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也是跨越国界的信使,佐田雅志、竹内亮这两位日本导演通过他们向日本民众介绍中国的努力,生动诠释了这一点。
今年6月5日,竹内亮的电影纪录片《又见长江》在北京首映,这部作品生动记述了中国长江及其沿岸居民在过去十年间生活的巨大变化。
十年前,竹内亮曾拍摄过一部名为《长江天地大纪行》的纪录片,不过这部电影未能深入到三江源拍摄长江的“第一滴水”,这成为他难以放下的遗憾。十年过去,已经移居中国南京的竹内亮决定弥补这个遗憾。经过两年的精心筹备,竹内亮于2021年再次开启长江之旅,在海拔5000米的青藏高原如愿拍到了长江源头冰川融化的水滴。
竹内亮热爱中国,《又见长江》体现了他对这片土地的独特情感和深厚敬意,也为新时代中日文化交流提供了独特的镜头语言。影片放映后,竹内亮说,“因为我喜欢中国和中国文化,喜欢中国人和他们的故事,所以中国观众才会同样喜欢我的作品”。竹内亮还说,他娶了中国妻子,所以他是中国女婿,对长江有着家人般的特殊情感,长江是中国人的“母亲河”,也是他的“岳母河”。
谈论日本人拍摄的长江,在竹内亮之前还有一位日本友人不能不被提及,那就是佐田雅志。
1983年,一部25集的纪录片《话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引起巨大轰动,一度创下40%的收视率,这一纪录至今没有被破。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实际上是由佐田雅志历时三年倾其所有拍出来的。
佐田雅志的真正身份是音乐家和歌手。他当年发表的单曲唱片《関白宣言》在日本销量超过150万张,这首歌的中文版就是在华语地区广受欢迎的《男子汉宣言》。山口百惠的经典名曲《秋樱》就是佐田创作的。佐田曾多次来华演出,早在1980年9月就在北京展览馆举办了个人演唱会,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后首位在中国举办演唱会的日本歌手。他积极参与各类中日文化交流活动,所演唱的《乡愁》深深打动了很多中国人的心田。
1980年的北京之行彻底改变佐田的生活。在这次旅行中,他得知中国中央电视台正在筹划一部关于长江的纪录片,于是以父亲创办的“佐田企划会社”名义提出合作请求,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共同制作这部纪录片。初期计划投资8亿日元,但由于当时中国经济状况窘迫,日方承担了全部投资。为了追求最佳效果,这部纪录片采用35毫米电影胶片进行拍摄,成本大增,
20世纪80年代初的长江流域,交通不便,拍摄难度很大。最终,创作人员克服各种艰难险阻,跋涉3200公里,耗费总长度达113万英尺的胶片,以远超预算的巨资拍出了这部旷世经典作品。如果把这些胶片交给以毫不吝惜工本费而著称的中国香港电影导演王家卫,可以拍出两部《阿飞正传》和十部《东邪西毒》。
然而,这部纪录片在日本播映后,反响不如预期,制片方所获收益仅5亿日元,当时年仅28岁的佐田雅志因此背上了高达28亿日元的债务,自己的公司也宣告破产。佐田唯一能用来还债的就是他的音乐,此后用了30年时间在日本各地马不停蹄地举办演唱会,1982年共举办了162场,之后每年都超过100场。直到2012年,在举办了总共4200场演唱会后,已年届60岁的佐田雅志终于走出债务阴影。30年间,加上利息,佐田累计偿还了约合1.5亿元人民币的巨额债务。
佐田雅志为《长江》日语版创作的主题曲《生生流転》寄托了他对生活的坚守和对未来的追求,也能体会到令他绝不气馁的力量源泉——长江。
佐田雅志曾在一次音乐会上说:“每个人都有梦想,与各种艰难困苦作战以实现梦想就是人生,人生的价值其乐无穷。”如今,中国的豆瓣网友给予《话说长江》高达9.4的评分,是对这部纪录片以及佐田本人的最大慰藉和嘉奖。
从《话说长江》到《又见长江》,20年的光影不仅见证了长江及其沿岸人民经历的变化,也体现了中日文化交流的久远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