,其他十一位都是孔子的亲传弟子。朱熹又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循循善诱,为你建立读书的方法与信心。钱穆《学籥》赞道:“朱子教人读书法,其实人人尽能,真是平易,而其陈义之深美,却可使人终身研玩不尽,即做人道理亦然,最美好处,亦总是最平易处也。”朱熹读书座右铭曰:“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宽着期限,紧着课程。研精覃思,以究其所难知;平心易气,以听其自得。”二是明代冯班,他与兄长冯舒才华出众,有“海虞二冯”之称。冯班学问未见登峰造极,但品评世事的眼光颇有见地。他说:“宁近小人,不近愚人,因为小人作恶可以预防,且无利而不为;愚人作恶出人意料,抑或损人而不利己,无法戒备。”他还说:“家有千金,不如一技在身。一技足以养生。”他还说:“太平时做错事有救,乱世一失足便送了性命。”他还说:“不要教授子弟做刻薄之事,否则他一时无处发挥,就会对父母下手。”他还说:“习气相染,师不如友。所以择友要家风淳厚、喜好读书,市井轻薄之人最不可近。”他还说:“未有不自爱而能爱人者,君子有时损己以益人,只从自爱处推出。”冯班的兄长冯舒性情耿直,四十几岁被人陷害死在狱中。冯班总结原因:“常人爱犬而畏虎,冯舒却好虎而恶犬,临难时无人相救。”
还有一位让我爱慕之人,明代山人陈继儒。《明史·隐逸传》共收录十二位隐逸之士,收录标准为“至少拒绝国家征聘一次者”,如倪瓒、沈周等,其中只有两位山人入选,即陈继儒、孙一元。陈继儒佳作、佳话最多,《四库全书》收录三十余种,《珍珠船》《销夏录》《读书十六观》等都不在话下。
最后想到几位负面的古代书人,其实此类记载,多为纸上人物,未必是那位古人的真貌。名字只是符号,故事多为传说,信史权作依托。但故事的编撰,人性的剖析,却有后世鉴戒的意义。
一是秦相李斯,他整治与他同类的书人,逼他们把家中的书交出来烧毁,不然会施以黥刑,脸上刺字,去城门前扫地,再不然将他们坑杀。李斯身为书人,深知同类手无缚鸡之力;他也深知书的力量,可以改变人生的意义。
二是阿谀逢迎之徒,宋代的秦桧、蔡京即是。他们不仅会三呼万岁、感激涕零,还会讲出愚弄权贵的道理。天上出现日食、彗星,飘雪、沙尘,秦桧都说是吉兆;他见到树木上刻字“天下太平”,便授意太史上表庆贺。无独有偶,蔡京见到红鱼游出,他也会乞付史馆,拜表贺。见到河中捞出一只两首龟,他立刻赞道:“此齐小白所谓象罔见之而霸者也。”如此行径,最为肉麻,让人不齿。
选自微信公众号“俞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