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红楼梦》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悲剧内涵和审美经验。何谓悲剧?“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彩云易散琉璃脆”(白居易《简简吟》)。《红楼梦》的悲剧不仅体现在美好事物的短暂易逝引发的极致伤感中,也体现在美最终被毁灭的悲哀体验里。这一过程充满了一种无能为力的宿命感——它不是大奸大恶之人交构的因果报应,而是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时代大幕下的必然结果。今读《红楼梦》,痛悼宝黛钗三人的悲剧命运,试作如下分析:
奇园肇建,宝玉一展令才,只“沁芳”二字一出,便已冠绝众清客。其实沁芳者,何止亭也?其亦此间公子无双也。若非日日陶冶于诗赋,寄情乎园林,焉有此等清新之语?然而封建桎梏,科举重压,容不得左道。不习八股,不图经世,追求自由,高举意气的怡红公子最终再也不能于镣铐中起舞。贾宝玉的毁灭,是理想追求与现实要求矛盾的必然结果。当贾府衰败,生活与家族的压力一齐涌向他,留给他的只有出家避世。当然,人一旦失去其社会性,便失去其价值。宝玉的逃避,成了一种软弱的毁灭。
封建社会的女子始终作为附属品生存,这是林黛玉逃不脱的宿命。女子无才便是德,因而林姑娘的才情每高一分,她的病便重一分,这是封建社会的诅咒。教条伦理,让木石前盟对抗不了金玉良姻;寄人篱下,让你超卓的才情变得黯然无光。月夜而死的无奈与无力,让人感喟悲慨红颜薄命。恰似塞北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马嵬坡下,“花钿委地无人收”。女子掌控不得自己的命运,是林黛玉悲剧的根源。
从常理来看,恪守礼教,贤良淑德的薛宝钗应当是最后的幸存者。然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没落的封建社会,会将所有人推向深渊。时代的一粒灰尘,落在一个人头上,就成了一座山。薛宝钗用冷香压抑着热毒,用三从四德遏制着七情六欲。可终究不能学太上忘情,于是蘅芜君最终在有情和无情的矛盾中毁灭了。
走向没落的大趋势奠定了《红楼梦》的悲剧基调,存在此种背景下的大观园不免于“今宵水国吟”中倾覆。所有美好被毁灭的凄艳,以及在毁灭的刹那释放出的无限力量,构成了悲剧美最集中、最浓烈的奔涌。恰如玉碎昆山,凤凰涅槃。
(指导教师:侯真)
教师点评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开篇处的这首诗,既是作者对知音的期待,也是对每一位读者的诱惑。孙毓杰同学从悲剧美学入手解味《红楼梦》,这是来自读者深度阅读的结果也是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的结果。
通过对宝黛钗形象和悲剧结局的分析品读,他把准了阅读《红楼梦》的线索,充分揭示了《红楼梦》具有宿命感又崇高的美学意蕴。在论述观点时,旁征博引了王国维、鲁迅的美学观点和子美、乐天的诗歌典故,具有才子气的文笔也增添了本文的阅读美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