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治疗出血症的用药规律研究

2024-08-07 00:00:00洛绒曲批索朗曲珍晋美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24年6期

【摘 要】 目的:挖掘藏医药治疗出血症状的方剂,分析主要药物及方药配伍规律,为临床治疗出血症的用药和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并整理出藏医治疗出血症的藏药方剂,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V3.0对药物频次、关联规则、核心组合等方面分析。结果:共收集到108首藏药方剂,涉及157种单味药,使用频次≥7的药物有20味,其中使用频次位于前三的是熊胆、红花、紫草茸。关联规则分析中,频次≥11的药物组合有6对,其中“熊胆-红花”使用频次最高;置信度≥0.5时,“肉桂→熊胆”置信度最高;通过聚类分析得出 3个核心组合。结论:研究发现藏医常用以熊胆、红花等为主药的方剂作为治疗胃出血的首选方药,常与紫草茸、肉桂、白亮独活等配伍使用,具有止血、闭脉、祛隆、调和三因的功能。体现了藏医治疗出血症的整体观和辨证观,具有一定的药用研究价值。

【关键词】 藏医;出血症;配伍规律;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4)12-0005-05

DOI:10.3969/j.issn.1007-8517.2024.12.zgmzmjyyzz202412002

Study on the Rule of Medication and Mechanism in the Treatment of Hemorrhage in the Zang Medicine

Lobsangchoephie1,2 Sonam Chodron1 JigMey1*

1.A master Degree student of university of Zang Medicine,Lhasa 850000,China;

2.Yajiang Coun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Yajiang 62745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ingle medicine and prescription of Hemostasis in Zang Medicine,analyze the medication rules of its prescription,and provide a digital information-based compatibility theory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clinical medication of Zang Medicine.Methods Classical Zang Medicine literature related to Hemostasis was collected,and Zang Medicine prescriptions with Hemostasis effect were sorted out. Excel was used to construct the prescription database,and TCMI V3.0 was used to conduct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drug frequency,association rule analysis,and core combination analysis of Hemostasis prescriptions.Results A total of 108 Hemostatic Zang Medicine prescriptions were collected,involving 157 single medicines,of which 20 medicines were used more than 7 times,among which the top three were Bear Gall,Crocus sativus and Shellac. In the analysis of association rules,there were 6 pairs of drug combinations with frequency ≥11,among which “Bear Gall - Crocus sativus” was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Cinnamon→Bear Gall” has the highest confidence; Three core combinations were obtained by cluster analysis.Conclusion Bear Gall and Crocus sativus are commonly used as the compatible choice of Hemostatic drugs,and the theory and clinical practice of Zang Medicine show the effectiveness of hemostatic drugs. Hemostatic prescriptions of Zang Medicine have high research value.

Key words:Zang Medicine;Hemorrhage;Regular Medication

藏医认为,饮食精微、血液、肌肉、脂肪、骨、髓、精液是构成人体组织器官的物质基础[1],而血液作为机体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是滋养组织器官和维持生命必不可少的物质。早在《四部医典》《月王药诊》等藏医经典古籍中,藏医学就对人体血量做出了概略性地阐述,称青壮年的血量大约有七次两手并拢量[2];西医学[3]认为,正常人体总血量占体重的7%~8%,具有运输营养、维持体内环境和防御功能。当血液总量或组织、器官的血流量不足时,可造成组织损伤,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藏医学中将出血原因概括为内外两大因素,既饮食、行为、时节、环境、年龄、病原微生物等外缘引起机体本身的“隆”“赤巴”“培根”三因失和,导致机体内“三胃火”功能紊乱,食物精微不能转化为机体所需的物质基础,长时期潴留于经脉最终破裂出血。常见于消化系统疾病导致的出血,如胃出血;肺部疾病导致的咯血,如长期肺结核、肺癌;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导致的出血,如子宫肌瘤,痔疮等疾病的出血;还有当赤巴功能偏盛时,导致全身的热能增加,鼻腔内干燥或炎症伤及血管,如鼻出血;刀、枪、车祸等外力撞击导致经脉断裂、器官破裂出血,如外伤性出血。本文所论述的出血症是指上述内外因素导致的各疾病的出血症状,藏医临床上常用八味止血散、十三味止血散、二十五味大汤咔擦丸等联合用药治疗各疾病的出血症状,较常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导致的出血以及妇科月经过多等疾病的轻中度出血。虽然疗效显著,但目前关于藏医治疗出血症药物的研究文献较少,且对藏医治疗出血症药物的配伍规律和作用机制等药物的整体性研究未见报道。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四部医典》等藏经典著作中对治疗各种疾病导致的出血症状的药物搜集、整理,并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软件(TCMI V3.0)对其进行分析,较为系统、深入地探讨了藏医治疗出血症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用药和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1 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搜集了藏医药经典著作《四部医典》《秘诀黑卷》《秘诀宝源》《藏医秘诀汇集》《藏医药方剂大全》中具有治疗出血症状的方剂,共收集到108首。将这些方剂严格依照排除和纳入标准录入到Excel中,建立治疗出血性疾病的方剂数据库,并由专人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

1.2 数据录入与规范 纳入研究的药物录入参照《中国药典》(2020版)《中国藏药》《中华本草·藏药卷》《镜晶本草》《晶珠本草》,进行统一规范,以避免同名多药或同药多名的现象,确保数据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1.3 排除与纳入标准

1.3.1 排除标准 ①无治疗出血症的方剂和单味药;②没有记载完整处方的方剂;③重复出现的同一方剂。

1.3.2 纳入标准 ①明确具有治疗出血症的方剂和单味药;② 完整的处方;③方剂均出自藏医药著作。

1.4 方法 将本研究的所有方剂录入Excel中,构建藏药治疗出血症方剂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软件”(TCMI V3.0)对108首藏药方剂进行频次、关联规则、药物组合分析,并揭示其配伍规律和作用机制。

2 结果

2.1 用药频次 分析对藏药108首治疗出血症方剂进行频次分析,共有153种单味药,使用频次≥7的药味有20种,其中熊胆用药率最高。详见表1。

2.2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藏医治疗出血症状的组方规律,将支持度个数设为11,置信度设为0.5,共有6个常用药物组合,按照药物组合的频数由高到低依次为“熊胆-胆类”“熊胆-肉桂”“红花-胆类”“熊胆-红花”“红花-紫草茸”和“熊胆-紫草茸”。详见表2。该药物组合主要为止血、愈合创口、疏通经脉、清热消炎类药物。

应用关联规则分析,当药物组合的置信度大于0.5时共有7组,可看出药物组合中的核心药物为熊胆、红花。详见表3。在置信度0.5不变的情况下,逐渐调高支持度(5%、10%、34%),得出相应的药物关联规则的网络展示图。如图1、图2和图3所示。

2.3 核心组合分析 对108首方剂数据进行K-means聚类分析,结合药物组合分析结果,将数据点的聚类数目设为“3”,通过迭代求解的聚类算法得出3组核心药物组合。详见表4,并形成方剂聚类分析图,如图4和图5所示。

3 总结与讨论

藏医《四部医典》中记载,消化系统疾病、痔疮、肺疾病、鼻病、热病、妇科病、水肿、癌症以及外伤等疾病可出现失血或出血症状[4]。其病理机制可概括为,一是“三因”动态平衡紊乱致使体内各组织的“三胃火”偏盛或偏衰,食物精微不能转化为机体的营养物质,糟粕聚集在脉道内使机体无法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病变侵蚀组织器官致使出血,如胃出血、肺出血等;二是基于热病学理论分析,当三因中“赤巴”偏盛时可引起血热和炎症,导致黏膜干燥进而引发出血,如鼻出血;三是因外力撞击导致组织器官损伤、破裂而引发出血,如刀割伤等。据此分析藏医对于出血的治疗,临床上以结合病因病机选用八味止血红花丸、十三味牛黄丸、二十uYXQ9OdwnS+W5X7GRBt8Ig==五味大汤卡擦丸等联合用药治疗内因性出血[5],在《新编藏医学》中就描述了胃溃疡患者出现黑便、呕血、上腹部灼烧样疼痛、后背疼痛、剑突下压痛、厌食、反酸等症状时,可予“佐珠达西”、十三味牛黄丸加熊胆和红花作为卡擦配方、二十一味寒水石、二十五味大汤丸、“仁青芒觉”、洁白丸等配方联合用药,由此可分析这些药物治疗黑便、呕血、反酸等症状,具有加强“三胃火”的消化吸收功能,止血、闭脉、清热、止疼、增强免疫力的功效;而藏医治疗出血症的外治疗法一般采用火灸、敷药等,但在临床上应用较少。

本研究以数据挖掘技术为基础,以藏医经典著作为数据来源,共收集到108首治疗出血症状的方剂,统一规范录入Excel并构建治疗出血症的方剂数据库,采用了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进行分析,发现使用频次≥7次的药物有20味,依次是熊胆(70次)、红花(41次)、紫草茸(23次)、胆类(22次)、白亮独活(12次)、肉桂(12次)、甘青青兰(11次)、货贝(11次)、冰糖(11次)、天竺黄(10次)、隐脉小檗(10次)、大籽蒿(9次)、豌豆花(9次)、诃子(9次)、朱砂(9次)、蜂蜜(9次)、甘草(8次)、瓦韦(9次)、紫檀(7次)、多刺绿绒蒿(7次)。从藏医药理论分析,熊胆味苦,性凉,具有止血闭脉、愈合伤口、治疗“赤巴病”的功效;红花味苦甘,性凉,有闭脉、生血、强体的功效,主治各类肝病,胆汁反流,热性“赤巴病”等。紫草茸味苦,性凉,主治热症、血液病等;胆类指除了熊胆外其他所有能收集到的动物胆类,具有闭脉、清热、止血的作用;白亮独活味苦、辛,性凉,有止血、消肿消炎、灭菌的功效[6]。三大药引黄糖、冰糖、蜂蜜依次运用于“隆”“赤”“培根”三因紊乱引起的疾病[7],以更有利于促进药物吸收和发挥药物的功效;天竺黄、甘青青兰、甘草、瓦韦等有清热镇痛、消炎的作用;豌豆花、货贝等炮制成灰有止血功效;诃子有调和“三因”紊乱之功效,常用于各类方剂以降解药物配伍之间的毒性,是药物配伍时不可缺少的药材之一。由此可分析出藏医治疗出血症的方药大多以止血闭脉之功效为主,以清“赤巴”或热症,调和三因为辅的配伍规律。且从藏医“性化味”理论可知治疗出血症的方药中苦味、凉性药物居多,如熊胆、红花等,而苦味具有清血热、化瘀、止血、止吐、解渴等功效;凉性具有清“赤巴”热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8]表明,熊胆主要含有胆汁酸类、氨基酸类、蛋白质类、胆色素类、矿质元素类等化学成分,其中胆汁酸类含量最多,主要为牛磺熊去氧胆酸(TUDCA)、牛磺鹅去氧胆酸(TCDCA)、熊去氧胆酸(UDCA)、鹅去氧胆酸(CDCA)[9]。萨如拉等[10]发现熊胆的主要有效成分 UDCA 和 TUDCA对模型大鼠具有调整纤溶、促凝止血的作用;周博[11]研究表明狐狸胆含有UCDA,可作为熊胆替代药材,而李炎桂等[12]研究表明近10种动物胆与熊胆成分相近,并且熊胆中胆酸类成分具有抑菌的药理作用,其中 UDCA 抑菌率高达 24.8%,TUDCA 15.3%[13]。王佐梅等[14]指出红花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压、解痉、抗心律失常、消炎镇痛、营养机体等多种作用;卢穗万等[15]考证紫矿在古代就作为止痛、止血、活血消肿的药物,但对于紫草茸的现代研究较少;高必兴等[16]认为白亮独活及白云花根的多种有效成分有镇痛、抗炎、平喘、抗菌的作用,并选择白亮独活的止血活性成分欧前胡素[17]作为质量标准对照品。临床研究中,才让吉等[18]使用藏药十三味止血散治疗胃十二指肠出血的疗效观察中有效率达到100%。马脑武[19]使用藏药八味止血红花丸治疗36例鼻衄患者,总有效率达到97.2%。由此可见藏医治疗出血症状,是以藏医“五源学说”为指导思想,“性化味”理论为配伍基础,力求“三因”动态平衡原则,以止血闭脉功效的药物为君,以消炎镇痛、清热、调和三因为臣的君臣佐使配伍思想,注重标本兼治,遵循了以紧急止血以治标为主的急则治标原则。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热病的方剂配伍。

通过关联规则的频次分析,支持度个数为11,置信度为0.5时,共有6对高频药物组合,分别是“熊胆-胆类”“熊胆-肉桂”“红花-胆类”“熊胆-红花”“红花-紫草茸”和“熊胆-紫草茸”。主要为止血闭脉、清热消炎药物的组合。当药物组合置信度≥0.5时共有7组关联药对,为“肉桂→熊胆”“红花→熊胆”“胆类→熊胆”“紫草茸→熊胆”“胆类→红花”“熊胆→红花”和“紫草茸→红花”。熊胆清热解毒,祛腐生肌,明目,止痉,止血;红花清肝热,敛血;胆类药可作熊胆的替代药物,其具有止血、消炎、抗菌等作用。这些药物组合主治各种原因导致的出血,兼顾机体的营养和“三因”的动态平衡。根据治疗出血症的方剂药物核心组合,分析出高频药物通过配伍可以提高止血作用。例如:“熊胆、红花、胆类、紫草茸、白亮独活”都有止血、消炎等作用,而藏医临床上常选用二十五味大汤丸,或“浪青居松”加熊胆和红花作为卡擦配方治疗胃十二指肠出血。以此可将上述得到的核心方剂组合作为卡擦配方,并作进一步的实验室研究。

综上所述,熊胆和红花、各胆类、紫草茸、白亮独活都可作为治疗出血症状方剂的主要配方或“卡擦”药(在主方上加单味或多味药材)以加强疗效,并能与治疗各疾病症状的药物联合应用。藏医治疗出血症的药物配伍规律中可发现藏医以急则治标为治疗原则即紧急止血为主的治疗方法,并始终遵循“三因”动态平衡的学术思想。藏医药的发展应该结合现代的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临床试验、实验室研究等展示民族医药的独特优势,而数据挖掘技术对于藏医药研究具有不可否认的积极意义,是一种较全新的跨学科研究思路[20]。藏医药的发展始终践行“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学术精神。

参考文献

[1]旺堆.藏医药词典[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3:662.

[2]藏医药经典文献集成编委会.蓝琉璃[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32.

[3]朱大年,王庭槐.生理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5.

[4]宇妥·云丹贡布.四部医典(藏文版)[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134.

[5]云丹降措.临床札记[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11.

[6]帝玛尔·旦增彭措. 晶珠本草[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48-232.

[7]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藏医药学大辞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661.

[8]钟林江,杨俊莉,何勇志,等.熊胆粉的成分、鉴定及应用研究进展[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0(4):335.

[9]袁斌,任颖龙,马莉,等.胆汁酸类成分替代中药熊胆的药性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4):738.

[10]萨如拉,吴玉小,莲花,等.蒙药熊胆对血小板减少性出血模型大鼠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J].环球中医药,2018,11(3):343.

[11]周博.蓝狐(Alopex lagoupus)胆汁药性物质的鉴定及胆汁药用作用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5.

[12]李炎桂,王海军,贾赟,等.动物胆类中药化学成分研究概述[J].动物医学进展,2019,40(7):115-119.

[13]韩莹,孙晖,邱丽萍,等.熊胆药用特殊价值及其药效物质基础研究[J].中医药信息,2020,37(1):12.

[14]王佐梅,肖洪彬,李雪莹,等.中药红花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11):6609.

[15]卢穗万,郑金生.紫草茸名实功效考辨[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8):564.

[16]高必兴,卢先明.藏药珠噶类药物研究概况[J].中药与临床,2015,6(1):58-61.

[17]高必兴,兰志琼,邓晶晶,等.白亮独活(藏药珠噶)的质量标准研究[J].2015,38(5):964.

[18]才让吉,多杰卓玛,吉合毛.藏药13未止血散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的疗效[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1(51):200.

[19]马脑武.藏药8味止血红花丸治疗鼻衄36例[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7,3(2):24.

[20]格知加,桑杰本,赛悟杰,等.基于数据挖掘的藏医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选穴规律[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1,23(9):3178.

(收稿日期:2023-09-08 编辑:陶希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