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数字化背景下,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传统阅读环境持续遭遇网络与数字化升级的挑战,继而在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交互协同中寻求转型和创新,通过塑造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为市民阅读提供新的感知体验和阅读想象。在城市公共阅读空间虚实交互的实践中,物理空间通过融入虚拟呈现,使得两种空间的相遇,叠加凝聚时尚感,推动公共阅读空间向生活美学空间转型;人工智能的线下应用以科技赋能的方式助推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智慧建设;阅读场景的双重交织促生沉浸式阅读,强化阅读内容的立体感和读者在场感;阅读共同体社群的联结点从“地缘”“趣缘”延伸到相近的生活方式,从而激发阅读新感受。通过维护阅读价值,探寻阅读空间中人体延伸的意义和目标,以及促使两种空间从共存演化为“共美好”,将有助于实现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构建的规则重塑。
【关键词】城市公共阅读 物理空间 虚拟空间 交互协同 实践面向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87(2024)7-013-07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4.7.002
公共阅读是社会文明传承和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城市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已演变为当代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之一,不仅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而且赋予城市内涵与底蕴,阅读社会的形成也成为城市文明进阶的标志。作为城市居民阅读、交流和参与文化活动的开放性场所,[1]公共阅读空间已成为城市文化形象识别系统的组成部分。随着数字化转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突破了传统单一物理空间的界限,逐步延伸至虚拟空间,实现了虚实双重维度在智慧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交织。公共图书馆、城市书房、独立书店等城市阅读空间不断升级和创新,呈现现实与虚拟的交互式协同,由此引发学界对于这一现象的持续关注和探索。
本文将对数字化背景下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转型路径进行梳理,深入分析和探索城市公共阅读物理、虚拟空间交互式协同的实践面向,提出重塑城市公共阅读虚实空间交互的规则,期望为智能媒体传播时代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构筑提供可解读的观察框架和可参照的操作性现实指导,推动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构建可持续的正向公共阅读生态。
一、数字化背景下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转型路径
在城市公共阅读物理空间初遇数字化挑战时,网络阅读市场显示出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对于传统阅读环境形成了冲击;公共阅读物理空间遭遇寒冬后持续寻求转型升级,数字和传统两种阅读方式从竞争转向竞合,数字阅读通过嵌入智慧城市建设显示出可塑性与张力;当网络技术深度渗入居民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开始影响阅读空间的发展时,虚拟阅读空间的负面作用在文化消费中逐渐显现。
1. 传统阅读环境持续遭遇网络与数字化升级的挑战
1995年亚马逊书城上线,号称“地球上最大的书店”;1999年当当网开通售书业务;2000年卓越网创立,开始售卖图书。在传统阅读环境受到电子资源冲击的同时,数字化为传统阅读环境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和开发利用空间。[2]彼时,网络技术介入传统阅读环境的可能性和形式受到审视,网络经济被认为拥有较好的前景,但需持谨慎态度。[3]在此阶段,网络环境对于传统阅读环境即将产生的深远影响尚未被充分关注,相关研究更多聚焦于网上书店的生存环境和经营方式。[4]
随着网络图书售卖业务的流行以及数字阅读技术的推广,线下阅读市场遭遇的寒冬被延长,用户数量递减、运营边际成本居高、图书出售利润降低等问题促使线下书店经营者探寻新的路径。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书业商会的调查显示,截至2011年的十年间,有近五成的民营书店倒闭。[5]传统线下阅读市场的凋零,映射出阅读者媒介行为习惯的改变,数字化传播为阅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阅读形态选择,迅速分化原有线下阅读市场的受众。[6]从2011年至今的十余年间,传统阅读市场依然在经历艰难的转型历程。打破数字化挑战带来的困境,实现浴火重生,成为传统阅读从业者在线下和线上的双重空间中不断探寻的目标。[7]
与此同时,民众对于4G时代“碎片化阅读”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改变,使民众实现深度阅读、使阅读成为城市日常生活中的新体验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8]虚拟现实有助于突破数字化阅读初始阶段的碎片化和浅阅读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阅读者试图找回深度阅读体验的需求。[9]2019年,全国首家24小时5G无人智慧书店营业,反映出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智慧化的趋势,时至今日,基于智能设备的不打烊书店和书房已不再鲜见。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不断升级和广泛应用,城市公共阅读空间逐渐将虚拟技术融入传统物理空间,构建出人性化和个性化兼具的新型城市公共阅读形态。[10]
2. 在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交互协同中寻求转型和创新
(1)城市公共阅读物理空间展现续存价值。尽管线下阅读市场遇冷,但书店、书房等物理阅读空间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意义,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构成,也是城市文化的映射。实体书店等空间作为人类文化知识传播的社会载体,同时也是承载社会联结的重要场域。[11]如上海的钟书阁、南京的先锋书店、苏州的诚品书店,书店、书房等实体空间集售书与公共阅读功能于一体,[12]在商业行为中融入了文化气息,也积淀了城市的文化记忆,构筑了城市的文化符号,承载了市民对于知识的感知。城市书店、公共图书馆等场所衍生出的沙龙、讲座等文化活动,将阅读进行发酵,承担起知识传播和社会教化的功能。
(2)阅读者对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提出新需求。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马斯洛需求理论将需求按照递进关系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从传统媒体时代到社交媒体时代,阅读需求发生显著转变。[13]在数字化时代来临之前,我国民众阅读相关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我国出版业的发展使人们摆脱了出版物匮乏的境况,民众能够较为便利地获取丰富的阅读资源。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网络传播技术日益普及,民众在获取阅读资源方面更加方便和高效,但同时,其主要需求也发生变化,阅读中基于阅读设施、环境和氛围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愈发受到重视,诸如数字阅读的交互功能,包括人与书的交互功能、社区阅读交互功能、社会化阅读交互功能等成为阅读空间功能的基本要素。[14]
(3)城市公共阅读虚拟空间体现社会服务功能优势。5G新技术逐渐推动城市在未来实现全方位的连接和智能化,阅读作为城市文明提升的重要手段被政府和民众关注,虚拟阅读空间提供了无限丰富的阅读内容和个性化订制的阅读服务。传统物理空间的实体性限制了图书资源的扩张范围,阅读者的选择受限于实体空间的大小,而虚拟空间能够在“云间”聚合海量阅读资源,提供多元化的阅读形式和服务功能。在个性化订制方面,虚拟空间能够帮助阅读者筛选和汇集符合自身需求的阅读内容,进行阅读风格的设定、制定阅读计划、记录阅读笔记,构建专属“个人书屋”。[15]
3. 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创新转型中的负面偏向
(1)聚焦于形式:文化消费心理促使阅读者个体过度追求仪式感。城市公共阅读虚拟空间所带来的强烈体验式服务具有跨媒介、多感官和强互动的特征,其构建的沉浸式阅读作为时尚潮流得到众多阅读者的关注与追捧,流光溢彩的感官冲击成为文化消费的焦点。[16]在当代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兴起的背景下,阅读文化消费的目的一定程度上已不再单纯指向满足实际阅读需求,而是转向满足个体的文化消费欲望或情结。[17]换言之,如果阅读者过度追求体验和仪式,阅读本身的价值将逐渐降低,阅读作为一种身份符号的意义反而更受青睐。在虚拟空间的阅读行为因与社交媒体高度契合,更容易被人们关注和接受,成为民众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使其在阅读中愈发聚焦于形式。
消费主义对于仪式感的加持,使得民众真正的阅读需求可能无法满足,这是未来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建设必须重视的问题。不同的阅读空间带来不同的受众体验,个体过度追求体验感和仪式感将使阅读本身处于被替代的位置。仪式化行为具有目标降级和因果关系模糊性的特征,[18]如果在虚拟阅读空间中,阅读者关注的焦点是仪式感,那么阅读本身作为目标将被降级。过度追求感官体验和仪式感满足,不仅催生了递进叠加的强烈欲求和非理性的虚拟空间体验行动,而且虚拟空间阅读体验中的偏好、时尚、生活方式等理念与象征符号也将成为其所创造的话语系统。当文化消费主义进一步创造和放大非理性的需求时,受众将在无形中卷入追求文化消费的套路,[19]使阅读者陷入单纯的仪式情结和时尚追求,从而无止境地追求仪式感和潮流,阅读者将成为另类的粉丝或乌合之众。
(2)隐蔽的信息茧房:公共阅读空间的智慧传播导致认知窄化。在公共阅读数字化场景中,移动知识服务将可能带来新型信息茧房。[20]在阅读者看似驾驭数字化空间设备的过程中,大数据信息采集技术对阅读者个体进行画像,受众的阅读习惯、偏好便成为个性化服务的重要参照。[21]虚拟空间的智慧媒介根据算法对用户需求进行具体化呈现,最大化执行效益法则,但是,算法参照最终将局限于用户的现实表现,阅读者个体未必能够明确自身的真实需求。虚拟空间提供的智能化阅读服务可以对所谓的信息噪音进行一定程度的过滤,推荐或提供机器算法认为适合用户的内容和服务。[22]
以算法为基础的过滤器组成了“过滤气泡”,其立足于用户在虚拟空间中的身份、行为等独特信息,[23]直接影响用户被提供和推荐的阅读内容与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阅读者阅读内容受限,对于知识的获取、传播和交流影响深远。随着智慧传播技术获得的赋权不断升级,阅读者将很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大幅降低与开放世界的交流频率,减少与外界的思想经验分享;其所接受的阅读内容不断趋于同质化,进而产生过度自信和偏见,对于认知以外的知识获取产生拒斥情绪,沉浸于自我或周边的极窄话语场,导致阅读者受众个体及群体逐渐丧失社会黏性。[24]
二、城市公共阅读空间虚实交互的实践面向
1. 物理空间的虚拟呈现:在“时尚+潮流”中相遇,向生活美学空间转型
在形态层面,时尚感和潮流感是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物理和虚拟交互协同最外显的呈现。物理空间层面追求美轮美奂、讲究格调高雅、突出设计品位,吸引城市中产阶级和“Z世代”青年重返阅读场域。如入选2022年成都“最美书店”的钟书阁都江堰店,其圆弧木质的书架与镜面墙壁的设计融为一体,赋予阅读者书籍魔幻城堡的体验。在业态层面,“书店+文创”“书店+文旅”等新型阅读业态出现并流行,“书店+主题”的重点落脚于充满设计感和醒目感的时尚特征,“主题”不仅是书店进行组合经营的重点,也是书店装饰外观的美学特征。如上海静安区的莎士比亚书店和苏州十全街的雨果咖啡书店都尝试将“书店+咖啡”打造为吸引阅读者的标识。在生态层面,走访和打卡城市阅读空间成为一种时尚生活方式。民众通过从实体到网络、从物理到虚拟的节奏变换,丰富日常生活的空隙,并在直观层面体现个体的身份标签。
物理空间主要体现空间形式具象的物质性,城市公共阅读的现实场所是能够由经验描述的事物。而升级改良的新型物理空间不同于传统物理空间之处,在于其兼顾实用和心理抚慰两种需求,产生一种凸显主体意识需求的认知动力,使阅读不仅仅停留于阅读本身,而是能够通过对空间的渲染和烘托,促使用户探索心灵并试图在精神层面拓展深度和广度,关注自身的精神需求、审美、兴趣和深层期待,以对抗当代社会可能出现的“城市焦虑”。[25]这进一步促使城市阅读的物理空间演变为虚拟打卡空间。两种空间基于时尚的共生和共融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功能。一是通过社交媒体呈现物理空间的外在形态,包括通过多视角的照片和视频将现实物理空间的形态平移到网络空间,实现两者共融;二是通过社交媒体的实时定位、卫星地图功能实现对物理空间的再现,这种物理节点的虚拟呈现是时尚话语的表达形式之一,定位打卡通过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交融构建了新阅读空间的开放式想象空间。物理空间的虚拟呈现赋予城市公共阅读更强烈的仪式感,使得物理空间中的个体阅读行为转变为虚拟空间中的公共文化传播行为。
2. 人工智能的线下应用:科技赋能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智慧建设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阅读+科技”逐渐成为城市公共阅读发展的新特征。如5G全天无人书店的经营模式将科技元素注入城市实体书店的转型和发展,5G网络和自助服务以较为契合的方式助力传统公共阅读空间实现新突破,使用科技化工具吸引和服务用户。2018年深圳出现第一家无人书店,深圳书城龙岗城作为主力书店具有鲜明的智能化特色。智慧书店、城市书房通过设置人脸识别机器帮助注册用户直接刷脸进入,其他用户则可以通过刷身份证完成认证,而人脸识别等认证形式正是个体分身在虚拟空间中运行的初级形式。人工智能不仅可以实现智慧图书定位、自助借还、自助结算,以及语音交互等一系列基础功能,[26]还能够捕捉用户在物理阅读空间中的轨迹,或借助大数据技术,根据用户行为记录和了解其阅读偏好,更精准地提供个性化服务。如新华书店与中国移动合作,将雄安新区容城县新华书店打造为依托5G网络和物联网智能识别技术的全天候无人智慧书店,用户通过人脸识别系统进店后,可自助精准寻书、借书、还书、购书及进行网络阅读。
高速率、大容量、低延时等5G网络特性成为物联网智能识别等“黑科技”的重要保障,智能科技催生的数智生产力[27]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公共阅读空间体验模式带来全新的变革,设施功能的创新赋予使用者一系列与阅读相关的新型体验。如机器人导购在基础功能以外还能够实现流畅的人机互动,在书店等物理空间按设定路线为阅读者提供餐饮服务。机器人作为行走在双重空间的人工替身,不仅使城市公共阅读物理空间的外观形象充满科技感,更从服务和使用的层面为用户带来“+科技”的新型体验。上海长宁区图书馆新页书房便通过送书机器人、数字人、智能书柜等应用,集合智能阅读设备,促进阅览体验更具友好性,提升阅读场景的科技感。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加持下,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将实现效率的跨越式提升,为阅读者提供更加便捷、丰富、立体的服务。
3. 阅读场景的双重交织:沉浸式阅读强化立体感和在场感
当阅读者的注意力完全投入阅读时,其将形成对于外界干扰的本能排斥,因注意力高度集中而沉浸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充实感和兴奋感。为了促使阅读者产生这种心理学所谓的心流状态,进而实现沉浸式阅读,公共阅读空间的建构者们不遗余力地尝试强化阅读的沉浸感。虽然在物理空间能够实施的举措有限,但建构者从墙壁、灯光、书架、书桌、装饰画等阅读场所环境的组成要素入手,通过主题装饰强化沉浸式阅读的氛围。如济南的阡陌书店通过对立柜、屏风、台灯等用具进行精心设计,打造复古而浪漫的阅读空间,上海的思南书局则围绕灯光、楼梯、迷宫等设计出复古而雅致的阅读空间。当阅读场景的双重空间形成交织,对于促进沉浸式阅读将拥有更多手段,发挥更大的作用。当城市公共图书馆、书店以传统方式同智能化趋势相结合,在传统物理空间引入智慧技术,将更易于为阅读者提供融阅读、声音、影像等为一体的沉浸感。
较为典型的具有科技感的阅读体验空间采用VR、AR、MR等技术,在物理阅读空间中搭建三维虚拟空间,能够将数字元素投射到物理场所,通过交互型智能设备赋予阅读者代入感、在场感,营造难以区分时空的体验。比如以书中角色的视角体验情节或场景,以音效呈现文字,打通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听觉与视觉的界限,实现沉浸式阅读。2016年9月,广东新华发行集团通过打造四阅书店首次尝试“图书+VR游戏”的运营模式。[28]2023年3月,上海首家“无纸化”图书馆临港科技智慧图书馆试运行,融入多元视觉、互动等体验元素的虚拟现实平台,以及AI技术支撑的“知识金字塔”“智慧天幕”智慧阅读装置等,都能够有效赋能阅读体验和场景应用。由于单一物理空间只能提供传统的二维体验,阅读者更多是以被动的姿态接受叙事过程,而物理和虚拟双重空间协同下的叙事体验更加立体和丰富,强调鲜活的在场感。这种沉浸式阅读方式提供了多维度的阅读场景,使阅读者如临其境,置身于彼时彼地,在感官层面获得此时此地的感觉,对阅读的场景及内容产生直观的感受。从线下物理空间的主题设置,到线上虚拟空间的场景营造,再到多维互动的人机交流设置,当下智慧传播语境中的阅读者由此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具身体验和认知。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在对于知觉现象学的阐释中指出:“身体是世界上存在的媒介物,对于一个生物来说,拥有身体就是介入确定的环境、参与某些计划和继续置身于其中。”[29]阅读者通过沉浸式阅读,以参与者的身份与阅读内容建立彼此的联系,使传统的互动实现了升级。
4. 共同体社群的延伸:“地缘”+“趣缘”+“生活方式”激发阅读新感受
作为依托科技进行持续升级的城市时尚潮流的产物,虚拟阅读空间将阅读者个体从物理阅读空间构建的传统地缘关系体系引向更丰富的社群体系。在网络技术不发达的时代,阅读者向地理上可及的公共阅读空间如附近的书房、书店等聚集,围绕同一个物理阅读空间形成基于地缘的共同体,产生类似社区邻里的关系。在地缘共同体中,阅读者的行为体现为就近阅读,受限于实体空间的距离而形成传统社群。进入网络时代,微信、豆瓣、知乎等具有社交属性的媒体被广泛应用,基于虚拟空间的趣缘共同体逐渐形成,如在豆瓣上,兴趣相近的阅读者组成趣缘小组,在组内交流阅读体验、联络书友、组建打卡群,甚至由线上转到线下,形成线下读书会等组织。此外,阅读者也因为钟爱同一个书店、图书馆,或具有共同的关注点而聚集,在同一个物理空间中举办交流活动,结成阅读联盟,彼此交流关于阅读的信息,探讨各类话题。
当代都市生活中的个体更加原子化,容易产生失控感和孤独感,而围绕阅读空间形成的趣缘共同体能够和地缘共同体相结合,从线上到线下,从线下到线上,通过达成共识使孤独的阅读个体主动嵌入社群。“自由度的提高和归属感的匮乏是现代年轻人面临的双重生存境遇”,[30]个体在突破物理空间的局限后能够获得更多的自由感。此外,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社交回避”倾向的个体,能够在虚拟空间中找到更多的舒适感。现代青年人迫切需要在个体化的逻辑下继续保持生活的价值感与确定性,获得稳固的归属感。[31]虚拟空间中以共同生活方式为纽带建立的社群是青年应对个体化社会的一种方式,是青年深度嵌入未来社会新型共同体的尝试。公共阅读虚拟空间将阅读者、内容、场景等元素进行连接,形成彼此间的黏性,进而塑造一种深刻的生活方式。阅读者将身份系统和价值系统融入阅读空间,在线上和线下不同时空实现拼接和交叠,在不同的场景中体验阅读带来的各种可能。
三、城市公共阅读虚实空间交互的规则重塑
1. 维护阅读的价值:探寻人体延伸的意义和目标的应然状态
作为智慧传播手段,公共阅读空间中的“+科技”本质上是人体的进一步延伸。麦克卢汉认为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32]智慧传播的特征之一是多维感觉同感官融合,实现多位一体的综合应用。公共阅读空间为阅读提供的智慧手段,是从媒介到媒介的过程,阅读中的文字本身已经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而阅读中的AR、MR通过科技将“延伸”升级,实现虚拟与现实、听觉与视觉的互联互通。科技赋能使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实现交融协同,使阅读者能够在两个空间中自如穿梭。
然而,行为的自由并不是阅读的意义所在和终极目标,阅读空间中人体的延伸如果失去阅读的核心价值,阅读空间将沦为文化娱乐的体验场或是交流互动的对话场,空间中的阅读者也将成为仅仅围绕兴趣或生活方式而存在的乌合之众。就阅读价值而言,从古代“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到现今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这些对于阅读价值的思考都指向人类内在智慧的提升,而不是流连于休闲娱乐。针对电子时代的阅读方式,作家王蒙认为,阅读包括浏览,但浏览不等于阅读,读图或者触摸也不等于思考。[33]阅读空间中的技术最终目的是服务于阅读本身,如果技术作为工具而遮掩阅读的本质,将出现本末倒置的结果。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存在,其目标最终指向创造公共价值,通过促进市民阅读使其获得幸福感,形成正向的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
2. 从共存到“共美好”:两种空间相辅相成,实现双重进阶
一些书店、图书馆等城市公共阅读物理空间虽然在数字化时代遇到了一些生存挑战,但历经博弈和波折后依然生存下来,愈加体现出自身的现实价值;公共阅读虚拟空间在新媒体技术助力下,已然成为未来趋势。对于城市公共阅读而言,物理和虚拟两种空间能够协同发展,从简单的共存向“共美好”发展。马克斯·韦伯曾提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概念。[34]在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科技化发展的进程中,工具理性促使公共阅读借助外在的技术条件,达成智慧沟通、互动参与、沉浸式阅读等目标,加强阅读环境的有效作用;价值理性则促使阅读者更加关注阅读行为本身,从阅读信念的合理性出发,凸显阅读者的内在主体性。[35]
对于虚拟空间而言,其要实现“美好”这一目标,需注意提升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的透明度,避免出现算法暗箱,从而有助于使用者基于规则的可读性和可见性实现功能纠偏,并能够对自身数据的被采集和被使用拥有知情权,在算法世界维持主体性。对于物理空间而言,传统阅读行为的效率和质量关系到知识的公共传播以及个体对知识的获取。物理空间作为阅读行为的容器,其人性化设计和氛围感的营造,有利于突破单一场所的限制,助推阅读行为的实现。而通过智能科技打造多样化的、能够互通的场景,打破地域限制,则有助于实现阅读空间信息资源的互通和服务共享。[36]随着智慧传播、大数据技术的普及,阅读空间在循序渐进中超出原本物质性的容器范畴,虚拟空间反哺物理空间,通过交互协同实现公共阅读空间在广度和深度的双重进阶。跨越空间维度的阅读实践,蕴含物理和虚拟双重空间的特性以及相互适应的张力,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将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图景。
结语
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形态创新了阅读场景,对于阅读者而言是一种赋权模式。从有限的阅读资源和被动的接受,到阅读资源的巨大扩充和主动的选择,再到自主参与及创造,阅读者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性与独立性。智慧媒介用互联互通的方式重构了阅读社会、阅读市场和阅读形态,已呈现出未来阅读空间的高度复杂性与多样性。公共阅读空间的发展已不止于为阅读者提供具体层面的个性化服务,而是在城市社会关系层面重构了阅读社群,在更高的需求层面满足公众社交、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求。公共阅读正在跨越潮流体验和休闲娱乐等显性需求的边界,逐渐融入公众的日常工作生活,以更加隐性和普遍的形态存在。当前,与虚拟空间相关的技术发展正处于上升期,随着元宇宙技术的成熟,预计未来阅读虚拟空间对物理空间的映射与交互将成为城市数字生活的一部分,相应的阅读者体验、阅读经济系统等也将持续进步。人工智能已引发越来越多对于“超级阅读”的思考,AI作为颠覆性技术,对于阅读行为的辅助很可能从丰富阅读手段、改变知识获取方式跨越至“替代”阅读,为未来阅读打开更多新的可能性。关于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研究也应更多地转向虚拟空间中的阅读场景、阅读者信息接收效果等方面,为阅读实践提供更多、更有力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黄佩芳. 我国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特点与模式选择[J]. 图书馆,2019(3):90-94.
[2] 杨桂华. 论公共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电子阅览室读者阅读倾向分析[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0(4):39-42.
[3] 李志雄.“鼠标”与“水泥”如何粘合?——国内网上书店三种模式[J]. 企业活力,2000(7):12-13.
[4] 褚峻,巢乃鹏. 中国网上书店发展模式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00(8):71-74.
[5] 徐楠,张晓东. 超五成民营书店已倒闭[N]. 北京商报,2010-01-25(8).
[6] 卢剑锋.“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初步成果发布 报刊阅读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均有增长[J]. 传媒,2011(5):76.
[7] 刘蕊,马玲. 网络时代传统书店的制胜之道[J]. 东南传播,2012(1):35-36.
[8] 汤雪梅. 数字阅读:智慧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2016年龙源数字阅读城市TOP100排名分析[J]. 编辑之友,2017(3):59-61.
[9] 狄野. 虚拟现实技术对数字阅读行为的影响研究[J]. 编辑之友,2016(12):23-26.
[10] 李淼. 数字场景中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价值重塑[J]. 出版广角,2019(8):10-13.
[11] 殷洁,张京祥,罗小龙. 重申全球化时代的空间观:后现代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J]. 人文地理,2010,25(4):12-17.
[12] 李慧. 网红书店,靠什么抓住读者的心[N]. 光明日报,2013-12-01(5).
[13] 刘红晓. 新媒体时代阅读方式的转变探索[J]. 传播力研究,2018(16):101-103.
[14] 胡蓉,朱庆华,赵宇翔,等. 基于全民阅读理念的移动阅读平台三维服务框架构建[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9):45-51.
[15] 阚德涛. 数字经典阅读空间构建研究[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1(4):102-107.
[16] 卢文辉. 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阅读的重构与发展[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2(1):131-136.
[17] 雷蕾. 焦虑心境下阅读与购书行为悖离的现象研究[J]. 出版发行研究,2019(7):44-48.
[18] Pascal Boyer, Pierre Liénard. Why ritualized behavior?Precaution systems and action parsing in developmental, pathological and cultural rituals[J].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2006, 29(6): 1-56.
[19] 禹权恒. 消费主义与阅读症候[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09-112.
[20] 叶莎莎,杜婉鹏,杜杏叶. 信息茧房视域下移动知识服务使用影响因素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22(16):117-124.
[21] 彭薇. 基于动态精准画像的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模式研究[J]. 图书馆学刊,2020(9):25-29.
[22] 杨林霞. 技术伦理视角下信息茧房价值辨析及图书馆治理路径[J].图书馆,2022(5):21-25.
[23] 王斌,李宛真. 如何戳破“过滤气泡” 算法推送新闻中的认知窄化及其规避[J]. 新闻与写作,2018(9):20-26.
[24] 张玥,庄碧琛,李青宇,等. 同质化困境:信息茧房概念解析与理论框架构建[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22(11):20.
[25] 张春雷,王斯敏,李晓,等. 生活在城市,我们如何面对焦虑[N]. 光明日报,2019-08-22(8).
[26] 王炎龙,郭玉. 基于文化规划视角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多维布局探究[J]. 中国出版,2018(18):3-8.
[27] 陈维城. 探索建设数据交易平台,“5G+工业互联网”不断深化融合[EB/OL].[2021-06-03].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63747060514111.html.
[28] 刘念,闫玉刚. 实体书店的智能化发展策略及优化路径——以新华书店为例[J]. 科技与出版,2019(12):49-53.
[29] 芮必峰,昂振. 传播研究中的身体视角——从认知语言学看具身传播[J]. 现代传播,2021(4):33-39.
[30] 吴玉军.共同体的式微与现代人的生存[J]. 浙江社会科学,2009(11):54-60.
[31] 戴斯敏,曲天谣,杜子程. 全面直播的隐喻:后现代视角下青年重建社群的尝试[J]. 青年探索,2017(3):5-15.
[32] 马歇尔·麦克卢汉.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 何道宽,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3.
[33] 蒋冰琼,王湛. 浏览不是阅读 触摸不是思考[N]. 钱江晚报,2013-06-13(B2).
[34] 马克斯·韦伯. 经济与社会(第一卷)[M]. 阎克文,译.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114.
[35] 喻国明,陈雪娇. 理性逻辑与感性逻辑的交互与协同:媒介内容生产的新范式[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2):119-125.
[36] 周晓艳,耿殿明. 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智能化建设与发展模式研究[J].编辑之友,2020(5):26-31.
Coordinating and Reshaping: Orientation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hysical Space and Virtual Space for Urban Public Reading
LIU Yi(The School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ization, the traditional reading environment of urban public reading spaces continues to face challenges from network upgrading and the needs to seek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in the interac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physical and virtual reading spaces, shaping new public reading spaces to provide citizens with fresh perceptual experiences and reading imagination. In the practical interactions between physical and virtual spaces in urban public reading areas, the integration of virtual elements into physical spaces creates a convergence of the two spaces, fostering a sense of fashion and driv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reading spaces into spaces of lifestyle aesthetics. The offline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mpowers the smart development of urban public reading spaces through technology. The intertwining of reading scenarios promotes immersive reading experiences, enhanc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quality of reading content and reader engagement. Reading communities expand from "geographical" and "interest-based" connections to integrating similar "lifestyles", thereby sparking new reading experiences. By upholding the value of reading, exploring the significance of human extension within reading spaces, as well as promoting the coevolution and coexistence of the two spaces into "a shared-beautiful-community", it is possible to contribute to the reshaping of the rules gover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public reading spaces.
Key words: urban public reading; physical space; virtual space; interactive collaboration; practical orien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