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降息后,美国货币政策将要转向?

2024-08-06 00:00:00羌建新
世界知识 2024年14期

近期,随着全球高通胀得到缓解,包括欧洲中央银行在内的一些发达经济体的中央银行纷纷实行货币政策转向,开启降息进程。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走向再度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美联储降息必要性逐步显现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对美国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针对实体经济严重衰退、失业率急剧攀升、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为防止经济金融系统的灾难性崩溃,美联储继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再度重启零利率政策和量化宽松政策,美国政府也采取了规模庞大的财政刺激计划。为了争取更大的货币政策实施空间,2020年8月,美联储修改了货币政策框架文件——《长期目标和货币政策策略声明》,一是将就业目标的表述由最大就业的双向“偏离”改为单向“缺口”,突出强调就业的重要性;二是将通胀目标转变为“平均通胀目标制”,提升对短期通胀的容忍度。这为美联储持续容忍高通胀、推动就业复苏提供了政策依据。

受新冠疫情跌宕反复、前期刺激政策、地缘政治冲突升级等因素影响,2021年美国通胀率开始持续攀升,但由于美联储误判高通胀只是暂时的,未及时采取加息措施加以应对,导致2022年美国通胀率不断攀升,创下40年以来新高。

在巨大的通胀压力下,美联储启动货币紧缩进程,短期内持续大幅加息,从2022年3月到2023年7月连续加息11次,累计加息达525个基点。自2023年9月以来,美联储一直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5.25%至5.5%之间。此外,美联储还于2022年6月起开始了缩表进程。

随着时间推移,美国货币政策紧缩效应逐步显现:美国通货膨胀率逐渐回落,劳动力市场趋于平衡,经济温和增长,经济预期前景总体趋稳。

从通胀率来看,据美国经济分析局(BEA)统计数据,今年5月美国个人消费支出(PCE)价格指数环比增速从4月的0.3%下滑至0%,为2023年11月以来最低纪录,同比增速也从4月的2.7%下滑至2.6%;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后,5月核心PCE价格指数环比上升0.1%,环比增速为2023年12月以来最低值,同比则从4月的2.8%下滑至2.6%,创下了2021年3月以来的最低纪录。另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数据预测,美国2024、2025、2026年的通货膨胀率将分别为2.9%、2.0%、2.1%。尽管通胀率总体水平依然偏高,且存在较强的粘性,但依然在稳步地向着2%的目标迈进。

从劳动力市场来看,根据美国劳工部(DOL)统计数据,截至今年6月15日当周,经季度调整后的美国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为23.8万人,高于23.5万人的市场预期。当周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的四周移动平均值升至23.275万人,为去年9月以来最高水平。截至6月8日,当周继续申请失业救济人数连续第七周上升至182万人,为2021年底以来的第二高位。另据IMF统计数据预测,美国2024、2025、2026年的失业率将分别为4.0%、4.2%、4.3%。虽然失业率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但有出现小幅反弹的势头。

从经济增速来看,据美国经济分析局(BEA)统计数据,2023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实际增长2.5%,2024年第一季度美国GDP实际增长1.4%,比2023年同期增幅放缓0.8个百分点。另据IMF统计数据预测,美国2024、2025、2026年的GDP增长率将分别为2.7%、1.9%、2.0%。可以看出,尽管美国经济表现出较强的韧性,但增速会有所放缓。

显然,从通货膨胀水平、劳动力市场状况、实体经济表现等各方面来看,美国经济基本实现了“软着陆”,但同时也面临着下行的压力,美联储降息的必要性逐步显现。市场主流预期,美联储将有可能在今年9月或11月实施首次降息。

需把握货币政策的平衡点

然而,美联储降息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今年7月2日在出席欧洲央行中央银行论坛时表示,近期美国通胀压力虽有所缓解,但美联储在决定降息之前,还需要更多的数据证明通胀风险已经过去。

从趋势上来看,美国的通胀率正在向2%的目标稳步迈进。但由于通货膨胀呈现出较强的粘性,这就要求美联储在降息问题上要有足够的耐心,保持审慎的态度。

而从劳动力市场来看,尽管当前美国的劳动力市场表现稳健,但从趋势上来看,由于经济惯性,失业率呈现上升势头。由于货币政策实行效果具有时滞性,一旦美联储反应迟钝,错过降息时机,就有可能导致劳动力市场偏冷,甚至造成经济“硬着陆”。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劳动力市场的走势要求美联储适当提前做出反应,通过降息来提前对冲劳动力市场和实体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以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

2024年6月12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5.25%至5.5%的水平不变。

抑制通货膨胀要求保持目前的利率不变,而保护劳动力市场则要求降低利率水平,这使得美联储在货币政策调整的时机选择上面临着复杂权衡。降不降息,何时降息,降息的幅度如何把握,这对于美联储来说是艰巨的考验。

也正因为如此,截至目前,美联储没有也无法给出具体的降息时间表。正如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欧洲央行中央银行论坛上所表示的那样,美联储需把握货币政策的平衡点。如果降息过早,通胀可能重新抬头;如果降息太晚,则可能导致经济增长放缓,引发经济衰退。从美联储以及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过往实践来看,要找到这样的平衡点并不容易。美联储2021年在加息时机上的失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同样,如果美联储此轮降息时机把握不当,也有可能给美国经济带来巨大的风险。

从理论上说,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是造成经济、金融风险的重要因素。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同时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因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具有巨大的外溢效应。美联储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会通过金融、贸易、预期等各种渠道对其他经济体,特别是发展中和新兴经济体造成冲击,导致发展中和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动荡,甚至引发经济、金融危机。因此,在当前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开始转向的背景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走向是广大发展中和新兴经济体高度关注的焦点。