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4年5月19日早上6时,在宾夕法尼亚大学韦茨曼设计学院举行的特别仪式上,该校正式向已故的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林徽因女士追授建筑学学士学位。林徽因的外孙女于葵代表已故的祖母,从韦茨曼设计学院院长弗里茨·斯坦纳手中接过了这份荣誉学位证书。
为什么宾大突然给已故的林徽因发学位证?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得从一百年前说起。
192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一同赴美国深造,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林徽因本想和梁思成一起读建筑系,然而,宾大当年并不允许女性就读建筑专业。学校的管理者认为,建筑系的学生需要经常在夜里制图、画画,让女性深夜在画室画画是不合适的,建筑系只招收男生就够了。林徽因就此事多次与校方沟通未果,最后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就读宾大的美术系,并选修了宾大建筑系的主要课程。
林徽因毕业前的建筑学成绩,已经达到建筑系优秀学生的水平,但最后只被授予美术学士学位。宾大这次“追授荣誉学位”,是为了弥补学校百年前因为性别歧视对林徽因造成的不公。
不过,林徽因在建筑学上的成就之高,早已经不需要宾大补发这张学位证书来证明。当我们提起林徽因时,大部分人想到的都是她的美貌、文学才华以及她曲折复杂的感情故事。然而,我们往往因为这些故事忽视了林徽因在事业上的杰出成就:她是中国最杰出的建筑学学者之一,在建筑学学科建设、建筑学史、美术设计等方面都有着突出贡献。
01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出生于杭州的一个书香世家。她的祖父林孝恂是晚清翰林,学养深厚,思想开明。林孝恂尤其注重教育,认为“求新还须知故”,因此不惜耗资在杭州万安桥侧兴建林氏家塾,分东西两斋,各授新旧之学。林徽因自幼陪伴在祖父之侧,成长的岁月中辗转于杭州、上海、北京,南北方的灵气兼收,旧学与新知并进。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才华出众,自负狂放,被林孝恂斥责为“名教叛徒”。林长民性格中的锐气、逸气与真实,在林徽因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林徽因同样锋芒毕露,真实不作伪,外加热情幽默,谈锋甚健,所以很自然地成为所有聚会的中心人物。
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林徽因接受了中西文化的双重熏陶。她5岁发蒙,8岁移居上海,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1916年,她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1920年随父亲游历欧洲,在伦敦认识了一位女建筑师房东。在和建筑师房东交流的过程中,林徽因明白了“建筑”作为一种艺术与“盖房子”之间的深刻不同,明白了建筑与艺术之间的关联,并被建筑这种艺术形式深深吸引,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
林徽因后来的丈夫梁思成,当年也是受林徽因影响走上了建筑学这条路。多年以后,已经成为著名建筑学家的梁思成回忆称:“在(和林徽因的)交谈中,她谈到以后要学建筑。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徽因告诉我,那是包括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我喜爱绘画,所以我也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
192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一同赴美国深造,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便选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课程。在宾大就读期间,林徽因的成绩极为出众,丝毫不逊色于宾大建筑学专业的男生,还被破格聘任为建筑设计课程的助教。
在宾大的学习生活中,林徽因不仅深入学习了西方的建筑理念和设计方法,还广泛接触了各种艺术形式,包括绘画、雕塑和戏剧。求学期间,她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她日后的建筑设计和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02
作为一名中国建筑学者,林徽因热爱着中国建筑艺术,并一直致力于大力保护和宣传中国古代建筑技艺。她曾说道:“至今还没有多少中国建筑师……我们悲伤地看到,我们本土的特色的原初的艺术正在被那种‘跟上世界’的狂热粗暴所剥夺。”在宾大求学期间,她便下定决心,目标是“学习所有艺术的基本原理,用以设计建造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
林徽因始终坚持着她的这份初心,为中国建筑学奉献了她的一生。
1928年,带着满腔的爱国热忱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林徽因与梁思成学成归国。共同创建了中国的第一个建筑系——东北大学建筑系。他们担起了所有的教学和研究任务。林徽因负责美术课、雕饰史和建筑设计课程,并开设专业英语。夫妻二人为中国大学建筑系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奠基之功。
除了教学工作,林徽因还积极参与建筑设计。她参与设计的项目包括北京大学的地质馆和灰楼学生宿舍等。她的设计理念和风格,创意性地融合了中西方的元素,既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建筑的创新。
1930至1931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夫妇先后加入中国营造学社,致力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此后,他们共同对中国190个县2738处古建筑进行了调查,他们的研究成果,包括《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晋汾古建筑调查纪略》等论文和调查报告,为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来的古建筑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参考。
其中,对山西佛光寺东大殿的发现是享誉国际建筑学界的一项研究成果。此前,国际建筑学界一直认为,中国境内没有唐代木构建筑遗存。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发现彻底反驳了这个观点,为中国建筑学研究取得了国际声誉。
除此之外,林徽因还协助梁思成,于1941年底至1943年初编写了《中国建筑史》一书。这本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部系统的中国建筑史著作,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建筑的发展脉络。在该书问世前,对中国建筑史的研究主要依赖于外国学者,此书可谓是中国建筑史研究的里程碑,具有极高的学术地位与影响。
03
1946年,梁思成受命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因梁思成同年被聘为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赴美国考察,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大部分计划组织工作实际上都由林徽因承担。当时,林徽因已然重病在身,却撑着病弱的身体完成了这项重要任务,为建筑系的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做了大量工作。
1949年,林徽因还与梁思成一起,带领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教师参与了国徽的设计,提出将国旗上的五星、天安门等元素融入国徽设计中的意见,并最终得到采纳。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过程中,她则承担了设计碑座饰纹与花圈浮雕的任务,并圆满地完成了设计要求。
这两项工作是林徽因为她热爱的中国建筑事业所作的最后贡献。1955年4月1日,病重许久的林徽因于北京去世,享年51岁。
时至今日,林徽因仍作为 “民国才女”被广为传颂。然而,“美女”“才女”这样简化的标签,并不足以代表她。人们津津乐道于她与几位男人的风花雪月,却鲜少有人提及她那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她作为一名建筑学学者的卓越成就。
作为一名出身名门的女性,林徽因本可以安坐于闺房,享受那份属于名门闺秀的优沃生活。然而,她却选择了一条更为崎岖的道路,与梁思成并肩,跋涉于山川之间,探寻着那些被岁月遗忘的古建筑,记录下无数珍贵的建筑资料。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她用自己的方式,为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位民国时期的女性,她的故事远不止“民国才女”的标签。如今,当我们再次提起林徽因,是否应该重新审视这位女性,不仅仅看到她的美貌与才华,更应看到她作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为她热爱的祖国做出的诸多贡献。林徽因的墓碑上只铭刻了七个字: 建筑师林徽因。这是她对自己一生的概述,也是我们应该记住的,这位独立又强大的女性最重要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